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英媒:“美女经济”在中国方兴未艾 或有助促进文化产业

英媒:“美女经济”在中国方兴未艾 或有助促进文化产业
2018年06月23日 03:32 参考消息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参考消息网6月23日报道 英媒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五花八门的选美比赛成为一种独有的女性表演和比赛在世界各地兴起,其中以“世界小姐”和“环球小姐”比赛最为知名也规模最大。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22日报道,“世界小姐”比赛源自英国,是1951年新年庆典活动的一部分,当时叫做“节日比基尼竞赛”,后来被英国媒体冠名为“世界小姐”比赛,从此成为一年一度的国际选美比赛,参赛者也不止穿比基尼泳装亮相,同时还增加了晚装、才智和体育比赛,不过比基尼泳装比赛仍然是比赛中人们最为看重的项目。

报道称,至今“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已经在世界20多个国家举办了60多届,并成为世界上颇有影响力的年度时尚盛典,并且选美比赛也越来越多地与世界和平、提升女性地位和权益,以及帮助饥饿儿童慈善活动结合起来。每年荣获“世界小姐”头衔的冠军,将在该年度担任选美亲善大使,在世界各国巡回进行文化和慈善宣传活动。

报道还称,不过,这种选美活动一直受到女权主义人士的批评,特别在欧美国家,人们对这种选美活动的兴趣日益减少,不管这个活动怎样与文化与慈善活动挂钩,它的本质仍然是以展示女性身材和容貌美为宗旨。而主办世界选美大赛的地点也越来越多地转移到欧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非的太阳城曾多次举办“世界小姐”大赛,不仅为举办城市带来巨大声誉,而且带来巨额经济效益,被称为“美女经济”。

报道称,进入21世纪,曾经服装色彩单调的中国在经济改革和开放20年后,风姿飒爽地登上“世界小姐”选美大赛舞台,并于2007年产生了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世界小姐”,2012年又一位中国姑娘在第62届“世界小姐”决赛中夺冠。

报道还称,然而,“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的比基尼泳装和晚装比赛绝对不会在中国引起争议,因为“美女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使这类担心忽略不计。

报道指出,自2003年以来,“世界小姐”大赛的中国赛区大赛和总决赛多次在中国海南省风景如画的三亚市举办,不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而且对三亚的旅游业、房地产业,以及化妆品、时装、珠宝、摄影器材等行业都产生巨大影响,这些“美丽收入”,为三亚经济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报道还指出,甚至“世界小姐”大赛的国际主办机构也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使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选择在中国举办大赛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大市场, 有充裕的美丽消费能力和足够实力的赞助商参与选美赛事,前景非常诱人。

有学者称,中国已经进入“泛美时代”。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中国各类选美活动盛行:“中国小姐”、“中华小姐”、“全国校花大赛”、“中国旅游小姐大赛”、“时尚小姐”、“网络小姐”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报道称,虽然在西方,选美比赛逐渐受到冷落,但在中国却仍然被视为促进经济的积极活动。人们更重视的是“美女经济”带来的收益。

报道认为,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增加之后,中国人在时尚、服装、化妆品和美容手术方面的消费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更加关注国际时尚潮流变化,而“世界小姐”这类的国际选美大赛对中国人消费观念所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有经济学者认为,选美活动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而培养参赛选手的气质与修养亦促进了文化产业。

【延伸阅读】英媒称中国女性仍面临职场性别歧视:升职加薪机会少

参考消息网6月15日报道 英媒称,尽管1949年以来中国在解决性别不平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随着传统性别角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得到重新确立,中国女性职场地位在降低。这种情况在《金融时报投资参考》的一次调查结果中有所体现,男性和女性都承认女性在工作场所的机会较少,因为她们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责任。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13日报道,通过解决工作场所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中国的低出生率问题可能会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夫妇们对生育犹豫不决是因为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着手改变影响女性在工作场所的地位的文化将使夫妻有更多的经济保障,说服他们生育更多孩子。

