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媒关注中国新太空站计划: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美媒关注中国新太空站计划: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018年06月03日 07:37 参考消息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参考消息网6月3日报道 美媒称,在发射一颗帮助让机器人登陆月球背面的通信卫星后不到两周,中国又公布了在2022年前拥有一个在轨和有人居住的空间站计划。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5月31日报道,新空间站的部分工程已经开工,之前中国建造的空间站有目前在轨的“天宫二号”和今年早些时候从轨道上坠落的“天宫一号”。新空间站由3个主要模块组成,第一模块将于2019年发射,中国希望2022年新空间站投入使用。

报道称,就像现在的国际空间站那样,中国的新空间站将距离地球表面约250英里的高空进行轨道飞行,空间站内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涉及进化、发育、流体在太空中的表现等主题。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史忠俊说:“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报道称,国际空间站预计至少到2024年或2025年仍将继续在轨飞行,不过特朗普总统提出,之后美国航天局不应该每年再花费30亿或40亿美元在这个项目上。这可能意味着国际空间站转交给私营公司经营,不过美国航天局可能会通过雇用它们的服务来保留准入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美国航天局把时间和资金集中用于使人类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上的项目上。不管美国航天局的预算如何,到2028年国际空间站很可能无论如何都要退役。

报道称,到那时,如果中国的空间站计划成为现实,这个前哨可能成为近地轨道飞行的领导者。(编译/刘宗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与联合国共邀各国参与中国空间站合作。5月2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在公告发布仪式上讲话。

【延伸阅读】美媒称中国将领跑太空竞赛:美国聚焦地球时中国瞄准太阳系

参考消息网5月25日报道 美媒称,就在特朗普总统让美国工业把重点再次放在局限在地球上的20世纪技术——煤、钢铁和铝——上时,中国却把目光投向了太阳系的远端。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5月24日刊登题为《中国能取代美国,成为太空竞赛领跑者吗?》的报道称,本周,中国发射了一枚飞往月球的火箭,并雄心勃勃地希望在今年年底前让一艘航天飞船在月球远离地球的背面降落。

报道称,造访月球背面的旅行虽然有点像幻想,但这只是中国推进其太空计划最近的一次太空任务,中国想取代美国成为太空竞赛的领跑者。

报道指出,中国的计划还包括在2025年前把航天员送上月球,以及执行一次飞往火星的太空任务。下面是中国近期的一些最大胆的计划。

报道称,中国21日发射了一颗信号中继卫星,这是确保控制人员能够在今年晚些时候让一艘不载人的飞船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关键一步。

报道称,地球上看不到月球背面,这让地球上的科学家无法与月球背面通信,也让对月球背面的探索在过去几乎不可能。

报道指出,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将是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

报道称,虽然中国探索月球背面的任务将是世界首次,但中国的飞船以前造访过月球。

在2013年,中国继美国和苏联之后,成为第三个将宇宙飞船送上月球的国家。一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在月球上,让研究人员通过光谱仪对月球表面进行了远程探测,发现了一种新型玄武岩。

报道称,一年后,中国航天器绕月球飞行,对执行一项未来月球任务的设备和技术进行了测试。

中国已表示,航天员登月的目标日期是2025年。

报道指出,中国也是第三个用自己的飞船将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3年,中国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那之后曾将其他几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2016年,中国将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了33天,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进行的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的第六次载人航天发射。这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让中国人的太空飞行时间纪录增加了一倍多。

据官方媒体报道,两名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了实验,测试了计算机、推进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

据官方媒体报道,中国计划在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探测器将搭载用于火星全球遥感的相机、探测火星土壤和水源的雷达,以及其他设备。

报道称,中国的计划还包括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

2016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个被人称为“天眼”的望远镜坐落在贵州省,天文学家用它来测绘宇宙的形状,甚至还用它来探听外星生命的潜在迹象。

报道称,最近的其他进展包括发射世界上首颗量子通信卫星,量子通信通过光子传递信息,可保证提高通信的安全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5月21日5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2018-05-25 00:19:01)

【延伸阅读】国内首枚民营商业火箭发射成功 外媒:中国太空探索的最新里程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国内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号 新华网 王龙博 摄

国际在线专稿:5月17日上午7点33分,由重庆一家航天科技公司研发的OS-X型“重庆两江之星”号火箭在中国西北某基地成功点火升空,并于7点38分落入预定区域,飞行时间为306秒。“重庆两江之星”号是中国首枚民营商业自主研发火箭,外媒对这个中国版的“Space X”给予了高度关注。

