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拟在美试射爱国者3防空系统 模拟拦截大陆导弹

2016年07月09日 10:52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 6月30日,多家媒体透露台湾方面准备7月上旬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白沙武器试验场测试“爱国者-3”防空导弹系统,以确认其击落弹道导弹目标的能力。而就在此后一天,高雄左营港内的台军导弹艇“金江”号误射“雄风-3”超音速反舰导弹,最终导弹击中澎湖外海一艘渔船,导致该船船员一人死亡、三人受伤。

  对台军来说,无论是“爱国者-3”,还是“雄风-3”,都被认为是其武器系统中的撒手锏。但如今却发现,前者必须要在美国靶场才能进行测试,后者此次事故更是在国际军事界十分罕见——原本要经过层层程序才能发射的反舰导弹,却可以由一名操作手在平时发射。台湾方面一直存在用导弹建设所谓“阻遏力量”的企图,但经此之后,这场迷梦可以休矣。

  “爱国者”为何必须赴美测试

  自从2010年1月美国正式宣布向台湾方面出售第一批6套“爱国者-3”导弹系统之后,至今一直没有台军试射的消息。这批军售包括253枚“爱国者-3”导弹、5枚测试弹以及相应的雷达设备和升级套件,这型导弹使用了高精度的Ka波段(据称是8毫米)毫米波主动雷达制导技术,因此制导精度比之早年引进的“爱国者-2”有质的提高。据称,根据模拟计算,其制导误差小于0.17米,大大高于“爱国者-2”导弹的制导精度,因为后者使用的C波段雷达制导误差约为5米。无论这一精度的具体数值比较如何,这项军售无疑提高了台军对弹道导弹特别是中短程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

  相比“爱国者-2”型导弹,除了制导技术之外,“爱国者-3”导弹的机动性也有大幅提高,弹体上增加了180个小型侧向火箭发动机提供末端修正,所以机动能力远高于单纯由机械舵面控制的过去型号导弹。在台军此前的装备中,“爱国者-2”、“天弓-2”和“天弓-3”等导弹可以对来袭导弹进行迎头拦截,而“爱国者-3”还能以很大的角度进行侧向拦截,这使得同样一处发射阵地,在使用“爱国者-3”导弹之后,能够大幅提高拦截能力。

  根据最近首度曝光的台军“爱国者”导弹连战备照片显示,该部队将“爱国者-3”导弹与此前装备的“爱国者-2”导弹混编,据说这只是权宜之计,但让人很怀疑其作战能力。正如上文所述,两种导弹虽然都叫“爱国者”,但作战性能其实有很大差异,混编于同一发射连之后,指挥人员必须在作战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其中某种型号,这在战时可能造成相当混乱。在美、俄、法等军队中,这个级别的防空导弹都是以发射连或营单独编列,连或营全部装备同一型号,这样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后勤。

  “爱国者-3”虽然号称先进,但其在台军服役后,却从未进行过任何试射。据称,这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这种被台军视为可对抗“解放军弹道导弹威胁”的反导系统,竟然无法与台军的远程雷达和指挥中心联网,令其战力大减,而且直至今日台军亦未找到解决办法;其次,由于没有美军的允许,再加上害怕被大陆监测到导弹测试时的电子信号,台军不敢在本岛实施这种测试。第三是台军还要专门为此准备弹道导弹靶弹,这也是一件需要颇费心思的工作。

  这其中,第一项问题最为严重。如果台军“爱国者-3”导弹无法与远程预警雷达和指挥中心联网,实际上就完全不能算是正式成军。而且,“爱国者-3”对付的主要假想敌是射程1000公里的弹道导弹,然而对付这类导弹早已超过该系统自身所配雷达的探测范围,因此需要由远程预警雷达提供早期情报支持,以便更早识别空中飞行物的轨迹,才能确保反导导弹能及早锁定目标。所以,如果没有远程预警雷达的保障,“爱国者-3”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发挥其性能。

  根据台湾方面对媒体透露的信息,这次在美国的导弹试射将由美国军方远距发射一枚“模拟人民解放军中程导弹的靶弹”,由台军受测试部队发射2枚“爱国者-3”导弹进行拦截,如果其中任何一枚未能精准拦截,就会立即再补射一枚导弹。

