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A坦克火力有多强:可在3公里外摧毁欧日所有坦克

2017年02月24日 09:24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作为一个爱好军事逾17年的老军迷,笔者有幸见证了国产武器装备从仿制到自主,从自主到世界一流的发展历程,而99式坦克家族显然是这个历程的卓越代表之一。

图注:99A坦克的样车图注:99A坦克的样车

  说到这里,倒想起曾经对父亲解释军工的发展:“现代军工,各国大多从仿制起步,略熟练后可能在仿制的基础上加一点本土化的自主改造,这可称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相关工业生产仿制产品已经很成熟,基本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开始自行设计完全自主,但是模仿味仍然很明显的产品;第三阶段,开始设计确实有显著独立特色(多是根据该国实际作战环境或作战哲学而需求的特色),质量也能达到较高国际水准的产品;第四阶段,瓜熟蒂落,国际一流甚至最强产品诞生。俄国,德国,日本等我们广为熟悉的后起近现代军事技术强国莫不走过这样的道路。”日本的例子像是完全仿制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放大出的“自主设计”扶桑/伊势级战列舰——较为优秀的长门级战列舰——最后,最强战列舰大和级(可能有的人不喜欢大和,但那显然不是这里要纠缠的问题)。当然,具体步骤上,有的国家可能两步并一步,但总的,完整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99,乃至中国坦克的发展走的是相同的道路:59式众所周知是T-54A的仿制型,从最早是苏联提供散件我们组装,到一步步的按照苏联标准国产化59所需的部件,再到苏联停止向我国出口镍铬合金装甲钢后我们被迫自研稀土合金装甲钢代替,在这一步步的本土化道路上我们的坦克工业逐渐磨练出了一定的技术水平;随后我们研制了“独立自主”但其实谁都看得出原型的62与63式坦克,当然,这两型坦克还是较为成功的,随后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并且没有暴露出什么大的问题;不过接下来我们试图跳出59式框架(或其他引进自苏联的成熟技术,比如63式来源于PT-76),立刻研制出世界一流坦克的尝试却以WZ122的严重不成熟而告失败;事实证明1960~1970年代我们的实力还是只能在59式的框架里改比较稳妥,比如这之间量产的69式与79式都是很清楚的例子;直到80式(正式装备部队时定型为88式,但这里更想表达其样车阶段)诞生,我们才拿出了成熟可靠能够量产,真正跳出了59式框架的新底盘,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框架。当然,受限于我国当时的实际水平,80式在技术性能上并不突出,众所周知只相当于国外二代坦克的水准。不过,作为一个诞生在三代时代的二代坦克,80式很早便开始实验一些三代坦克的相关技术,比如80式本身虽然使用的还是均质钢装甲,但是却做过披挂复合装甲的实验(可惜当年我国的复合装甲技术尚不成熟,成品体积过大且效果有限,因此没有实用,不过从此80/88式的介绍资料里总挂着句“可以外挂复合装甲”);虽然使用的是卵形铸造炮塔,但是却也实验制造并安装过焊接炮塔;等等。这些可以视作我国三代坦克的萌芽性尝试。到此为止,可以说我国已经达到第二阶段末期了。

  几乎与80式的研制同期,我国从罗马尼亚获得了一辆T-72坦克并对其进行了详尽剖析,由此编著了关于“64式坦克”(我国对T-72的保密编号)的若干报告,这对我国三代坦克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压力与动力双重作用。不难想象,T-72的125mm滑膛炮,自动装弹机,抗穿/抗破等效350mm+/400mm+的复合装甲等,对我军来说都是碾压性的存在。或许一些已经习惯了今天美军屠杀T-72类新闻的朋友会不太能理解这个“碾压性”,那么举个直观的例子就是1978年,我军组织各型反坦克武器打模拟T-72车体正面的靶板,无一能穿,如果这是实战,诸位不难想象接下来的故事。而且T-72还是苏军的主力装备,碰巧苏军在数量上也具压倒性优势(苏军在亚洲地区部署了约15000辆坦克)。如此背景下,如果中苏战争真的爆发,我们恐怕就只能“此去泉台招旧部”了……

  这样的情况让中国军人,中国军工人如芒在背。当然,好消息是,我们现在有实车,并且我们又是个有着完备工(shan)业(zhai)能力的大国……所以,未待88式定型,我国立刻又启动了三代坦克项目的研制,这个项目,就是后来定型的99式。接下来不难理解,我们很多三代坦克的主要技术都来源或借鉴于T-72,比如总体设计,125mm滑膛炮与自动装弹机,复合装甲等等,甚至三代坦克的的底盘都与T-72底盘有极大渊源。当然,我们并非完全照抄,很多技术都经过了我们的极大改进,所以性能或可靠性有较大提高;此外我们选择了焊接炮塔及模块化的复合装甲布置方式,并且较有远见的专门研制了激光压制系统甚至给坦克装上了单兵防空导弹乃至给高射机枪装上了激光测距仪等等,这些都堪称我们独树一帜的地方。

