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长为何在南海对华如此强硬 最希望中国做这件事

2016年04月16日 11:00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美国“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曾告诫:美国的外交政策要“谦虚”、“克制”,不要傲慢。但阿什顿·卡特的鹰派言论,显示他经受不住傲慢的诱惑。4月8日,身为五角大楼掌门人,卡特再次出言不逊,在当天美国外交学会举办的研讨会上谈及美国是否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时,强硬声称,这是美国跟韩国之间的事情,“与中国无关。”

  众所周知,“萨德”系统(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属于战略性武器,一旦被部署到朝鲜半岛,势必会削弱中国的战略反击能力,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卡特这番话,说明了他无视中国的重大安全关切,可以说是赤裸裸的傲慢。近期以来,他多次指责中国,甚至声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些言论无益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两军关系。

  与其鹰派言论相对应的是,在他10日开始的亚洲之行中,北京并未被列入行程,据说是卡特爽约的缘故。目前尚不清楚爽约的具体原因,有人猜测这是卡特表达对中国的不满。如果猜测属实,那么卡特的这些言行,多少会让人觉得任性,跟其国防部长的身份亦不符。

  值得注意的是,五角大楼里对华持鹰派立场的,似乎变得多起来。数月来,有多名美军高级将领公开发表对华强硬言论。尽管当前正值2017年度国防预算提交国会的节骨眼,五角大楼的声色俱厉有争取军费的动机,但跟往年类似的情况相比,今年五角大楼的分贝要高很多。在和平时期,一国军方频频对他国发表威慑性言论,展现好斗一面,这种现象极不正常。

  有身处华盛顿的中国学者认为,五角大楼的这种言论,跟当前华盛顿的总体对华情绪有关。种种迹象表明: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美国开始失去以往的淡定与从容,多了些焦虑与不安。有中国外交官曾私下感慨:以前是我们对美国人的举动十分敏感,每当他们提出什么,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瓶子里卖的什么药?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每当我们提出什么新概念或新倡议时,美国人的第一反应是谨慎评估。

  这是一种随着实力对比变化,而引发的心态微妙起伏。美国的国家心理变得多疑与敏感起来,一个明显特征是:树立对手,夸大威胁。比如,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就曾夸张地说:“我不想要我们的孙子生活在一个中国统治的世界里。”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回答“未来哪个国家给美国的挑战最大?”这一提问时,他给出的答案是“中国”。

  历史上,美国人就善于通过树立对手、夸大对手力量去推动国内政治议程,实现外交政策目标。某种意义上,对手或敌人是美国国家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有美国学者曾为美国寻找最理想对手或敌人设置了三个条件:意识形态上对立、经济关系上竞争与军事实力上接近。显然,崛起中的中国越来越符合美国人设定对手的标准。

  由此,中国与东盟个别成员国之间南海争端,给美国提供了介入借口。美国相继抛出“南海涉及美国国家利益”、“航行自由是美国核心利益”等,不断提高调门,推高博弈筹码,从幕后推手逐渐走上博弈前台。这些都表明:美国介入南海是基于战略考量,而非简单应对中国在南海的有限行动,或仅仅是为了给地区盟友两肋插刀。美国似乎抱有“如果中美会成为对手,那就早点开始对决”的心态。

  可以预见,在南海争端等问题上,美国人还会采取更多动作。不论是军事动作,比如南海巡航、抵近侦察以及联合军事演习,还是外交搅局,抑或舆论围攻。目的都是通过升温中国周边地区的热点,对中国崛起实施战略叮咬与战略骚扰,延缓甚至打断中国崛起进程。或许,美国人最想看到的是:迫使中国作出过激反应,出现战略失误。

  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思维。有美国智库专家将之归结为“白宫与五角大楼决策圈里缺少真正的中国问题专家”。不过,也可以看出,西奥多·罗斯福的地缘政治与力量均衡论依然在对美国外交产生重要影响。在一些美国人士看来,如果中国崛起不可阻挡,那至少能借势将亚洲盟国重新拉回到自己的战略轨道。纵观美国人百余年来的亚洲政策,他们其实一直都是那样干的。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