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长征”:蓦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7年09月20日 11:35 中青在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50e941ad55675985104352015年《长征》副刊创刊40周年

 走进解放军报社的大门,29岁的顾工,轻轻推开文化处编辑室的门扇……

  多年以后,这位当了解放军报副刊编辑的当代诗人,用浓烈的情感描述跨入门槛的瞬间:“一种非常非常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把我笼罩。”

  大约16年以后,在这笼罩着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的小屋里,一种神圣的光芒从人们心头升腾。在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的日子里,几位年轻编辑心潮涌动,热烈地聚在一起,为副刊取下一个崭新而蕴意深远的名字——“长征”。

  这一页,以最新最美的面貌缓缓掀开,从此开始了任重道远的文化远征。她秉承血脉中流淌的精神,与伟大军队前进的步伐铿锵同行,开篇于勃发待兴的1975年,历经42年风雨沧桑,谱写了4000期灼熠文华。

  4000期,纸上年轮轰鸣;岁月更迭,我们耳畔总回荡着钟鼓钹磬的大吕之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一纸风尘,洇渗开我们神往的年代。我们也曾经历与读者情往似赠的时刻,每当好的小说和诗歌发表出来,立即就会接到几麻袋来信。最让人感动的,有些信竟打不开,因为写信人边写,泪水边滴落到纸上,寄信时又把纸折起来,信纸粘在了一起。当轻轻揭开信纸时,会发出“沙沙”的细微声音,一听到那“沙沙”声,眼泪就情不自禁流下来。这是时代的一种共鸣,编者与作家在此担当了重要角色。鼓壮斗志,温润心灵,是我们不变的使命与情怀。

  因为名字叫“长征”,所以,我们不忘初心,长向英雄借薪火。那立于天地间的“长征”,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图腾。一位作家说,我们的梦想必须足够宏大,这样,在追寻的过程中,她才不会消失,才不会因这样那样的阻碍而消失。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个一个脚窝,一段一段里程,山重水复,我们信念如磐。高蹈于纷纭与眩惑之上,始终坚守思想阵地,建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大美品格,为时代奉献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凝聚强军力量,鼓舞全军将士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因为名字叫“长征”,所以,我们殚精竭虑,奋发努力。迎着拍岸的潮头,不断推陈出新。时代的新雨,催生《文学作品》《强军文化》《文艺评论》《故事兵阵》《士兵面孔》《军史发现》《今日阅读》《人物纪实》《烽火影视》,如翠竹拔节,吐露芬芳,真实地传递强军实践的生动局面。争一日之短长,求一日之灿烂,“熬至滴水成珠”,留取锦绣与人看,在读者中不断收获山鸣谷应的欣喜。

  因为名字叫“长征”,所以,我们日夜兼程,永不停歇。以“长征”的名义命名,“长征”赋予《长征》副刊的,不止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文学的伏脉。“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精神之光,烛照前进的方向。我们与作家、读者携手同行,翻越“高原”,向着文学艺术的“高峰”攀登。

  金色的十月即将到来,而金色十月的灿烂光芒正在前方汇聚……纪念出刊4000期,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为了寻找出发的原点,从原点重新吹响号角。因此,我们将4000期军旅文学艺术的版图,连缀成好风蕴满的一幅锦帆,升帆启航,奋楫直上,朝着无尽的远方进发!(解放军报记者 曹慧民)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