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烽烟80载 | 这所抗战中诞生的陆军院校,竟有5个老校址

烽烟80载 | 这所抗战中诞生的陆军院校,竟有5个老校址
2018年09月23日 18:57 中国陆军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为战而生,向战而行。陆军指挥学院孕育于战争、创建于战火、成长于战场,始终秉承“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的优秀人才。

不忘初心,寻根铸魂。2018年初秋,在建院80周年之际,该院副政委曾勤带队,奔赴河南杞县付集镇、河南永城李寨镇、山东莒南大店镇、江苏泗洪半城镇和江苏高邮界首镇等5个老校址所在地,追随前辈的足迹,穿越历史的烟云,寻访创校的历程,感受强军的脉动。

院史回放(一)

1938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安危,炸开黄河花园口,巨大的洪灾给沿岸人民造成深痛的苦难。黄河泛滥形成“黄泛区”,国民党称“黄泛区”以东地区为“泛东”,我党称之为“水东”,并在这里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片仅占国土六百万分之一的根据地,不仅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上屹立不倒,更是孕育了一所伟大的军校,为广大青年指明了革命的道路。

这年10月,彭雪枫将军率部东进抵达豫东,与吴芝圃部会师,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1个月后,支队在河南省杞县傅集镇创办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彭雪枫兼校长,吴芝圃兼副校长,萧望东兼政治部主任,学院的历史正式展开。豫东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学。

随营学校是流动在前线的抗大,它与抗大在教育方针、教育原则上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用参加过随校的老同志的话说,就是“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


(随营学校招生广告)

校址寻访

时间:2018年9月10日

地点:河南杞县付集镇

1938年11月26日,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在付集镇上的孟家花园创办。孟家作为有智识的开明乡绅,培养出不少投身革命的青年,随营学校副校长吴芝圃就是孟家私塾的学生。

如今孟家花园已经难觅踪迹,镇上的年轻人对那段历史也所知甚少。在杞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继书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原址,这里早已成为农家民舍的晒玉米场。为达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陆军指挥学院将校址纪念碑树在离原址约1公里的付集镇第二中学校园内,并在这里举行了简朴庄重的揭碑仪式。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在新奠基的老校址碑前,学院官兵们回溯历史,体味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辛。在这片土地上,工人和农民联盟,焕发出革命的巨大力量。孙继书告诉笔者:“游击支队没有一个红军连作为基础,却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为新四军主力之一,这离不开随营学校培养的大量‘懂政治、会军事’的革命人才。”

(学院官兵在杞县付集镇举行老校址揭碑仪式)

院史回放(二)

部队开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1940年2月,一则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为校名的招生广告在《拂晓报》上刊登,驻地周边包括敌占区的青年纷纷应召入学。彼时,游击支队主力在淮上地区活动,学校也随军迁至永南麻冢集,根据中央军委电令,更名为抗大四分校。同年7月,抗大总校支援分校200余名教职人员突破敌伪封锁线,参加四分校工作。至此,学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首期开学典礼上,彭雪枫勉励学员:“立志做一个政治的军事家,军事的政治家,军政双全的革命家。”这成为学院人才培养一脉相承的目标。

(抗大四分校学员参加群众集会)

校址寻访

时间:2018年9月11日

地点:河南永城李寨镇麻冢集

(抗大四分校千年古银杏是学员学习和训练的场地)

在麻冢集,被当地人称为“革命树”的千年古银杏,见证了抗大四分校“边战斗、边学习、边生产”的艰苦生活。在这里,四分校旧址得以完整保存,灰砖蓝瓦,旧貌新颜。光芒四射的红星闪闪承托着“抗大四分校旧址”的石碑,门楣上题写“第四分校纪念馆”。在这所古朴的清代院落中央,矗立着彭雪枫校长的汉白玉塑像,塑像的基座正是陆军指挥学院刚刚奠基下的老校址石碑。

学院官兵探访四分校旧址这天,恰好是彭雪枫校长牺牲75周年。除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老校长的德政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在他亲自带领下,军民一同开挖的沟渠根治了当地农村的水患,这条全长10公里、宽10米的排水沟被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雪枫沟”或“新四沟”,成为军民鱼水的见证。

如今,置身这个慢节奏的小镇,笔者能够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熙攘和忙碌,感受到军民一心、抗日救国的坚定决心,感受到知识青年到这里报名求学的热切情怀,感受四分校在战斗中前进的铿锵步伐。

(抗大四分校旧址)

