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次地动山摇、墙倒屋塌的强烈地震,又是一次八方来援、决不言弃的努力抗争。无情的天灾过后,在乌蒙深处的鲁甸,我们再一次见证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
这力量,饱含血浓于水的深情。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便成为抗震救灾中的共同信念和一致行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第一时间挺进灾区,想尽一切办法搜救幸存者;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治疗伤员,与死神争夺生命;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和赈灾物资,翻越崇山峻岭,源源不断向这个有着“咽喉西蜀”之称的县城汇聚……从汶川、玉树、芦山,再到鲁甸,那一个个在断壁残垣中奔波忙碌,在废墟瓦砾中焦急搜寻的身影,给灾区群众带来慰藉和希望。
马克思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在自然灾害面前,个人之力无疑微渺。要抵御突如其来的灾难,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举目望去,险象环生的救灾战场上,满溢的都是温暖人心的“正能量”。为了保障受灾群众及早吃上热饭,炊事员安德华饿晕在了炉灶前;为了把有限的空间腾给伤员,许多医护人员拖着疲惫的身躯,主动走进棚外的风雨里……类似的镜头,在灾区比比皆是。涓滴暖流汇聚成患难与共的力量。这力量来自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来自军民的鱼水情深,来自同胞的守望相助。同为炎黄子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价值标准,早已植根内心,为中华儿女心手相连、共克时艰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抗震救灾中,“中国力量”也体现在分秒必争,决不言弃上。对遭受地震灾害的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但即便灾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已经过去,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救灾的人们就会付出百倍的努力。在一个个废墟下全力挖掘,逐村逐户进行拉网式搜救,一切的一切,只为把生的希望带给一息尚存的被埋同胞。这股力量,为一个国家视民如伤的价值理念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为一个政党人民至上的宗旨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大灾犹如大考,考校着民族的凝聚力、政府的领导力和军队的战斗力。灾难突袭,我们痛心,但并不畏惧。有着相互扶持、共渡难关优良传统的华夏儿女,定能走出灾难,并从灾难中汲取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深信: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汇聚了这股力量,我们一定能战胜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一切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黄 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