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某重大专项任务会战中,广州军区某部高级工程师杨丽华再次交出优秀答卷,受到总部表彰。
领奖台上,杨丽华一脸淡定。刚刚年满36岁,他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3项,总部专项成果奖6项,是战友心目中响当当的“科研栋梁”。
时光回溯到2001年夏。军校毕业分配到该部科装处科研科的杨丽华,以过硬的软硬件开发能力,被破格吸收进科里的项目组。
在项目组,杨丽华这个“插班生”表现不俗,每遇攻关紧要处,他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思路。领导索性让他担任“项目负责人”。半年后,该项目研发成功,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初出茅庐便崭露头角,杨丽华成为抢手的“宝贝疙瘩”。不久,该部与上海某研究所联合开发的项目启动,部队领导决定让杨丽华去锻炼摔打。
看到来了个“红牌”,该研究所一度认为部队对联合开发不重视。可没几天,杨丽华就从一名“看客”变成了某核心分系统的研发骨干。研究所人员对这个小伙子开始另眼相看,对他的称呼,也从“小杨”变成了“杨高工”。这半开玩笑的称谓,折射的是大家对他能力的认可。
项目研发结束时,研究所有意将这个人才留下,只等杨丽华点头。一边是繁华大都市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一边是深山里的简陋生活,一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
不动心?那是假的。但杨丽华婉拒了研究所的好意,带着一大箱科研资料返回了深山沟。他的背后,是研究所领导不解的目光。
“现在就测试,结果会出入很大!”回到单位后,在一次装备论证会上,杨丽华直言不讳。
那年夏天,某军队院校准备将一套新开发的装备拉到该部阵地测试。杨丽华详细看完装备资料后,认为他们的算法过于理想,没有考虑到一线阵地的天气、海拔等实际情况。
杨丽华建议他们添加一个修正模块后再测试,避免不必要的往返。可院校方面不信,坚持一试,结果人人对杨丽华竖起了大拇指,并邀请他参与修正模块的设计。
“技术只有接地气,才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也是我坚持回来的原因!”杨丽华说,在基层搞科研的好处,就是对一线情况更清楚。
为了接地气,杨丽华可没少吃苦头。他把单位分布在高山海岛的大小值勤点跑了个遍,不仅掌握了各型装备的操作,还采集了大量鲜活的数据,摸清了作战一线的技术需求。
一次,在测试某系统时,杨丽华发现在一种特殊情况下,数据总是无端出错,但怎么也弄不明白是啥原因。后来,他到值勤点巡查时,听一名老士官说,遇到一些特殊情况,调换一下处理顺序就能完成,具体为什么他也不清楚。
一句不经意的经验之谈,解开了杨丽华心头的困惑,通过进一步研究,很快便攻克了难关。
某值勤点编制小,值勤人手不足。杨丽华发现,其中很多环节可以通过软硬件来实现,并且可靠性更高。在部队领导的支持下,他把自己的研究室搬到了这个值勤点上,便于第一时间验证自己的想法和阶段性成果。
半年后,他的研究成果出炉,使某项工作的周期由一个月缩短到一周,准确率提高了20%。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第十五届“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颁奖大会上,杨丽华感慨地说:“基层是技术生根发芽的沃土,科技干部在基层大有可为。”
■赵亮江 龚 昀 本报特约记者 陈 孟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