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消息,近年来,中国在湄公河上游兴建的一些水利设施持续受到部分媒体非议,尤其是湄公河流域最下游的越南,对中国在湄公河上游柬埔寨和老挝境内援建水电站的举措几乎总是持反对态度。
但近日,由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四国联合成立的政府间合作组织,湄公河委员会发表一篇文章,为水利设施正名。
南海网6月9日消息,6月6日,湄公河委员会网站发表文章称,湄公河的干旱并不是上游电站造成,相反,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发生干旱时候,上游大坝的蓄丰补枯有着重要作用。
湄公河委员会(下文简称MRC)是旨在促进湄公河流域可持续管理合作的政府间组织,其成员包括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MRC向其成员国提供河流监测服务,包括洪水预报。MRC作为水外交和区域合作的平台,尽管国家利益不同,成员国也享有共同水资源的利益,并应对了流域的跨界压力。它还作为一个基于科学证据促进区域合作和决策的知识中心。
图(a)清盛站Chiang Saen和图(b)桔井站Kratie从1960年至2013年旱季流量变化趋势
MRC较为客观、正面的描述了上游电站改变下游的水文情势。可以说是对此前一些质疑声音的最好回应。
自1993年以来,中国在湄公河流域上游的澜沧江上建立了六座干流大坝。这些大坝的运行引起了湄公河流域社区的关切,他们关注这些大坝如何影响河流和人民的生计,也引起了一些担忧和恶意的猜测。早在2004年,路透社就妄称,中国在澜沧江上游建水坝,“会对东南亚国家的农民和渔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威胁……对水文状况带来毁灭性的变化。”
类似的质疑声音一直没有消停,FT中文网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称,湄公河下游第一座拟建大坝项目使当地人们愈加不安。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建的大坝仅完成了一部分,但是将会对旱季流量、沉积量、以及河流的整体管理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
2015年2月,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报道称,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担心中国将在旱季引流走更多水源,文章称,理论上中国可以在自己愿意的情况下随时放行或截流水源。水源管理的不透明已经导致中国的东南亚邻国相信,对水源的控制也许不仅是为了满足中国的用水需求,还会被用来作为逼迫它们的一种手段。
外媒的这些臆断并无事实根据,这次终于被官方“打脸”。MRC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中国境内大坝确实影响了下游的水文情势,但并不是像一些媒体渲染的负面影响,而是总体而言雨季流量减少,旱季流量增加。
中国外交部曾声明,中国在澜沧江水电开发过程中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充分照顾到下游国家的关切,作负责任的上游国家,中国坚持绝不会做有损下游国家利益的事。有实实在在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MRC特别提到了2016年中国大坝给下游国家的紧急补水效果。
2016年,越南九龙江平原各省出现严重干旱以及海水倒流现状。据越南农业部报告,有近16万公顷的水稻受损,其中大部分绝产。为此,越南日前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云南景洪水电站开闸放水以缓解湄公河三角洲平原旱情。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当时应越南方面请求,自3月15日至4月10日通过云南景洪水电站对湄公河下游实施应急补水,除了越南,此举还惠及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当时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就此事表示,应澜沧江—湄公河下游国家请求,中方克服自身受灾的困难……为下游实施应急调水,对下游国家缓解旱情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受到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考虑到下游国家仍有抗旱需求,中方决定自4月11日也就是昨天起,继续对下游实施应急调水,直至枯水期结束,具体水量将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和流域各国实际需求做适当调整。这是中方充分考虑和照顾下游国家实际利益作出的特殊安排。
陆慷还说,我也想指出,通过中方前后两阶段调水行动也充分说明,必要的水利设施是有利于流域国家减轻洪涝和旱灾影响的。中方愿继续就应对极端气候、共同保护和利用跨界水资源与澜湄流域各国加强合作。(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