《金融时报投资参考》对2000名城市消费者进行的调查发现,31.6%的女性表示她们的职业机会比男性要少,比《金融时报投资参考》另一次对东南亚几个最大发展中经济体的5000名居民进行调查时得出的数字高得多。

在受访者中,38.3%的女性表示,她们觉得女性的身份使她们错失了加薪、晋升或担任重要职务的机会。这个比例远远高于东南亚国家受访者的比例。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即工作场所中女性与男性的比率——从1990年的0.86降至2017年的0.81。据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女性的薪酬比男性少22%,不过管理层以下即普通职员的薪酬差距缩小到了4%以下。

在调查中,45.9%的管理层女性说,她们的性别对她们的职业发展有负面影响,远远高于总体女性的情况。

据万得信息技术公司称,虽然白手起家的中国女亿万富翁受到人们的赞美,但在3252家国内上市公司中,女性担任一把手的仅有170家,占总数的5.23%。

报道认为,早在女性接近董事会之前,歧视就开始了。根据教育咨询公司麦可思的数据,2017年,男性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比女性毕业生高16%。由于男性机会更好,所以去年63.8%的研究生入学申请来自女性。

报道指出,在中国,工作场所的男女平等是受法律保护的并被写入宪法,但执行起来却难度较高。女性求职者通常被问及是否有孩子,而那些没有孩子的人只能得到较低的薪水,或者干脆被拒绝。

报道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灵丹妙药。生育二孩的相关费用——更不用说人口增多需要更大的住房——不可能仅仅通过缩小男女之间的工资差距来实现。但是,保护女性在工作场所的权益——包括同工同酬的权利——至少能解决夫妇们所担心的一部分经济问题。

(2018-06-15 00:13:01)

【延伸阅读】英媒:美国父母诉诸法院赶走“啃老”子女 中英等国均有类似问题

参考消息网5月29日报道 英媒称,“啃老”现象不仅在美国,在英国、中国等国家其实都有。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25日报道,最近,美国纽约一对父母因为其30岁的儿子不肯搬走,赖在家里“啃老”,把他告到当地最高法院,希望让儿子离家独立。

当地锡拉丘兹的最高法院5月22日做出裁决,命令这对夫妇的儿子迈克尔·罗通多搬离父母家。

报道称,迈克尔过去8年一直住在父母家里,而且不交房租,也不帮父母做任何家务。

他父母三番五次劝他搬走,甚至主动提出给他一笔安置费。但他就是不肯离开家。

没有办法,迈克尔的父母把儿子告到法院,希望动用法律手段强迫儿子搬走。

报道称,无独有偶,这种“啃老”现象不仅在美国,在英国、中国等国家其实都有。

由于房价和房租上涨,就业机会等现实问题,英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成为飞不出父母“巢穴”的“啃老族”。

根据英国2017年的统计数据,在英国就有340万成年人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和父母挤在一起住,其中25%以上的人年龄在20岁至34岁之间。

有些人不但自己跟父母同住,还带来自己伴侣。年近30岁的女音乐教师米瑞就是这样。

她不付父母任何房租,有一段时间自己的前男友也跟着她在父母家寄居了4个月。

不过,米瑞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攒到足够的积蓄,找到自己的地方搬出去。

该报道还对比了中国的情况。报道称,中国对“啃老族”这个词并不陌生。“啃老”现象在城镇比较突出。相比西方而言,中国父母可能更难拉下面子主动赶子女出门。有些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更习惯于或是干脆愿意让成年子女住在家里,即使他们有工作、有能力出去另辟空间也是如此。

中国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的梅志罡认为,中国“啃老”人数众多,而且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人口老龄化,“啃老”队伍还会继续壮大。而且,“啃老”已经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梅志罡认为,中国“啃老”现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习惯思维。

报道称,一些子女认为拿父母的天经地义,而有些父母则对子女宠爱有加,宁愿养活他们一辈子。

加之人们在就业、房价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等,短时间内恐怕无法缓解这种“啃老”现象。

报道认为,从长期来看,它需要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特别是在加强个人独立自主性、就业、培训、住房、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出努力和改善。

