新浪新闻客户端

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

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
2019年12月30日 13:00 军报记者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为一名医生,尽管习惯了与死神打交道,一次次抢救危重病人,但2015年1月,当我接到赴利比里亚参加抗击埃博拉任务时,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 周飞虎

周飞虎在利比里亚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作者提供

作为一名医生,尽管习惯了与死神打交道,一次次抢救危重病人,但2015年1月,当我接到赴利比里亚参加抗击埃博拉任务时,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出发之前,我对非洲爆发的这场危害性极大的埃博拉疫情早有耳闻。尽管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我们乘坐的飞机抵达利比里亚时,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吃了一惊:连接机场和市区的唯一一条公路上,到处是涂着“联合国救援”标志的车辆和设备,各种军用运输机频繁起降,所有进出机场的人员都要测量体温……

1月的利比里亚正值旱季,平均温度高达40摄氏度,蚊蝇成群,卫生条件极端恶劣。更可怕的是,因为埃博拉疫情,当地仅有的200多名合格的医护人员,有近半数感染死亡,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

我和战友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医疗设施调试,立即投入到抗击埃博拉的战斗中。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记得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确诊病人——她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名叫穆鲁巴。经过检查,除了感染埃博拉病毒外,她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加上家中已有亲人感染埃博拉病逝,穆鲁巴情绪十分低落。

当时,埃博拉疫苗还没有问世,我和战友们顶着高温,穿着密不透风的三层隔离服,一次次进出病房。我们一边控制穆鲁巴的基础病,改善她受损的脏器功能,并且每天根据病情进展,精心调整治疗方案,一边不断给她做心理上的安慰和疏导。

经过言语上的鼓励和医学治疗,穆鲁巴不仅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积极配合治疗,而且病情也奇迹般地好转了。出院那天,她开心地找到我们合影,这张照片至今还珍藏在我的电脑里。

疫区就是战场。由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体液传播,每次走出病房我们都担心内层浸满汗水的衣物、外层接触病毒的隔离服怎么脱下来才是安全的。

经常有人问我:当时你害怕吗?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但我是军人,只要投入到救治病人的战斗中,其它的都顾不上了。

之后的两个多月里,我共参与接诊患者61例,收治埃博拉疑似患者38例,埃博拉确诊患者5例。

在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任务结束仅一年后,我再次领命出征,来到非洲最危险的维和任务区——马里。

2016年5月,我第4批赴马里维和部队遇袭,战士申亮亮不幸牺牲,多人受伤。很快,我与医疗组其他3名战友接到通知,火速奔赴马里。这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带受伤的维和战士回家。

到达被战火洗礼的西非马里后,我发现这次任务远比想象的艰巨。几名伤员因炸弹爆炸受伤,除了那些明显的骨折伤和外伤外,更可怕的是爆震导致的内伤。

当地治疗条件极为简陋,为确保安全,伤员在经过初步治疗后,迅速被转往塞内加尔的三级医院。按照工作组的统一部署,我独自留在塞内加尔照顾伤员。

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由于医院设备数量不足,重病患者多的时候,有限的几台呼吸机和监护仪根本不够用。“抢”不到保障设备,就用我们自己的听诊器,再结合临床经验,处理病情、救治伤员。就这样,我和伤员们20多天形影不离,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了危险期,从ICU病房转到普通病房。

受伤战友病情稳定后,经上级批准,由我带领他们回国。回国的飞机是普通的民航,中间经历一次转机,大约30个小时的旅程,没有供氧机,没有监护仪。而且,伤员长时间不活动容易发生血栓,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一定要确保我们的维和英雄安全回国。我顶住压力,将所有的预案做到细之又细。飞机上,我一次次听诊、观察、帮助伤员活动肢体,不敢睡觉,以防出现意外情况。

飞机落地的那一刻,看到迎接英雄的鲜花和人群,我悬着的心总算落下来了。在战火中救治伤员的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祖国才有能力把我们受伤的每一名战士带回家。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罗国金、记者程安琪、通讯员洪建国采访整理)

利比里亚穆鲁巴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