  图注:三代坦克项目受T-72影响很大,早期设计方案连外观都和T-72十分类似。事实上项目早期有直接仿制T-72的提议,当然这被项目总师祝榆生同志否掉了。或许在另一个世界线中,我们看到的99式就是个大号T-72的样子。

  到此为止,应当说从主要技术性能角度,我们的三代坦克项目与其主要敌人兼主要技术来源的T-72是比较类似的,更准确说,是与70年代末状态的T-72(也就是我们引进的那辆)比较类似。当然如前所述我们改进了很多东西,但核心性能方面变化不大。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堪称我国三代坦克技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阶段性成果(并且有实际数据公布所以可供对比)的85-IIM坦克,像是其炮塔防穿能力等效约400mm车体防穿能力等效约380mm(均为基甲防御能力,并不考虑爆反等附加装甲,后同。以下谈到装甲防护等效的部分皆略去“能力等效约”几个字),对比T-72则是炮塔防穿380mm车体防穿350mm;火力上,国产125mm一期弹穿深460mm/2KM,而70年代末时苏军主力125mm弹3BM-22穿深430mm/2KM。可见防护与火力的差距都仅20~30mm,所以总的来说85-IIM略好,但基本还在一个档次内。

  不过对比真正同一时期的T-72B及苏军80年代新弹的话我们就处于明显劣势了:T-72B的炮塔防穿520mm车体防穿480mm,苏军80年代后期的125mm新弹3BM-42穿深500mm/2KM。两项上我们都有较明显的差距。更不用说对比T-80系列了。

  当然可能有的朋友会认为我们自用的三代坦克技术状态(当时还没定型,所以只能说是技术状态)会比85-IIM好得多,不过个人认为一则巴基斯坦有对抗印军T-72的需求;二则我们当时的技术还不见得能够造出比T-72高整整一个档次装甲的水平;三则为了对抗印购T-90而在近10年后定型的MBT2000(炮塔防穿550,车体防穿500)才达到了略微超过T-72B的防护。所以综合来说,这个时期我们的三代坦克项目应该是比T-72早中期型号略强,但差于T-72B的状态。

  1990年,我们的三代坦克项目初步研制成功,拿出了第一辆实验样车。

  图注:80~90年代时严重缺乏野战自行防空手段的我军装甲部队可谓为防空而不择手段,图中可见三代坦克的早期样车居然在高射机枪上装了个激光测距仪,感情这是要指望高射机枪能够精确对空射击呢?!

  1年后(1991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海湾战争,二是苏联解体。相信诸位都很熟悉T-72在海湾战争中被美军M1A1HA屠杀的故事了,那么我们那只是比T-72好些有限的三代坦克样车,面对M1A1HA又会是什么故事呢?与此同时苏联解体后的混乱让我们有幸引进了一些苏联最先进的T-80U型坦克(炮塔防穿600mm,车体防穿550mm,而M1A1HA的炮塔防护与其相当亦是约600mm),结果用各种国产武器一阵乱打后,T-80U毫发无损(另有一说我国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的那个120mm滑膛炮可勉强穿之),某种意义上说,70年代末T-72面对我军时的无敌表演再次重现,中国军人与中国军工人再次被震撼。

  如果没有这两件事,或许国产三代坦克可能在93,94年之类便会定型装备部队(不过动力部分估计那时还无法达标)。那样的话,我们今天知道的大概就是93式或94式主战坦克,而不会听说过一个99式。然而,这就是命运,于是我国三代坦克项目原定的防护性能等指标被大幅提高(火力主要是改进炮弹,与坦克本身关系不大)。当然,幸运的是,我们这回有T-80U的实车或者说苏联最先进的实装复合装甲供参考,其技术借鉴意义显然十分巨大。不过无论如何,三代坦克达标定型是遥遥无期了。

  几乎同一时期,在巴基斯坦陆军的竞标中我国85-III型坦克败于乌克兰T-80UD型坦克之手,说明了我们与第一梯队的差距。

  图注:1995年张万年上将视察引进的T-80U型坦克。

  转眼间,1999年,还是个初中生的我守在电视机前看建国50周年的国庆大阅兵直播。当时我刚刚开始正经的爱好与学习军事,对中国坦克的印象仍然锁定于“卵圆型炮塔”与“5对大直径负重轮”。忽然!我看到了一群好象很先进的坦克。