(2018-05-29 00:14:01)

【延伸阅读】英媒讲述中国女子远嫁肯尼亚故事:文化差异碰撞出的浪漫

参考消息网5月12日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5月11日刊发一篇了关于中国女子远嫁肯尼亚的故事,摘编如下:

“我们相爱了,但最初有很多困难,”徐静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费尔蒙酒店的院子里说,“我的家庭过去完全不了解非洲,他们甚至之前从未见过任何肯尼亚人,所以他们十分担心。”

报道称,她的丈夫肯尼亚人亨利·罗蒂奇也一样担心。亨利因政府工作被派到中国学习汉语后,他们俩相爱了。他花了许多时间才让自己的语言技巧足以应付与徐静的父亲见面吃饭,尽管气氛紧张,亨利还是希望得到她父亲的祝福。

“徐静的父亲没有说太多,所以我很担心他在想什么,他喜不喜欢我们给他准备的食物,”亨利回忆。

显然,亨利的中文水平足够了:10年后,这对夫妇住在肯尼亚首都,徐静在内罗毕大学教汉语,育有两个孩子。

报道称,他们的家庭生活反映出中国与肯尼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对肯尼亚的巨大投资推动了这个趋势,目前在肯尼亚有10000多名中国人。

报道还称,这是非洲大陆的一种现象。2000年,中非贸易达到100亿美元,目前这个数字据信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

报道指出,对于独生子女的徐静来说,肯尼亚家庭成员数量过多让人难以应对。

“我们习惯于大家庭,许多大家庭经常一起聚会,”亨利说,“我们习惯侄女或侄儿长期呆在我们身边。”

“在中国他们很少这样,家庭成员之间可能会串门,走亲戚,但是时间较短,我认为那种与大家庭的亲密是不一样的。”

报道称,此外还有其他文化差异,如对待时间的态度。

陆锦华(音)是一名咨询师,为在肯尼亚运营的中国公司提供咨询,他指出两国人员之间仍有障碍。

“我不想一概而论,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肯尼亚人做事缓慢,他们喜欢享受生活,”他说,“中国人的工作时间长,来这里都是奔着完成工作目标,只需要很少的休息时间,甚至愿意在周末加班,只要能尽快完成项目。”

徐静和亨利都意识到这个。

“肯尼亚人对工作的态度可能更放松,但他们也在改变。非洲的时间观念正在随着发展而改变,因为进展顺利,人们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我们也要抓紧时间。”

担任公务员的亨利表示,他已经学会准时,“有徐静在,绝对不会迟到。”

报道称,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抵达肯尼亚,他们也在努力克服两国的文化差距。

报道称,很多肯尼亚人学习汉语,他们希望能在中国公司获得高薪工作。对于中国人,这是一个有力的信号,中国计划与肯尼亚发展长期的紧密关系。

但是学校门前出现的中国母亲仍然引起小小的震动。

“孩子们的妈妈都想与徐静说话,孩子们跳来跳去喊着,‘这是中国妈妈!’”亨利笑着说。

“我们的小孩长相与普通的肯尼亚小孩一样,所以我带着孩子上街时,人们会问他们在讲什么语言?”

“当我说:‘汉语’时,他们说‘什么?他们会说汉语!’人们十分兴奋,每人都想问我们问题,我们就这样成为朋友。”

对徐静说,她将肯尼亚视为她的未来。

“我确实想念中国,但现在肯尼亚是我的家,”她说,“许多来这儿的中国人都爱这个国家,我认为他们中大部分会在这儿呆很长时间。”


资料图片:徐静和亨利。(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8-05-12 00:16:01)

【延伸阅读】港媒:美国女生毕业舞会穿旗袍引争议 但获中国网友支持

参考消息网5月3日报道 港媒称, 一名美国高中生因身着传统的中式旗袍参加学校毕业舞会而受到批评,不过她获得了中国网民的支持。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2日报道,来自美国犹他州的18岁女孩凯齐娅·多姆并没有中国血统,她将自己身穿中式旗袍的照片上传到“推特”上,之后便受到了“文化挪用”(指强势文化的成员采用弱势文化的元素,将其作为“奇异”的时尚,而造成原有意义的丧失或扭曲——本网注)的指责。

