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原馆长:纪念馆主题没变过

2017年09月23日 08:46 环球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题: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主题没变过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死难80周年,南京大屠杀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历史话题之一。近日,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纪念馆”)新馆的设计主题,舆论出现了一些误读。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人们会从中获得许多的教益。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三个特大惨案之一,是日本在14年侵华史上制造的一系列惨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也是在战后通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调查认定后作出的判例。充分利用这段史实呼唤对人类文明与和平的珍爱,并告诫后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既是共同的责任,又是永恒的主题。

  上世纪80年代纪念馆建馆的动因,既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也是为了回击1982年日本发生的教科书事件,即日本文部省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事件严重地伤害了曾经备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屠杀和蹂躏的中国人民感情,激起了特殊受害地南京人民、包括许多知识分子的愤慨,纷纷要求把南京大屠杀血写的历史陈列展示出来,以教育今人和后人。1985年8月15日,纪念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之上建成开放,陈列的主题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8个大字,而建筑主题则是“生与死”。建筑总设计师齐康院士用大量寸草不生的鹅卵石广场,象征死难者累累的白骨,用广场周围的绿草和绿树象征生命,生与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生与死展示在一线之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纪念地氛围。

  历史总是发展的,纪念馆作为事业单位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随着建馆后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新征集大批文物,尤其是纪念馆作为全国率先实行对观众免费开放后,来自海内外的观众量大幅度增加,原来较小的展示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中外观众的需求,后来逐步对纪念馆进行二期和三期工程扩建,展馆面积和展陈面积大大扩大和提升,但无论建筑的主题,还是陈列的主题,仍然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也就是说历史永远不能忘记,它是纪念馆展示的永恒主题。但我们不是为了历史展示历史,展示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复仇,增加民族怨恨,而是为了维护历史真相,同时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

  纪念馆在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得到国内外许许多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有的慷慨捐赠相关文物史料,有的建言献策,有的直接参与建设之中。无论纪念馆一期工程建设的总设计师齐康院士团队,还是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还有吴为山、孙家彬、吴显宁、李自健、李如等一批著名艺术家,他们都在作了大量的调研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和精心设计,创作了一个个精品力作,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和称赞。(作者是常州大学教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

您看完这条新闻的表情是?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