院史回放(三)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前线指挥战斗时不幸胸部中弹,以身殉国。为了保护豫皖苏边区军民的抗战热情,这一消息并未第一时间对外宣布。直到1945年1月13日,四分校召开干部大会,政治部邱一涵主任才在会上,通报了彭雪枫校长英勇殉国的经过。为纪念老校长,四分校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决心培养千百个“雪枫式的干部”。

(学员们在雪枫墓前合影)

校址寻访

时间:2018年9月13日

地点:江苏泗洪半城镇、庄圩乡

美丽富饶的洪泽湖西岸,彭雪枫校长眠于半山镇。雪枫中学、雪枫路、雪枫墓园——雪枫的痕迹遍布这个小镇,体现了人们对将军的追思。为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当地政府正在庄圩乡易址复原雪枫军政大学校舍。9月13日,施工现场与往日相比热闹非凡,在当地群众自发、热情的参与下,学院官兵在施工现场开展了老校址揭碑仪式。学院政治工作处吴军民在主持仪式时动情地说:“学院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老区人民在革命年代的牺牲和付出,今天,我们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初心,就是要始终与人民在一起。”

同样在这片土地上,1945年,邓子恢政委在雪枫军政大学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上勉励即将毕业走上战位的学员:“要有坚强的群众观念,要走群众路线。”老政委的教诲言犹在耳,历经岁月的洗礼,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这所军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标准。

(学院官兵在雪枫军政大学老校址开展揭碑仪式)

院史回放(四)

为了加强和统一华中地区的军校教育工作,1946年4月,华中军区将辖区内的雪枫军政大学、苏中公学(原抗大九分校)、华中野战军随营学校(江南北撤的地转军干部)合并,在江苏省宝应县界首镇成立“华中雪枫大学”,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短暂教学。

(华中雪枫大学首届组织会议开幕合影)

校址寻访

时间:2018年9月13日

地点:江苏高邮界首镇

千年古镇界首,太平街依旧保留了它的古韵。沿街87号、89号两家门面就是当年华中雪枫大学校领导张崇文、邱一涵的办公和居住的场所,门窗设置模仿了延安窑洞的建筑风格,现仍清晰可见。1946年4月,全面内战一触即发,他们在商铺的掩护下开展办学活动,而学员们分别在护国寺、三官殿、司巷口等地流动教学。当地老人回忆,当时有许多师生分散住在群众家中。

在如此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大学除了完成日常教学,还经常参与地方上的宣传、组织群众工作,图书馆向群众开放,由35名女生组成的野战医院也为当地群众服务。

(学院官兵在华中雪枫大学旧址揭碑)

院史回放(五)

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华中雪枫大学与山东军政干校等五个单位统一合编为华东军事政治大学。1946 年,华东军政大学在山东省莒南县大店正式成立。这一时期,张云逸校长提出“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这“三个一切”从此成为学院的重要办学理念。

(1946年11月25日华东军政大学成立暨一期开学合影)

校址寻访

时间:2018年9月12日

地点:山东莒南大店镇

大店镇河湾村西侧的沭河将沂蒙老区与敌占区隔离开来,解放前,河东岸的原始树林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安宁,无论是日军还是后来的国军,都无从渡河骚扰村民。然而,这片隐秘树林却成了华东军政大学教学训练的绝佳场所。

1946年11月,河湾村迎来了几位大人物,张云逸、余立金、张崇文等战将到这里办校育人,以“短期速成”的方式为前线培养输送大批指挥员。初到华东军政大学旧址,老房子的主人庄虔坤老人见到学院官兵身着军装,十分亲切热情,自豪的向笔者介绍:“当年成立华东军政大学的决定就是在我家客厅作出的,我们家虽然谈不上殷实,可当时在十里八乡也算得上是政治文化中心。”

(华东军政大学招生简章)

在老庄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沭河岸边,这里曾是学员们练习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土工“五大技术”教学场地,半年间,5000余名学员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学习战争本领,从这里走向战场,为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后  记

八十载艰难跋涉,洗涤了峥嵘岁月;八十年不载奋斗,串连成光辉进程。随着老校址活动接近尾声,官兵们感受到学院向战而行的不变初心,感受到为战育才的艰巨使命。

您的一键分享,就是传播正能量!

来源 |  中国陆军(ID:army81cn)

作者 |  姜梦尧

刊期 |  20182199期

本期编审:钱晓虎

值班编辑:陈   曦 王在宇

责任编辑:赵林孟 

校址军政分校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