  根据台军的计划,其防空部队将派出一个40人的任务团队前往白沙试验场,进行“爱国者-3”导弹系统的操作、发射、空中航迹监控、目标拦截和其他相关测试。不过,美国也是“借机索价”,对试射导弹开价400万美元,台军赴美试射人员的费用则另行计算。

  分析认为,在美军的指导下,台军很可能可以按计划完成“爱国者-3”导弹的拦截试验,并自认为“爱国者-3”部队正式形成战力,具备了所谓的“拦截大陆中程弹道导弹的能力”。但实际上,问题可能还有另外一面:在白沙靶场的测试,所有外部条件都是美国方面给定的,实际上是在理想状况下的测试。而美国为了显示“爱国者-3”的能力,不可能将外部条件设定的过于严格,而只会促使“测试圆满成功”,毕竟这背后还牵涉未来的潜在军售合同。即使不考虑美方的这一因素,白沙靶场的环境,与台湾本岛山海相连、亚热带气候的湿热环境,也还是有巨大差异。最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即使在白沙靶场测试成功,“爱国者-3”在台湾仍然无法与远程预警雷达联动,仍然只能发挥有限的性能,这实际上并不能解决台军所需要的防空难题。这样看,在白沙靶场的测试,更像是一次自娱自乐的活动,反而暴露出台军防空导弹部队的弱点。

  “雄风-3”为何误射?

  7月1日,“雄风-3”导弹的误射,将台军内部管理的问题暴露无遗。分析人士纷纷指出,这样一支部队,无论拿到什么样的装备,恐怕都是难以打仗的。

  根据台湾媒体公布的事件调查初步结果,当天“金江”号将接受上级检查,因此舰上人员均在准备相关工作。舰上当天装载了实弹,在此情况下,根据规定,兵器长与导弹士官长、导弹操作员三人应在舰上作战室中,前两人有监督职责。但是,当天早上全舰绝大多数人均在岸上,兵器长也赴岸上开会,士官长因“口渴”下舰喝水,仅留下导弹操作员一人在作战室。操作员打算自行温习发射程序,但又误进入操作系统的“作战模式”而非“训练模式”,最终触发导弹发射。导弹飞行数分钟后,击中澎湖以南海面渔船“翔利升”号,导致船上人员伤亡。由于导弹穿渔船而过,战斗部并未起爆,因此其最终落入海中。

  这一系列过程,显示出台军内部管理的极端松懈,也显示出“雄风-3”导弹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一艘军舰装载实弹(从导弹情况来看,其舰上火炮很可能也装载了实弹)的情况下,居然可以允许舰上几乎无人管理,空留一名拥有全权发射能力的操作手在作战室内。

  第二,由于担心电子信号泄露,台军从未在台湾岛西侧发射过“雄风-3”导弹,从当天情况看,“金江”舰也并无要发射实弹的计划。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搭载实弹

  第三,导弹发射后飞行了数分钟,从结果倒推,该舰并没有发射后控制导弹自毁的功能,或有此功能但并未使用。

  第四,正常情况下,“雄风-3”导弹应当是在输入发射诸元(即对方目标数据)后发射,在飞行初段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进入末段后弹上雷达开机捕捉目标。此次导弹操作手显然是随手胡乱输入了目标数据,但导弹居然不仅飞行了数十公里,而且在末段雷达开机后,“灵敏”地捕捉到渔船信号。但问题在于:无论是任何军舰的雷达反射信号,都应当与渔船有所区别。如果“雄风-3”上的雷达分不清军舰和渔船,那么只能说明在战时其很可能被对方用简单的方式干扰。

  第五,7月1日上午发生导弹误射后,台军方在事后的第一反应是举行记者会,宣布导弹“掉落”澎湖外海且“无人伤亡”。在接近中午时,“翔利升”号几乎已经被拖回港内,台军方才被迫承认导弹误射造成人员伤亡。这一“乌龙后的乌龙”说明,台军内部存在极为严重的、已成体系的官僚习气,对待如此重大事件尚且这样漫不经心、不经调查即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日常工作中蒙混过关、作风浮夸到何种地步,真是“窥一斑可知全豹”。

  总的来看,台军(至少是台“海军”)在涉及反舰导弹这样重要装备的管理方面,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且似乎也没有准备类似于“导弹自毁”这样的补救措施。值得一提的是,“金江”舰的导弹发射筒是“两两相对”的倾斜式发射架,当天误射的发射筒朝向外海。如果发生了另外一种偶然——当天误射的导弹来自于朝向岸上的那一对发射筒,又可能造成何种伤亡?

