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航发在中国开花结果 国产发动机已在谋篇布局

2017年09月21日 07:14 参考消息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军情锐评 | 乌克兰航发在中国开花结果 国产发动机已在谋篇布局

  9月19日,第17届北京国际航空展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在这届北京航展中,与中国天骄航空集团近年来展开深度合作的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高调亮相,在其位于会展中心位置的庞大展台,对外展示了包括5款不同型号航空发动机在内的核心产品,引起现场专业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此前,马达西奇公司与中国天骄航空集团在技术和人才引进方面的一些报道,也屡屡在国内引发军迷热议。

  那么,此番马达西奇与其中国合作伙伴在北京航展的高调亮相有何具体内容?其中所涉及的各型发动机产品和产业合作模式又有怎样的意涵呢?笔者将根据在现场参观的情况和搜集的资料,为读者做一简要分析。

  5款不同发动机亮相 凸显中国航空发展愿景

  此次马达西奇展示了该公司研发的5种不同型号的航空发动机,包括可装配于中国国产L-15高级教练机和俄罗斯雅克-130高级教练机的AI-322-25涡扇发动机、装配于俄军现役卡-52及米-28N武装直升机的TV3-117VMA-SBM1V系列涡轴发动机、用于奥地利钻石航空公司DA-50和DART-450轻型飞机的AI-450C系列涡桨发动机,以及用于轻型直升机和无人机的MS-500V系列涡轴发动机、用于支线客机的MS-14涡桨发动机等。

  另外,马达西奇公司还展出了AI-9V-1辅助动力装置(APU),后者可作为地面或机载电源,为直升机发动机启动系统提供压缩气流。

  ▲马达西奇公司研发的AI-322涡扇发动机

  ▲马达西奇公司研制的AI-450C系列涡桨发动机

  此外,根据马达西奇公司在航展上发布的材料,该公司研制的航空发动机曾装配于诸如安-124、安-225等大型军用运输机以及米-26大型运输直升机上,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优质的航空发动机也可能登陆中国市场。

  纵观天骄航空集团与马达西奇公司展出的各型航空发动机,笔者认为这不仅显示出两家公司携手拓展中国市场的雄心,更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些未来愿景。

  笔者注意到,此次航展展出的产品所覆盖和适用的机型十分广泛,而且恰好是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所着力发展的若干新锐机型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装备。

  众所周知,中国航空工业在发动机方面素来存在短板,而近年来研发的几种新机型上,由于此前的研发经验和技术积累不足,所适配的发动机研制对于中国航空工业来说,仍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而马达西奇公司所推出的各种成熟型航空发动机,不但可以在技术上满足这些新机型的研发需求,更使得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许多弯路,这对于新机型的研制乃至国内航发产业的发展都将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

  同时,马达西奇公司的发动机产品所适配的机型呈现出“一大一小”的特点。其成熟的航空发动机产品有些用于国内此前甚少涉及的大型军用机(如安-124和米-26),有些则适用于近年来成为我国航空工业新增长点的支线客机、轻型高教机和轻型无人机。

  ▲安-124战略运输机(上)和米-26直升机(下)(维基百科)

  而上述机型的共同特点,则是在中国国内航空市场都有着较大需求量,也是在国际航空市场上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品。因此,从市场角度看,国内企业选择与马达西奇公司展开技术引进和合作,无疑将在未来会有着可观的经济收益。

  新秀携手“老前辈” 开辟中外航空合作新模式

  聊完了此次航展中两个公司共同展示的各型发动机,相信读者对于这两家航空企业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根据笔者目前的资料,马达西奇股份公司是目前乌克兰最大的航空发动机企业,在苏联时代就有“动力沙皇”美誉。发动机用于“安”“雅克”“图”系列飞机和“米”“卡”系列直升机,同时也生产地面用动力设备。长期以来,该公司研制的发动机用于“安”“雅克”“图”系列飞机和“米”“卡”系列直升机公司,积累了大量研发和生产经验。

  ▲马达西奇公司官网截图

  难能可贵的是,在乌克兰脱离苏联后的20余年时间里,马达西奇公司也并未像许多乌克兰军工企业一样陷于停滞的困境,而是仍不断寻求改进原有产品和进行新的研发工作。

  相比于马达西奇公司这种航发界“老前辈”,其中国合作伙伴——天骄航空集团则堪称近年来方在国内航空业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

  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资料显示为一民营企业。自该公司成立之初,就致力于与乌克兰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合作。2015年,天骄航空与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签署了在中国国内建设航空动力产业基地的合作协议。同年,天骄航空集团与重庆市共同注资70亿元,成立重庆天骄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形成了投资机构位于北京、而制造业实体位于重庆的产业布局。随即在2016年,天骄航空集团与马达西奇公司达成协议,全面引进乌克兰的航发技术并引进千余乌方技术人员,投资200亿元在重庆建设可制造多种航空发动机的一体化国家航发研制生产基地。