  接下来《舰船知识》的论坛就炸开了,大家群情激奋的热烈讨论起这个新的“98式坦克”来(当时同样摸不着头脑的西方媒体给其起的名字),纷纷推测这个新坦克是什么性能之类,当然那时还没多少人能说出什么道道(或者也可能有人说了但是我忘了,毕竟已经过去16年了……天啊,都过去16年了),不过总的来说人们普遍认为“98式”将T-72的底盘与M1式的炮塔结合,是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设计,而且无疑具备世界一流的性能(什么?你不信?!你这个不爱国的家伙!)。此外“98式坦克”的激光对抗系统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其功能与杀伤/压制范围的YY如脱缰之马般奔腾,最后甚至有相当数量的人相信它可以用来烧毁远至10KM以外武装直升机的观瞄系统……总结就是,“98式”性能世界一流,还有把敌人全变瞎子的独门兵器,因此“98式”显然世界第一无敌手。

 图注:在50周年国庆阅兵上首次公开亮相,并在相当长时间里被广泛误传为“98式”的9910工程。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参加99年国庆阅兵的其实是9910工程,即三代坦克项目在尚未达标定型状态下拿出来的一个献礼车。其装甲,火控,发动机等都不同程度的尚未达标或者没有就位。这样的一个半成品车莫说性能无法去争夺什么世界第几,其设备完备性与可靠性能否满足上战场的要求都要打个巨大的问号。

  不过总之,既然已经露面了,于是三代坦克项目也就此正式定名为了99式并对外发布。

  撇开技术问题与感情色彩,以我们今天所掌握的较为靠谱的数据来看,9910,或者说三代坦克项目在99年的技术状态(防护参考MBT-2000,火力则是二期弹2KM穿深约600mm),大致相当于国外同类装备的80年代技术水平。当然这也是同期很多国产先进装备的典型情况,比如海军的167舰(051B),江卫II(053H3),空军其时还在试飞中的歼10等。另一个尴尬的问题是这一时期我军的“高档”先进装备比如99式,普遍受限于技术瓶颈与可靠性问题,而在效费比上显的不如“低档”先进装备比如96式,更通俗的说就是其所装配的部件要么不比低档装备强或者强的很有限(比如火炮和火控),要么可靠性却很成问题(比如发动机),甚至兼有之,总之最后结果就是绕了一大圈,多花了很多钱,却造出个可靠性不佳且性能增加有限的“高档”货。所以这一时期我军主要采购低档装备来满足换装需求,比如陆军大量装备96而海军大量装备江卫II,至于高档装备则寥寥无几主要用来拍照片。

  这种状况直到大约2005年后才有所改观,随着我国经济,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我国军工人的长期努力开始井喷式的变为成果:99式终于达标定型(也就是一些人所称的“99G”或者说“99二期”),不再是个花瓶,开始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其正面防穿水平约600mm略+,加上125mm二期弹的2KM 600mm穿深,在核心性能上已经超过T-90,勒克莱尔等国外先进主战坦克,而逼近M1A2,挑战者2E等国外顶级主战坦克;不过平心而论其火控略差仍为下反式,1200马力的动力也只能说基本达标,总体来说大致是先进水平中的第二梯队。

  与此同时,96A型坦克,04式步战车等亦涌入部队,极大提升了我国陆军的整体装备水平。海空军类似:海军的代表是054系列,052C乃至后来的052D下饺子;空军是J11系列与J10。这些故事大家都已经很熟悉,此处不再赘述。

  直到此时,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是真正迈入了第三阶段(能够研制出独立特色且达到较高国际水准的产品)。然而,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纸上一小步,实际二十年,这中间有多少军工人的长年付出才支撑我们的三代坦克走到了这一步?恐怕永远也算不清了。曾经听闻一个老军工人谈他为什么搞坦克,原因是他小时候看见日军坦克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他决意让中国造出自己的坦克。然后,正是无数抱着这样远大决心而又默默无闻的中国军工人聚在一起奋斗半生,99式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国产武器装备才有了今天。

  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已经是个老军迷的我看着由99式坦克率领的诸重装备方阵驶过天安门,此时我已经没有50周年大阅兵时的那种意外与惊喜感了,一切都是如此的顺理成章。相比10年前那混杂大量落后装备,技术层次并不高的阅兵,60周年大阅兵很清楚的告诉人们:我们的国产装备已经普遍性的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不是个需要争议的问题,而是个清楚简单的事实。

