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评清廷在甲午战争中的“海守陆攻”战略

2014年07月21日 18:28  中国社会科学报  收藏本文

【内容提要】清廷在甲午战争中确立的“海守陆攻”战略,是其内部各派意见妥协的结果。该战略吸取了以往反侵略战争的教训,注意到发挥(对清朝海军而言)陆军的相对优势,把主要战略方向放在朝鲜半岛是正确的。但清军在实际作战中并没有真正执行该战略方案,而且在具体的作战部署上有许多致命性失误,从而对清军在甲午战争前期的一系列失败产生直接的影响。

【关 键 词】战略/甲午战争/中国近代/战争史

 

【作者简介】刘庆(1956-),男,吉林长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军事科学院 战略研究部。 

  1894年8月1日,清廷在遭到日军海陆攻击后被迫对日宣战。光绪帝发布密诏:“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第2-3页。)学术界通常将这一上谕内容称之为“海守陆攻”战略。有的学者还本着“进攻就是积极的,防御就是消极的”公式,肯定其“陆攻”的一面,否定其“海守”的一面。本文认为,笼统地说8月1日上谕标志着“海守陆攻”战略的形成,是不确切的;不从当时的战场具体形势出发,笼统地说进攻一概比防御好,也没有什么道理。鉴于“海守陆攻”战略对甲午战争前期的战争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当时中日双方军事力量和朝鲜半岛地形状况,对该战略的形成及作用做深入、具体的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甲午战争前夕,清军与日军相比,其海陆军无论是编制、武器装备、技战术水平、战略谋划和作战指挥能力都已相差甚远。清廷虽然对日本军国主义者毫不掩饰的侵朝侵华野心有所察觉,却对此缺乏相应的战争准备和作战预案,缺少成熟的战略计划,所以从战争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的困境之中。

  1894年6月3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两天后,光绪帝谕令:“此次朝鲜乱匪聚党甚众,中朝派兵助剿,……以期一鼓荡平,用慰绥靖藩服之至意。”(注:《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68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当时清廷朝野大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镇压东学党起义上面,尚无人顾及野心勃勃的日本入侵的严重威胁。6月12日,蓄谋已久的日本政府派兵在朝鲜仁川登陆,形成中日两军对峙之势。清廷犹受浙江温处道袁世凯和驻日公使汪凤藻错误判断的影响,认为“倭之不敢遽谋吞韩,亦人所共喻;而藉口驻兵,则恐不免”。故频频与日本就两国从朝鲜撤军一事进行交涉,仅把增兵朝鲜看成是增强自身谈判实力的筹码,主张“倭如添兵未已”,我多拨兵入朝,“以助声势”(注:《中日战争》第二册,第563页。)。

  清廷最早认清日本政府蓄意发动战争的真实企图是在6月下旬。6月25日,日军开入汉城,挟持朝鲜国王,组织以大院君李罡应为首的亲日儡傀政权,明摆出一副与中国开战的架势。光绪帝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谕示李鸿章:徒以“口舌争辩,已属无济于事”(注:《中日战争》第二册,第568页。),要他加强战备。7月1日,他更明确指出:“傥韩竟被逼携降,自不得不声罪致讨,彼时倭兵起而相抗,亦在意计之中。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掣肘,贻误事机。”(注:《中日战争》第二册,第575页。)作为清军的最高统帅,光绪帝能清醒地意识到战争的威胁,及时摒弃单靠外交手段解决朝鲜危机的做法,在外交谈判的同时着手进行战争准备,无疑是正确的。

  但认识到战争的危险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成功地指导战争。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当时还不存在一批深谙近代战争,遇事思虑周备,而非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将帅人才。