美国CNN网站16日报道称,由零壹空间研发的商用火箭在中国的西北部发射成功,这枚9米长的OS-X型火箭是中国第一枚民营商用火箭,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的飞行验证服务。

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版的“Space X”,其创始人舒畅也被誉为中国的“埃伦•马斯克”。舒畅在接受CNN采访时说:“零壹空间现在的情况很像早些年的Space X。记得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见了很多业内人士和专家,他们都觉得这项火箭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我们仅用了1年就完成了火箭的自主研发和最终的发射。”

香港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张新(音译)表示,通常一家航空科技公司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火箭的自主研发,而零壹空间于2015年成立,只用3年便发射了火箭,这简直是超音速。

英国路透社17日报道,中国首枚自主研发的民营商业火箭在17日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太空探索计划最新的里程碑。

报道称,这枚火箭采用了能源节约型科技和先进的无线通讯技术,譬如用“无线WIFI”代替“有线网络”,而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减轻火箭上电气系统的重量,并节约30%左右的成本。

火箭研发公司零壹空间的负责人舒畅希望零壹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型卫星发射公司,并在2019年执行10次运载火箭任务:“我们会研发更多的小型火箭,会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中去,让普通人也有机会接触太空。”

《耶路撒冷邮报》17日报道称,中国一直将发展航空航天技术视为首要任务,并确定了在2022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的目标。此次发射的“重庆两江一星”号商业火箭是中国首枚民营公司发射成功的火箭,它促进了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

芬兰“太空新闻”网站刊文称,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公司参与到火箭发射行业,2018年中国将迎来商业火箭的元年。奥地利欧洲空间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马可•阿力博提(Marco Aliberti)表示,中国领导人在2015年就意识到了进军商业太空活动的重要性,并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航天白皮书中首次提出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活动。至此,中国商业航天迎来了春天。(彭思敏)

(2018-05-21 10:08:10)

【延伸阅读】外媒称中国在太空展示强大对抗能力 日印欲“抱团”追赶

参考消息网5月20日报道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5月18日发表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拉杰斯瓦里·皮莱·拉贾戈帕兰的文章《亚洲的新太空竞赛》称,亚洲拥有三个世所公认的航天大国——日本、中国和印度。在促使亚太国家进行太空探索的众多动因中,国家安全要素的影响正变得更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亚洲均势格局变化的推动。

文章称,中国日益增强的航天能力正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亚洲的太空竞赛。例如,它已经导致印度和日本在航天探索方面的更大合作。2017年9月,印度总理莫迪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誓把外层空间置于两国关系的中心。他们对于“深化两国航天机构在地球观测、卫星导航、航天科学和月球探索领域的合作”表示欢迎。稍后在2017年11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主席在亚太地区航天机构论坛的间隙宣布“印度和日本将引领亚太地区的航天业”。

印度的航天计划有超过60年的历史,而且一直到最近,新德里主要把重点放在利用航天技术改善其民众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方面。在2007年1月中国进行其第一次反卫星(ASAT)试验之前,印度似乎认为外层空间的安全竞争只限于大国之间。

文章称,中国的反卫星试验让印度清醒地意识到它需要在自己后院面对的那种挑战,并且证明了即便是像外层空间这样的全球公共区域也将无法免于地球上的地缘政治竞争。这次反卫星测试导致了印度国内有关必须发展什么类型的空间对抗能力来保护本国空间资产的新争论。

印度称,如果有必要,它也将拥有成功进行反卫星能力演示的技术设备。印度的反卫星测试将完全违背印度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立场,即航天技术只能用于和平目的,绝对不能实现武器化。这种语言的转变反映出印度认识到,如果不能紧跟航天领域出现的新趋势,那么它就将在一个关键的技术领域中败北。

日本也在进行类似的考虑。新的日本航天政策把空间安全作为一个关键的重点领域加以突出。然而,亚洲的太空竞赛在中国反卫星试验前很久就开始了。中国2003年10月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为最初的导火索。这一成就是中国更大规模载人航天探索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和运行中国在近地轨道的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将逐渐结束其运行的时候,中国计划在2024年前建成并运行其自己的空间站。

