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盛赞一战华工非凡贡献:忽视这些英雄很可耻

2017年11月14日 09:17 新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4日发表盖伊·凯利的文章《被遗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雄:我们为何要记住这支华工军团》称,每年的这个时节,举国上下,人们佩戴上深红色的罂粟花领针,准备纪念英国的武装部队做出的非凡牺牲,传递着坚定的信号:我们将牢记他们。

  文章称,尽管众志成城,可是一百多年来,仍然有一部分为英国作出的战争贡献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英雄。然而,论规模,恐怕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军团”的英雄行为;相对于他们的功劳,他们得到的宣传最少。今年,距派遣华工军团已经一百周年,希望情况终将改变。

  文章称,10月,在伦敦中部中国学会纪念华工军团纪念牌匾的揭幕仪式上,参与呼吁承认华人战争贡献的乔安娜·拉姆利发表了讲话,她恳求宽恕我们的忽视。

  她说:“这些人被历史抹去了,一点也不奇怪,人们不了解这段历史。华工军团发挥的作用,意义广泛,我们必须加以研究。”

  文章表示,截止1916年,英国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大大扩充。一度只有几万人的部队已扩编到100万左右,而对应的劳工补充(修车、修路、运送弹药)却日渐稀少。那年年底,激烈的索姆河战役损失惨重,那些劳工全部应征上了前线。同样急需非战斗人员的英国和法国军队找到了一条不大可能的人员来源。

  图为一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

  文章写道,当时,中国政府提出派人前去援助协约国。中国多次表示愿派出人力,事实上中国当时正处于“百年屈辱”、日趋衰弱至近乎贫困的状态。直到1916年底,协议终于达成,中国派出了数万名工人乘船前往法国。

  文章表示,华工军团(CLC)主要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穷人和未受过教育的男子组成,尽管大部分来自山东省东北部——那里的人们身材高大,更适应欧洲的冬天。

  他们一路历经风险:长达3个月令人筋疲力尽地穿过太平洋,悄悄乘火车(车厢内一片漆黑)越过加拿大,然后再回到船上,穿过大西洋,最终加入了英法指挥官领导的队伍,开始工作。

  据报道,华工军团前后大约组织了14万人——远远多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劳工团。协约国同意雇用这些招募人员3年,同意他们与前线保持数英里的距离,只给一点点报酬。这3个条件都是强加的。

  文章称,卡伦·苏想知道自己的祖父苏源益(音)在第4频道电视台即将播出的纪录片《英国被遗忘的军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她说:“当时,战争对这些人没有更多的含义。他们也许听说在打仗,但是他们不明白自己将会遇到什么。他们签合同时以为是去‘工厂和农村干活’。实际上完全不是。”

  苏源益当时20岁,自愿加入了华工军团,希望能给父母挣点钱寄回来。

  文章披露,除了修理车辆和装卸货船之外,华工军团不能休息,每天10小时干活,包括挖战壕、埋死尸、填弹坑,停战日之后又在战场逗留了很久,他们负责将战争摧毁的土地恢复成可耕地。他们精疲力竭,面临生命威胁。在法国,中国一共有3000多名男子死在这里。

  42岁的卡伦·苏说:“想想看,‘两眼一抹黑’到了战场,军官告诉你‘看到那边的炸弹了吗?’只要有炸弹炸过,就要冲过去填上坑。简直不堪想象。”

  文章表示,拉姆利认为华工军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之所以未得到宣传,主要在于他们所承担的工作的性质所致。她说:“他们被分派了极其辛苦的苦差事。难以想象战后所有的清理工作有多累。你可以想象受伤的人回家休养康复,但你想过留下的人吗?他们要清理这些大屠杀之后的战场?”

  文章称,受知名英籍华人赞助(包括已故商人邓永锵爵士和女演员陈嘉玛)的伦敦纪念牌匾是第一块明确纪念华工军团在战争中的作用的牌匾。目前正计划在伦敦其他地方竖立更显眼的纪念碑。现在,英国全国大约有6万个战争纪念碑,但无一提及中国。

  文章介绍说,作为“被遗忘者中的被遗忘者”,华工军团大部分人到战后就四散分离了,有的回到了中国,有的在英国或美国定居。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人按照合同留了下来,直到1922年底,在建筑工地或制造业工厂劳动,直至合同期满。

  文章写道,战争刚结束,华工军团就逐渐从史书中被抹去了印记。由于协约国违背诺言,不愿回报中国的支持,未将山东省(当时被日本人占领)归还中国,中国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英国向战争老兵颁发的奖章中,给华工军团的奖章质量也是最差的。也许最过分的是,在法国创作的巨幅画作《战争英烈》,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盟友,为了给1917年最后参战的美国让出空间,中国人居然被悄悄地覆盖上了。

  拉姆利说:“这是可耻的插曲。它很能说明我们对战争的看法。课堂从未提及没有上战场的人。他们完全被遗忘了。人道就是要礼貌地牢记此类事情,看看别人怎么做。我们绝不能忘记未上头条的英雄们。我们必须永记幕后奉献者。”

  文章称,卡伦·苏的爷爷完成合同服务后乘船抵达了利物浦,在那里安了家。像很多人一样,他很少提到自己的战争经历。由于未得到公开承认,他的经历(还有他那些华工军团的伙伴们)直到最近仍不为人知。

  卡伦·苏说:“我们关注战士和飞行员,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团队合作。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得到纪念。没有他们,谁知道会发生什么?”(编译/郑国仪)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