  我们从当时清军最高统帅和参议机构的组成看,光绪帝从小在红墙深宫中长大,长期受慈禧的抑制不能独理朝政,有反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却并不谙熟近代军事,对中日军事力量的现状知之甚少。在他身边赞画军机的主要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主管军事战备的军机处大臣,多为庸禄无知之辈。如礼亲王世铎,唯唯喏喏,整日以讨太后欢心为要旨。甲午战争中清军鸭绿江防线被攻破,战火烧到中国境内,他仍不顾军情紧急,进见光绪帝“商量庆典(指慈禧庆寿典礼),几及一时始下”(注:《中日战争》第四册,第504页。)。额勒和布,沉默寡言。最能抓权的孙毓汶,除了迎合慈禧享乐外,对外情知之甚少。另一部分即所谓“帝党”成员。其中户部尚书翁同和本为一书生,自认“不谙军事”。光绪帝颇重视他的意见。他在日记中自言:“每递一折,上必问臣可否。盖眷倚极重,恨臣才略太短,无以仰赞也。”(注:《中日战争》第四册,第508页。)在统兵备战方面才略太短的还有李鸿藻、文廷式、志锐等“帝党”成员。实际经验的缺乏和对国外军政状况知之甚少,使他们对日本相当轻视,对清军战斗力过于夸大,普遍盲目乐观地认为打败这个“蕞尔小邦”是轻而易举之事。在清朝重臣中,还有一人能够对甲午战争初期的战略产生影响,这就是时为北洋大臣、手握北洋海陆重兵的李鸿章。多年办洋务、练兵,他对近代战争有所了解,但在历次对外反侵略战争中都主张和局,痛感中国备受欺凌的光绪帝对其大为不满,“帝党”成员也同样对他有意见。故时人评论说:“朝中不信任李相,颇有意摧折之,幸太后尚倚重。然军事棘手,君臣之间亦在危疑。”(注:《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卷一,第109页。)在此情况下,宦海沉浮多年、深谙保身之道的李鸿章自然不会就作战问题诤言苦谏,即使必须有所建言,也往往采取曲折迂回的方式来表明态度。至于慈禧,自光绪亲政以来便退居幕后,主要通过军机处的孙毓汶来控制朝政。甲午年恰好是她的六旬大寿。她为筹备和举行盛大庆典,一开始并不希望开战,曾公开警告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令彼终身不欢。”(注:《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192页。)但她同样轻视日本,主张对其予以严惩。事实上,对于打败日本人,当时中国朝野上下95%的人都深信不疑,这就使得李鸿章和前敌将领的谨慎低调态度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在弥漫朝野的乐观气氛中,京中主战官员们大都把派兵入朝,进行军事威慑看成是处理中日问题的最佳办法。清流言官纷纷上奏,说中国“惟有决意主战,大加驱剿,兵威既振以后,办理交涉事务自能就我范围”(注:《中日战争》第二册,第583页。)。帝党成员志锐也说:“我若急治师旅,力敌势均,犹冀彼有所惮,不敢猝发。是示以必战之势,转可为弭祸之端。不然,则我退而彼进,虽欲求无衅,不可得也。”(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四,第38页。)清朝君臣显然深受其影响,于6月25日、30日两次谕令李鸿章奏报战备情况、海陆兵数等,以帮助自己定下作战决心。7月4日,李鸿章上奏《复陈海陆兵数折》,正式提出以防为主,慎重用兵的倾向性意见。清廷则于同日下旨,表明了“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傥至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的主战决心(注:《中日战争》第二册,第581页。)。14日,光绪帝发布上谕,派大军入朝,两天后,他因迟迟不见李鸿章奏报进兵计划,大为震怒,“传懿旨亦主战”(注:《中日战争》第四册,第480页。),并给李鸿章发出一通措辞严厉的电报:“现在韩倭情事已将决裂,如势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至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注:《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81页。)至此,清军在甲午战争初期陆上进攻的态势基本形成。