文章称,中国不断增强的空间对抗能力——包括开发太空机器臂等技术,以及次数不断增加的中国卫星的近距离交会作业,也正在引发有关中国军事航天计划可能带来的安全影响的担忧。

作为对中国航天成就的应对,日本和印度起初曾考虑进行自己独立的月球探测任务。但是迄今为止它们还没能成功地与中国的无人探测计划展开竞争。

例如,中国的嫦娥月球无人探测计划被认为在技术上远远优于日本或印度能够发展的任何计划。嫦娥四号探测任务计划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展开探索,这是迄今为止其他任何国家都未能做到的。

印度临时安排的月球和火星无人探测计划,或者日本对月球和近地天体的探测,在这方面都远远谈不上挑战中国。作为替代,印度和日本已经决定联合两国的力量对中国加以抗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嫦娥三号探测器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巡视器侧面图像(2013年12月16日04时57分摄)。新华社发

(2018-05-20 11:33:02)

【延伸阅读】多国专家谋求让太空技术助力健康产业

国际在线报道:一百多位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及中国的航天员、航天科学家、太空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及特邀嘉宾近日齐聚北京,参加 “第二届太空技术和平应用·健康主题国际研讨会”筹备会,并就中国太空技术应用于健康如何布局展开讨论。

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表示,应形成“一会、两区、三国、四方”的协同效应。“一会”即2019年在中国海南召开“第二届太空技术和平利用国际研讨会”;“两区”即在北京设立太空技术应用区,以中美为主合作建设“世界健康中心”;在海南设立太空技术转化区,中、美、俄、法合作建设“太空小镇”、“国际航天康复培训中心”、“国际太空大学”等项目;“三国、四方”即以中、美、俄为主体,欧盟(法国)、北美(加拿大)、中东(沙特、以色列)、东南亚(印尼)等国家广泛参与。

在会上,美、俄、法代表提出,可以在海南建设太空博物馆,展示三国和世界的太空成果,向青少年普及太空知识。俄国代表表示,他认为海南太空小镇、太空大学、康复中心等应是一个融合状态,形成太空健康产业的协同效应。

本次会议由中国航天基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支持,国际和平联盟(太空)、国宾企业家俱乐部与中实(集团)公司承办。据了解,本次筹备会,为期四天,分为北京、海南两部分,并取得圆满成功。(特约评论员:孟彦)

(2018-05-16 17:08:09)

【延伸阅读】太空游新进展:“最大窗户”飞行器试飞

新华社华盛顿12月13日电(记者林小春)在沉寂一年多后,由美国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创建的蓝色起源公司13日宣布,该公司于12日成功试飞并回收升级版“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新版飞行器的一个亮点是拥有太空飞行器中“最大的窗户”。

“新谢泼德”飞行器集火箭与飞船于一体。蓝色起源公司提供的视频显示,“新谢泼德”从地面垂直起飞,飞到一定高度后火箭与飞船分离,火箭先行返回,在接近地面时一个发动机点火,着陆支架展开,成功在目标着陆场垂直降落。飞船也在降落伞的帮助下成功着陆。

蓝色起源公司在一份声明中介绍道,发射场地位于得克萨斯州西部,其中火箭达到的最高高度为99.27公里,而飞船达到的最高高度为99.39公里,接近通常定义的地球大气层和外太空之间的边界(100公里高),整个任务用时约10分钟。

声明说,此次“新谢泼德”使用的是新一代火箭和2.0版载人舱,其中载人舱的特点是有着高1.1米,宽0.73米的大窗户;另外,飞行器还携带12个商业、研究与教育用载荷。

贝索斯发推特说,载人舱里还有一个测试用假人,“他有一个很棒的旅程”。

“新谢泼德”上一次发射是在2016年10月,当时飞船和火箭也均被成功回收。

蓝色起源公司的目标是利用“新谢泼德”飞行器把人送到约100公里高处的亚轨道旅行,时间暂定在2019年初,而票价尚未对外公布。亚轨道一般是指距地面20公里到100公里的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

除了蓝色起源公司外,由硅谷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创建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也在研究可重复使用技术。后者的火箭既要把卫星送至地球低轨道,又要实现火箭第一级回收,难度要比蓝色起源公司更高,也更受舆论关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于15日利用“二手”火箭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二手”货运飞船,“二手”火箭和“二手”飞船同时使用还是第一次。

(2018-05-01 13:17:47)

航天飞船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军事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sinamilnews)

新浪军事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