  而且,即便明天我们拿出了更先进的装备,这也丝毫不再是个惊爆新闻。

  如此背景下,99A(或称99三期)诞生了。

  在项目开始近25年后,在足够一个婴儿长大成人的时间后,我们终于造出了世界最顶尖级的坦克:防护方面,99A型坦克高达700mm的炮塔正面防穿能力和M1A2基本相当或略有胜出,这个防护水平足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上有效抵挡除美军M829A3,M829E4等少数穿甲弹外的几乎一切实装穿甲弹;好于挑战者2,远强于T-90,T-84,豹2A6/7,勒克莱尔,90式等等;以及,我们师承苏联设计的车体正面尚有超过600mm的防穿能力,这更是足以蔑视一片放弃车体防御的西方三代坦克(大部分西方三代坦克重视炮塔防御而放弃车体防御,其车体正面一般没有布置主装级别的复合装甲,更直白的说:100mm炮都可以打得穿大部分西方坦克的车体正面)。因此防护方面,只论基甲的话99A与M1A2基本可算现役坦克中的并列第一,但如果综合上车体的话则99A就只好独孤求败了。

  图注:大部分西方三代坦克的车体并没有布置复合装甲,比如挑战者2就是直接一层钢装甲了事。结果便是真的遇到实战时英国人只好一个劲的往“首下迎弹”的首下贴附加装甲(你见他们往炮塔正面贴过吗?)。很显然,那些附加装甲应付伊拉克治安战中常见的RPG7可能还算够用,但是遇到正经120/125mm穿甲弹就得歇菜了。

  或许有的人会奇怪在为什么在上面的防护部分中我之字不提重型爆炸反应装甲,需要说明一下,很多人可能习惯了重型爆反“防穿等效约200~300mm”之类的宣传,尤其在俄国坦克的广告里这十分常见。然而其实重型爆反对有针对性设计的新型穿甲弹(比如美制M829A3,英制L26A1这两种120mm贫铀穿甲弹及它们的改进型均有多项削弱/克服重型爆反影响的针对性设计)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不错,某重型爆反或许确实能成功抵御比如穿深为300mm的某老式穿甲弹,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新式穿甲弹时它就一定能如同小学算式般在其穿深上简单扣去300mm;事实上最恶劣情况下它可能压根就不会工作(着弹速度过低所以无法引爆);或者略好的情况下则是工作效果不理想(抛/背板的提拉动作未能有效破坏弹芯),于是只削弱了来袭弹的或许150mm穿深能力。当然,即便只发挥出比如150mm的削弱效果其实也是很可观的,所以99A在挂满了爆反后其防护最强的地位是十分牢固的。

  火力方面,国产125mm三期弹2KM穿深700mm+,足够撕开任何一辆现役坦克的正面装甲。穿深超过绝大部分国家的绝大部分弹药,与美军的M829A3基本同级。不过近日美军更新型的M829E4已经出来了,当然我们的三期+弹也快了。可以说中美两国在弹的方面竞争十分激烈,总的来说火力方面美军暂时轻微优势。

  其他方面99A与大部分西方主流三代坦克基本相当或难以对比,比如我们都知道99A补上了中国坦克长期以来的最后两个短板:1500马力发动机与上反式稳像火控系统,所以在这些方面总算赶上了大部分西方先进三代坦克的水平。而车辆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设备的水平,热成像仪的性能,火控系统的表现等等,则缺乏数据或标准所以难以对比,当然,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公认美军在这些方面的实际建设与经验最好。

  图注:99A的澎湃动力在和平使命-2014演习中展现无遗,这也是我第一款真正可以称为完美的坦克。

  所以,总结来看在现役坦克中99A和M1A2可算第一梯队,都很强,相对而言99A的防护略好些而M1A2的火力更强,以及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在很多信息管理系统,热成像及图象增强设备,作战经验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应当说,个人觉得M1A2还是略强一点,当然双方差距很小,仅就坦克本身而言胜负基本只在伯仲间。而剩下的大部分国外先进三代坦克相对99A多防护薄弱,火力也难以有效威胁99A,所以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在3KM以外便会被99A摧毁(比如90,勒克莱尔),其余少数能够进入2KM距离的也会面对火力不足的尴尬,结局还是被99A摧毁。什么?你问台湾可能会买的M1A1?台湾会买的M1A1如同美国出口给其他国家的M1A1一样是没有贫铀装甲的,这种核心机密没人会卖,也就是说它还是80年代的防护水平即防穿能力约400mm。这样的车连02式100mm/09式105mm突击炮都应付不了,更别说遇到96,99系列坦克了。不过,鉴于美国有向台湾出售M833型105mm贫铀穿甲弹的先例,因此不能完全排除美国随M1A1向台湾出售M829A2/3型贫铀穿甲弹的可能。