  清军的“海守”战略,通常被认为是由前述8月1日上谕所确立的。其实不对。细读上谕原文,所谓“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指的是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及长江沿岸各省军政长官,并不包括指挥着近代中国最大一支海军——北洋舰队的李鸿章。而对北洋舰队的使用,清廷实际上很费思量。7月间,光绪帝考虑到中国海岸线绵长,南方湾口众多,海防颇有捉襟见肘之势,尤以台防形势严峻,遂从台湾巡抚邵友濂之请,拟将北洋数舰南调,遭李鸿章反对未果。随着朝鲜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清廷赋予北洋舰队的任务也更加繁重,不仅要求它协防威海、旅顺,还要求它派船护送清军走海路到朝鲜前线,并且要以主力阵容巡弋黄海及朝鲜附近海域,保护在朝清军翼侧。对如何运用北洋舰队这支海上战略力量,清朝内部也确实进行过讨论。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应集中全部海军积极进攻。7月20日,翰林院编修曾广钧上奏,请将现有战舰分为甲船(指“定远”、“镇远”等铁甲舰)、乙船(指“超勇”、“扬威”等巡洋舰)、丙船(指式样陈旧的早期战舰)三类,派“八甲船先攻横滨,得手则又进攻;不甚获利,则姑扼其师船出海之路,彼屯高未返之船,进不能战,退无所归,自有坐困之势。我义民之假丙船者,且得以扰害其旁岛而缚制其商船,是彼不战而先败也。”(注:《中日战争》续编第一册,第18页。)7月15日,新科状元张謇也致信翁同和,主张派兵舰游弋中、朝、日之间,伺机进攻,使日本“不敢分兵扰我边海”(注:《张謇致翁同和密信》第二件。)。这些建策都是在对清朝海军的作战能力过高估计的前提下做出的,即所谓“中国水师虽不能与西洋相抗衡,然敌日本则有余”(注:《中日战争》续编第一册,第16页。),则其建策的操作性不能不由此大打折扣。与上述意见相对立的另一种意见来自李鸿章。6月30日,他在奏折中说:“查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余船尽供运练之用。近数年来,部议停购船械,未能续添。而日本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海上交锋恐非胜算。”(注:《中日战争》续编第一册,第9页。)8月10日以后,日舰在威海、旅顺口外频频挑衅,京中更有日舰直扑山海关的谣传,引起光绪帝和军机处的强烈不安。他们下令丁汝昌“速回北洋海面,跟踪击剿”(注:《中日战争》第三册,第35页。)。8月29日,李鸿章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正式将自己海上用兵的计划全盘托出,说北洋舰队与日舰“驰爰大洋,胜负实未可知;万一挫失,即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惟不必定与拚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交锋。不特北洋门户恃以无虞,且威海、仁川一水相望,令彼时有防我海军东渡袭击陆兵后路之虑,则倭船不敢全离仁川来中国各口。”(注:《中日战争》第三册,第72页。)两天后,光绪帝发布上谕称:“威海、旅顺为北洋门户,必须加意严防,勿得稍有疏失。此次大东沟侦见红色船,既经远去,该提督仍应驰回威、旅一带梭巡固守,并随时勤加侦探,相机迎击,以期力挫敌锋。”(注:《中日战争》第三册,第79页。)实际上同意了李鸿章的“保船制敌”之计。

(作者:刘庆)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甲午 清廷 战略

(编辑:SN033)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谭力年近50离婚迎娶主播并提成县委领导
  • 体育习近平:愿中国办世界杯 盼阿根廷助国足
  • 娱乐曝文章马伊琍现身美国赌场:一直在输钱
  • 财经麦当劳肯德基供应商用过期肉 称吃不死人
  • 科技[第一线] 洛杉矶硅滩:比基尼与创业
  • 博客罗援:中国不能让日本把持话语霸权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医学专业难见“医二代” 医生不愿再苦娃
  • 育儿6成被访小学生更爱爸爸陪 称妈妈废话多
  • 马鼎盛:解放军赴俄演习未算高速 虚拟兵力达数万
  • 看了中俄军演:日本终于明白中国为何现在不能惹
  • 辽宁舰战力远超日本航母 中国神秘武器吓退美航母
  • 威猛:解放军海空一体突破日本岛链震撼日本列岛
  • 德国人到俄中边境被震撼 中国退出联合国海洋公约
  • 俄超级美女来中国被震撼 中国突然大量抛售日国债
  • 迫于中国强大压力:印尼秘密抓捕反华排华军官
  • 最新太行发动机震动世界 中国突然公开11万吨航母
  • 俄罗斯惊呼:中国军队重大计划完成后能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