报道称,在中国封建王朝覆灭和20世纪初民国时期开始后,旗袍象征着促进两性平等的无声抗议,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许多女性也穿上了旗袍。

多姆认为自己穿旗袍的决定并没有错。她的旗袍是红色的,上面有金色和黑色的绣花。她向《南华早报》表示,这条裙子传递了一个“美妙的信息”。她没有删除自己4月22日在网上发的穿旗袍帖子。

多姆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她在盐湖城的一家古董店里买下这条裙子,在购买前她并不清楚旗袍的历史,“只是发现了一件漂亮、合适的礼服,并选择穿它”。

她说:“我在网上贴出这些照片是给朋友看的。我从没想到它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如果我冒犯了任何人,我很抱歉,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很感激我能穿上这么漂亮的衣服。”

一名叫杰雷米·林的推特用户写道:“我的文化不是你的……舞会礼服。”此条“推文”在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超过4万转发、将近18万点赞和数以千计的评论。

另一名用户写道:“这不合适,我不会穿韩国、日本的传统服装或者其他任何传统服饰,我是亚洲人……这些服装背后有很多历史。”

不过在一个中国网站刊登的一篇文章中,一名网友发表评论说:“非常优雅,也很美!真的不理解那些反对她的人,他们错了!”

另一个人写道:“这不是文化盗窃。这是文化欣赏和文化尊重。”

微博用户还补充说多姆看上去很美,并批评那些攻击她的人。

一名用户写道:“文化没有国界。只要没有恶意或者蓄意伤害,那就没有问题。中国的文化宝藏值得推广到全世界。”

报道称,近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旗袍这种服饰现在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2018-05-03 00:14:02)

【延伸阅读】英媒:又到毕业季,又有一批中国女性将面临“就业歧视”?

参考消息网4月25日报道 英媒称,又到毕业季,即将离开校园投入职场的大学生们纷纷投简历、赶面试,为找工作而奔波。这是个焦虑的时节,而女学生往往会较男同学们更焦虑。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4月23日报道,“面试时HR(人力资源部门)问我有没有男朋友,到底该怎么回答?”经常有女性求职者在网络上焦急地问这个问题。一些求职资讯网站会提醒女生们,这时候记得回答:自己短期内没有结婚、生育计划,一定会尽力先拼命工作几年。

报道称,在中国,男生和女生在求职时面对的待遇有所不同,不少雇主不愿意为女员工生育的产假成本“买单”,也认定女性不像男性那么能够熬夜、加班、适应压力。

报道还称,虽然有法律明文禁止“就业歧视”,但有关注女性就业困难的律师指出,职场招聘仍然存在针对女性的歧视。

一个国际组织4月23日发表报告,分析了2013年至2018年间,中国各大招聘网站、企业官网及社交媒体上张贴的超过3.6万则招聘广告。报告指出,中国的企业有一些职位空缺列明只限男性或男性优先。

报告亦指出,中国企业的招聘广告常见针对女性的特定年龄、外观要求,如要女性“美丽”、“身材匀称”等,一些公司则曾以强调公司内有“美女同事”为招徕,吸引男性申请职位空缺。

一直关注歧视问题的律师黄溢智指出,虽然有明文法例禁止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但对违法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却不清楚,举证责任也全落在受歧视者身上。

若非招聘广告写明“男性优先”、或取得招聘单位明显歧视的语言,受歧视者很难举证证明单位性别歧视。“但很多时候,他们不会直接说是因为女性,而是以别的原因来拒绝,这对原告来说确实很难。”

“写明只限男性的广告,明显在变少,但这不代表对女性的歧视在变少,只是转到地下。”

黄溢智强调,反歧视的责任,不应只放在受歧视的求职者身上,“法律说禁止歧视,就要有部门来履行职责,监管企业招聘过程。”

(2018-04-25 00:13:00)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