  ▲天骄航空重庆基地概念图(天骄航空官方微信)

  这对中国“新秀”与乌克兰“老前辈”的组合,可谓是一个在良好经济前景下“互利共赢”的典范。天骄航空集团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从其经营活动的公开报道看,该公司有着较丰厚的资本基础,且获得了北京和重庆等多地政府的支持,更在重庆的大型创业园区占得先机,率先获得了稳定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尽管此前缺乏航空领域的技术和经营经验是天骄集团的短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该公司目前集中精力于与马达西奇公司的合作,且为技术、人才引进和合作经营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成本,足以显示该公司的能力和基础。

  而专营与马达西奇的合作业务,也使得该集团较少受既往的运营经验和其他项目的牵涉(而这一问题在中航工业旗下的各公司中都有存在),使得引进马达西奇公司产品和技术的项目有着较好的发展预期。

  ▲乌克兰驻华大使焦明先生访问天骄航空重庆产业基地。(乌克兰驻华大使馆官网)

  而对于马达西奇公司来说,与中国新兴航空企业发展深度合作关系,不仅拓宽了其有限的业务和技术发展渠道,更给马达西奇公司提供了打破俄乌关系恶化所带来僵局的宝贵机遇。

  众所周知,由于苏联解体后,原属苏联的乌克兰拥有大量技术和人才积累深厚的高水平军工企业。然而,由于乌政府的低能和产业政策的缺乏,使得这些军工企业只能慢慢“吃老本”以维持生计,像马达西奇公司这样的佼佼者也只能靠改进成熟产品过活。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乌克兰军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产生不可逆的衰退。

  同时,由于近来俄乌关系不断恶化,主要产品基本依靠输出俄罗斯的马达西奇公司也陷入订单锐减乃至断绝的困境。而此番天骄集团与马达西奇公司的合作,为马达西奇公司提供了打破客户垄断,并得以“借壳”维持和发展技术能力的宝贵机会。因此,中乌航空企业联手,可谓国际航空业互利共赢的典范。

  ▲天骄航空与马达西奇公司同台亮相北京航展。(天骄航空官方微信)

  而从更深层视角来看,中乌航空企业在技术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也开辟了中外技术合作的崭新模式。

  由于此前国内相关产业技术较为落后,因此,以往的航空技术合作多表现为中国对外国技术的单方面引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耗费巨大且没有主动权,也造成了对于外国技术只能“照本宣科”,却很难掌握外国技术精髓的局面。

  而此次中乌航企采取对等合作,中方提供场地资金,乌方提供人才技术的模式,不仅使得中国能掌握更多经营主动权,也更有利于中方借助外国成熟技术和人才,摆脱传统的单纯仿制模式,从产品研发、人才培养、装备制造等多方面“吃透”外国技术。此举将使我国未来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自主的航空发动机研制队伍,并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

  猜想: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在下“一盘大棋”

  谈完上述话题,笔者还想聊聊个人对天骄航空集团与马达西奇公司合作的一点“猜想”。

  熟悉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原型舰引进过程的朋友们或许会想到,此番中国引进乌克兰航发技术的模式,与多年前引进“瓦良格”号航母的模式有些许类似。而从目前情况看,这种以不起眼的民营背景企业主导重大技术引进的模式,或许正是基于减少技术引进的障碍的考虑。

  而近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即报道称,马达西奇公司的领导层已经因“不当经营”而受到乌克兰执法部门的注意。毕竟航发技术属于乌克兰“国之重器”,尽管乌克兰经济不济,却也很难轻易将宝贵财富拱手于人。因此,只有采取相对低调而不引人注目的合作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中国技术引进的阻力。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相关报道截图

  同时,结合近年来新整合成立的中国航发集团,笔者也猜想对于马达西奇公司技术的引进,或许也预示着中国航发产业发展的一盘“大棋”。中国航发集团的成立,就是为了整合国内航空发动机产业相对分散而落后的局面,在产业规划层面助推中国航发产业发展。而此次从马达西奇公司全套引进的多型发动机,可适配于包括洪都、哈飞、西飞等航企生产的飞机,并且恰好都是目前国内紧缺的发动机类型。

  ▲中国航发集团官网截图

  这种具有航空产业整体规划视野,且与国内技术短板“严丝合缝”的技术引进,与其说出自于航空产业“新秀”之手,还不如视作中国航发产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谋划的一盘低调的“大棋”。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