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至今仍以他为假想敌——丁盛
丁盛(1913—1999),江西省于都县人。17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洗礼,战功累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2年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大胜印军。
围歼白崇禧 促使林彪改变作战命令
1930年,丁盛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长、连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七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二旅一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二十四师师长,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丁盛带一个团由冀中挺进东北,部队改编后任冀察热辽军区第十八军分区司令员,主要任务是开辟扩大热东革命根据地。丁盛带领部队,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
1947年7月,十八军分区主力部队在凌源改编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丁盛任师长。9月14日,丁盛率领二十四师首战兴城梨树沟门。在包围与反包围的错综复杂战况下,他指挥部队迅速抢占了各个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猛烈攻击敌军。经9个小时激战,将敌暂编五十师两个团大部歼灭,共毙敌348名,俘虏599名。同年9月15日晨,丁盛所部在纵队统一指挥下急速北上,在锦西杨家杖子配合友军消灭了敌暂编二十三师,毙敌97名,俘虏633名。敌人不甘心失败,从锦州调集四十九军的七十九和一○五两个师,于19日进至杨家杖子,又被八纵队包围。丁盛所部22日13时投入战斗,不到两个小时就夺取了杨家杖子、毛家屯和东山上的4个主要外围阵地,随即向敌纵深发展,配合友邻部队实行总攻,将敌军大部歼灭,该师又毙敌236名,俘虏1239名,受到纵队首长表彰。
1948年10月5日至10月13日,丁盛率部参加了解放锦州战役。锦州战斗刚刚结束,丁盛即奉命西进参加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后又东渡大凌河,追歼由沈阳逃往营口方向溃敌。
东北全境解放,丁盛所部已改编为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奉命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1949年10月初进入湖南衡(阳)宝(庆)地区参加攻歼白崇禧部的战役。
衡宝战役中,时任45军135师师长的丁盛率所部打破林彪的既定部署突入敌后,被白崇禧桂系部队四个主力师团团包围,连林彪也对丁盛的生还绝望了,却不想丁盛竟率所部不但顽强地挺住,还把敌人打败了,促使林彪迅速改变命令,开始全线进攻,全歼敌四个主力师。经此战,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支完整的军事集团宣告灭亡,被刘伯承元帅称为“腰斩七军”。
瓦弄大捷 印军至今还将他的部队当假想敌
1961年起,雄心勃勃的尼赫鲁自认为看准了中国国内经济困难的虚弱,在中印边境推行“前进政策”,在中国付出了极大的和平努力及周恩来总理的多次诚恳协商无果之后,中印边境战争已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了。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印度想要一振大国雄风的心理可以理解,可惜的是,他找错了对手。
1962年夏天,印度政府为了加强反华气氛,其国内的舆论又大肆鼓吹同中国开战,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面对印度政府严重恶化中印两国关系,并得悉印军进入克节朗河地区建立据点后,中央军委预料到下一步印军的入侵规模还会扩大,于是指示总参谋部向西藏军区下达了加强战备,准备反击的命令。
1962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这是一场真正的严酷的战争。丁盛和他的54军面对的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规部队,号称曾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
11月6日,丁盛率军进抵西藏察隅,次日,率所部130师等向瓦弄印军主力第四军发起全线攻击。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在这次战役中,丁盛所部再次表现出了王牌部队特别能打恶战、特别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经过激战夺回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歼灭印军三个营全部、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11旅旅直分队等部共12000多人,使号称参加过二战,曾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印度荣誉部队威风扫地。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直到今日,在印度的军校里。模拟假想敌的番号仍然是“54”。
战后,奉命主动撤至1959年11 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处。12月下旬,“丁指”返抵重庆,所属部队亦于战后的第二年1月初返抵原驻地。其后,丁盛奉命在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作瓦弄地区自卫反击战情况报告,又率员分赴四川各地作巡回报告两千余场次,再率员到沈阳、南京、广州、兰州等军区汇报。一时间,丁盛及54军声名大振,进一步垫定了54军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了王牌中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