  说了这么多,我们都已经看到了以99家族为缩影的我军主战装备在近二十多年里由落后到一流的发展历程了。然而,差不多也正是从09年开始,一个关于国产武器装备的新问题出现在了我的面前,那就是:现在我们大部分装备的纸面性能世界一流或总之很快就可以赶上世界一流了,这很好,但我们这些光鲜的新型装备的实际可靠性如何呢?甚至于,这些性能有没有水分呢?我们都知道KV-1在1941年纸面性能无敌,但是这阻止不了其中的大部分迅速因为机械故障而瘫痪,所以远未发挥它理论上可能发挥的作用,对战局影响寥寥。或者撇开可靠性问题不谈,表面上三大性能都很优秀的T-34实际中因为观瞄指挥效率低下,同样表现不佳。恰好我国确实有一些装备出现过理论上一切都很好,实际上却令人意外的状况。往小了说比如56式冲锋枪,理论上说该枪仿制自AK-47型突击步枪,而AK-47众所周知以可靠性变态而著称,那么按理说56式应该在可靠性方面也同样优秀才对,然而实际上在南疆作战中苏制原版AK-47确实表现可靠,但我国生产的56式冲锋枪却容易因为环境湿热而锈蚀,这就是个清楚的反差。往大了说,我国近年来建造的诸多新锐军舰看起来武器装备很先进,战力似乎已经妥妥的超过了苏联80年代水平的现代级驱逐舰,然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真正跑到远洋浇了顿狂风恶浪后,苏俄建造的现代级无恙,我们的国产军舰却出现了因为建造标准相对不高所以钢板被打折乃至漏水之类的状况,此事令人意外的后果倒是海军因此特别器重起现代级来。

  坦克方面,85-IIM纸面性能上看起来和T-72差不多,然而实际分别交付巴基斯坦与印度装备后,在类似的气候及人员等环境下,巴军对85-IIM的可靠性问题颇多抱怨;另一边的印军却对T-72爱不释手(撇开印度自造火炮频频炸膛这种印度特色问题不谈)。再往后,85-III在竞标中又败于T-80UD之手,似乎其可靠性不佳也是个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的新式三代坦克究竟实际可靠性如何?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一直在观望。直到2014年俄罗斯举行坦克大赛,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期盼已久的较为公平和公开的观察机会。当然,我们参赛的坦克并非99A而是96A,不过要点本来也不是考察我们那早已熟悉的技术性能,而是要观察较恶劣条件下的实际可靠性。因此,当96A漂亮的打出三个动对静命中,乃至整场百发百中时,这很令人高兴,但是对任何一个熟悉我军装备发展的军迷来说,这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至于跑的比T-72B3M慢这种问题,任何一个略懂行点的军迷朋友大概都不会太在乎。

  而且看起来俄国人抱着的也是相同观点,即中国坦克火控好但整车可靠性不咋的。所以2015年新一届以友谊为第一目的的坦克大赛中俄国东道主决定有针对性的好好款待下中国朋友:比如削弱射击部分的难度与权重,将赛场环境布置的更恶劣点好让你多些掉链子的理由,将允许的备用车数量直接砍到只剩1辆所以你敢连着趴窝立刻出局……经过如此周密的准备后,俄国东道主欣慰的露出了真(wu)诚(chi)的(de)笑(zui)容(lian),准备迎接中国朋(kai)友(zi)。

  然后,我们的96A1露面了。96A1在比赛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可靠性,相比2014年时96A的表现完全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这还是在场地环境更加恶劣的背景下。俄国人在可靠性方面给中国坦克下的套设的计全部落空。此刻我相信俄国人一定和我一样大跌眼镜,虽然情绪是完全相反的。

  这场比赛刚刚过去不久,关心中国军事发展的朋友们应该普遍都全程关注了,因此这里不多赘述。事后联系起来看,我才想起坦克大赛后曾有几位我军的中高级军官撰文或接受采访时表述了96A需要提升可靠性的意见,当然,令人欣慰甚至意外的是这如此之快就变成了现实。96A1在可靠性这个问答上给了我们两个清楚的信号:一,可以完全解决;二,解决速度还很快。所以,在三代坦克项目启动逾30年后,我们补上了最后一个隐形但关键的短板,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谨于此文纪念所有在历次战争中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我军将士,及为国防技术发展而埋头奉献的中国军工人。希望所有阅过本文的朋友,你可以不认识这些军人和军工人,但是,请尊重他们。(作者署名:U-47Sama)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