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民捞出的不明装置到底是啥:可帮助潜艇偷袭

2017年01月01日 09:00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图:获奖渔民和打捞上的浮标

  近日,中国渔民打捞起来自国外的不明漂流物并获得相关部门的奖励。虽然新闻照片上对漂流物上的文字进行了马赛克处理,但是从外形和可能用途判断,它应该是发达国家在全球海洋投放的漂流浮标。而且从各国投放漂流浮标的数量和范围来说,这个浮标来自美国的概率是最大的。

  漂流浮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次表层浮标,它的总体密度设计使得它在海洋水下1000-2000米之间呈现浮力中性,能在这个大区域中维持高度。而另一种是则是表层漂流浮标,直接漂浮在水面上,这次被渔民捞获的,从外观判断就是一种表层漂流浮标。

  图:一种典型的球形表层漂流浮标总体结构设计

  现代表层漂流浮标的真正快速发展,源于1978年Argos卫星定位和数据收集系统建立以后。由于能够开始精确定位、回收,因此它的使用也从仅向大洋投放、不予回收,开始扩展到能够水文情况更复杂、价值也更大的近海区域使用、可回收处理。

  也是在这个阶段,表层漂流浮标能够测量的参数种类和精度开始大幅增多、提高;使得原本只能用于为远期科学研究、气象预报服务长期积累基础数据的探测能力,迅速提升到还能为近海经济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军事用途提供大量更丰富、精确、实时的数据。实际上对于现代的漂流浮标来说,它获得的数据本身是通用性的基础,能同时为海洋学、气象学等科学方面提供服务,也同时为商业竞争、军事攻守提供服务。

  图:海洋平均表层流场,这些资料既能用于科研、经济,也能用于军事

  比如90年代中期,美国国际资料浮标中心设计的VEWSD浮标,能够测量风速、风向、气温、气压、表层水温、加速度;而美国海军海洋局同时期规划的AN/WSQ-6浮标,则具备风速、风向、气温、气压、表层水温、各层水温(温度链)、全向环境噪声和波向谱。

  图:尴尬的事实是,现在中国周边海域的水文情况,美国比中国掌握的透彻多了。。。。

  仅以潜艇水下作战来说,即使是一模一样的潜艇;一方完全掌握当前环境下不同水层的密度和声学特性变化,另一方则完全陌生;那么其实战能力必将出现一边倒的情况——熟悉水文情况的一方,能够熟练的自身噪声衰减最大、最难以传递到对方可能区域的水层行动,利用环境掩护自己,并且避开造成严重危险的密度跃层。

  浮标的投放是不可能被禁止的,也没有国家会去禁止它;它有着非常正当的理由和极为充足的必要性,而且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力统治全球所有的海洋水域。而且以投放数量和打捞需要的时间和人力、设备投入来说,想要捞光别人的浮标只是痴人说梦——何况在被捞起来之前,已经有大量数据通过卫星发回后方了。

  中国要做的,是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浮标投放工作力量,丰富完善属于自己的全球海洋数据体系。国内的表层漂流浮标,首先在1995年研制成功,并从珠江口布放、在1年内漂流向夏威夷;只是当时仅具备水温传感功能。目前要做的,则是进一步加强更多的数据采集种类、提供更高的数据精度,并加大投放的数量和区域。(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