  台军导弹“乌龙”并非首次

  实际上,台军的导弹闹出“乌龙”,既非首次,也绝非偶然。

  早在陈水扁当政时期的2006年7月,台军举行“汉光22”号演习,动员1.3万人,出动各式战机、军舰、导弹,规模盛大,陈水扁及多名高级将领均在看台上观看演习情况。

  在演习展示“抗登陆”训练期间,台军士兵在距离岸边约1.5公里处发射八枚“陶”式反坦克导弹,结果有两枚失控改变方向,分别在看台前约一百米的海面和沙滩爆炸,令看台上的陈水扁及高官将领饱受惊吓,当时台湾民间还传出暗杀陈水扁的揣测。

  无独有偶,就在第二年,台军举行“汉光23”号演习时,导弹部队干脆上演乌龙连续剧:首先,防空导弹部队发射的两枚“霍克”式导弹均未能命中目标,其中有一枚落在了台湾苏澳的公墓区,引起当地民众的怒骂;其次,“毒刺”导弹连发两枚全部脱靶;接下来,一枚“小檞树”导弹未命中目标,另一枚也坠入海中;最后,原打算试射“响尾蛇”导弹的IDF“经国号”战斗机取消了试射。这一年演习结束后,台军可能也觉得很失颜面,只好找一些客观原因,如归咎于导弹“老化”等,但反而又引发了舆论的批评。

  在马英九主政时期,台军的导弹也曾经“很不争气”。2011年1月,台军在屏东九鹏基地举行大规模导弹演习,出动近600名官兵、20多架战机,试射19枚导弹,包括“天弓”、“天剑”、“响尾蛇”、“麻雀”等各式装备,仅耗费实弹价格即超过3亿元新台币(1元人民币约合4.8元新台币)。为了鼓舞士气,马英九亲赴现场“校阅”。但结果是,当天台军的各型导弹纷纷脱靶,最终只有13枚命中目标。这使得马英九当即表示了对台军训练水平的不满。

  事发背后有深层次问题

  有管理学名言称,每一次事故背后都有十次事故征候,而每一次事故征候背后都有更多的管理或技术问题。台军导弹频繁闹出乌龙,并非全然出于偶然因素,其背后有诸多深层次问题。

  此次“雄风-3”误射事件后,台军退役“中将”兰宁利在媒体撰文指出,“金江”号在台军中属于所谓的“三级舰”(在其他国家通常被列为“艇”),“最小”、“最苦”,因此所有岗位编制都是一人制,没有轮班制。这就使得很多普通士兵管理上亿价值的装备和武器。在台军兵役年限大幅缩短至2年甚至更短后,原本对技术素质要求很高的海军根本无法为每一个岗位配齐熟练操作人员。而全面改为募兵制度后,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舰上服役人员必须“一人当一人用”,没有见习时间,也不可能在职训练。

  此外,由于“三级舰”缺乏自我训练能力,必须仰赖岸上训练;但台军连续几次裁减后,学校人员被裁减一半。因此,岸上训练的质量和时间都难以保证。

  兰宁利认为,台军的业务素养,实际上不仅是“伤及四肢”,更已“深入内脏”。只是海军这种讲求单兵素质的军种更先暴露出问题而已。

  而如果再追根溯源,问题的本质在于,以台湾的纵深和实力,原本并无力维持一支现代化的、成规模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如果以祖国大陆为假想对手,与大陆比拼综合实力和军事力量,对台军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建军思想之下,台军必然会面临经费、装备和人力处处捉襟见肘的窘境,而且随着两岸实力对比的进一步倾斜,台军的这种窘境还会更加严重。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