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来,中国公众“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引发一些海外媒体的关注,也引起各式各样的议论。
“民族自豪感”实际上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且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感到自信和骄傲的感情。中国公众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种来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处的精神情感。实际上,对于现代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自豪感”其实也是其立国的精神支柱和基础。没有哪一个现代国家没有“民族自豪感”。
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来源于现实力量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人们可以明显看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方面,随着对外部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国公众对于自身在世界中的状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会看到这些年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的真实状况,也看到中国的影响力和现实作用的提升,就激发了更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豪感”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现实的中国力量,以及具体生活提升带来的感觉和认知。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形象和影响力,对于国民的“民族自豪感”有着无可非议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自豪感”当然还是基于对民族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所呈现的、从未中断的丰厚文明积淀,是当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而近代以来,中国人为争取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奋斗,以及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更增加了这种“民族自豪感”的历史深度。
当下中国所呈现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既不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是一种偏执和顽固的故步自封心态,而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和历史,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自信所带来现实感的展开。实际上,在近代以来中国人为争取富强而进行的奋斗中,民族自豪感就是中国人不屈不挠奋斗的基础。
近代中国虽然面临着积弱和备受列强欺凌的境遇,但其国家主权从未彻底丧失,走向现代国家的努力依然是在历史的连续性之中进行的。在这个时代,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来自于中国往昔的光荣和文明创造不输于任何国家和民族,中国一定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念。这种信念就如同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所写:“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资料图片:2016年5月,中国南海舰队进行军事演习。
同时,这种信念也来自于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奋斗。在那个时代,从积贫积弱中挣脱出来,争取成为世界上和其他国家平等国家的信念,是“民族自豪感”所支撑的。这种“民族自豪感”带有很深的民族悲情和痛苦,是通过自豪感来支撑现实的努力奋斗。它其实是依靠自豪感来支撑起对于富强的追求,这是精神力量的一种强烈感召。
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不会走偏
随着今日的发展,中国已经告别了这种悲情,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更多地依靠一种现实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平台来支撑。它已经变得更为具体和现实。它已经成为一个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大国的国民心态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有一个现实的价值高度,就是中国人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从未欺负过比自己弱小的民族,也从未进行过掠夺和扩张。中国的奋斗是干净的。与此同时,中国又没有出现过彻底亡国失掉主权、被彻底殖民化、失掉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明连续性中断的状况。中国的奋斗又是坚韧的。这就给了中国的“民族自豪感”一个现实的坚实基础,就是它始终是以自强和与其他“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为前提,始终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和追求。这种“民族自豪感”就不会走偏,不会变成一种狭隘和偏执。
今天,在中国“强起来”的诉求中,始终包含着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愿景。无论是在普通民众还是精英中,这种“共识”都是持续存在的。这实际上与一些不了解中国或存有偏见的人所刻意渲染的那种,把中国的“民族自豪感”极端化的表述划定了清晰的界限。同时,这种“民族自豪感”既包含着对中国发展的期许,也是自信和自觉的统一。▲(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