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邓方宇
我被坦克“撞”了一下腰
■王龙刚 刘昱彤
乌登,锡林郭勒草原腹地一片起伏的丘陵地,北京军区某装甲团战术训练场。5月30日傍晚,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坦克九连下士朱建华吃力地爬出坦克,习惯性地用手捶捶下腰部,慢慢直起身子,打趣说:“来回颠簸好几趟,这老毛病又犯了!”
小朱所说的“老毛病”是指自己的下腰痛。其实,小朱2011年12月当兵,今年刚满20周岁,“老毛病”也并不“老”,满打满算才一年时间。
新兵下连时,小朱成为了一名坦克驾驶员。还记得第一次钻进坦克驾驶室时,小朱兴奋得合不拢嘴,心想终于可以驾驶“陆战之王”驰骋沙场了。然而,好景不长。坦克驾驶员是个重体力活,经常需要一个人装卸每块重达65公斤的电瓶,而且在坦克舱狭小的空间内长时间坐着,以及频繁踩油门、拉操纵杆等反复扭动腰背部,极易患下腰痛的毛病。小朱也未能幸免。
后来,训练只要超过两个小时,小朱的下腰背部就会隐隐作痛。他曾去部队体系医院看过,医生说他患的是腰肌劳损,只是给他开些膏药,并嘱咐他注意多休息。
然而,既然来当兵,哪能不训练?慢慢地,小朱自己琢磨出了一些法子,即每次训练结束,与战友相互推拿、按摩,以缓解腰背部疼痛。
如今,小朱虽然嘴上说“当兵的就这样”,但他内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万一落下病根子怎么办?”
下腰痛是指后背至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它是军事训练中较为常见的损伤,并多发生于装甲步兵、炮兵、导弹部队、舟桥兵等需要进行长时间车辆行驶、超重举高及搬抬操作的训练与作业中。该病包括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主要特点为发病时间早,发病率高,容易复发,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日常工作和训练,是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病的主要原因
大量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容易造成腰部外伤,特别是器械训练、搬抬重物训练等,增加了脊柱过屈性损伤的机会。有研究认为,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继发的椎间小关节及其周围韧带、关节囊的退变,造成椎间关节不稳,继而引起腰部各种组织的损伤,是发生下腰痛的主要原因。
车辆行驶时的震动也是引起腰痛症状的重要因素,驾驶员在开车时腰椎很容易产生共振,共振会加大作用在脊柱的振动量进而造成脊柱慢性损伤。汽车震动持续压缩与拉伸脊柱也会使周围组织疲劳,并造成局部软组织损伤。持续震动还会影响腰椎间盘新陈代谢的障碍,加速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形,甚至造成椎间盘突出,导致下腰痛的发生。
最佳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及明确的病理改变,下腰痛应尽量选择非手术治疗。对下腰痛的治疗应该因情况而异,急性期治疗目的是解除疼痛,早期严格的卧床休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不应被忽视。而慢性下腰痛的治疗较为困难,除理疗、按摩、牵引等康复治疗外,还需要配合进行长期的腰背肌功能锻炼。
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下腰痛患者的症状。可采用的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练习等。有氧运动能为躯干肌肉、骨骼的活动提供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力量训练能够促进神经运动的相互联系及肌肉骨骼的完整性,加强连接组织及肌腱附着处骨质的强度,最终提高躯干肌的负荷能力。柔韧性练习能很好地保持挺腰的姿势,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减少椎间盘的进一步损伤。
锻炼中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因病而异的原则,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以体操的拱桥式、俯卧式或者飞燕点水式锻炼为主;椎体滑脱者应以体操的双屈腿锻炼、抱膝前滚锻炼为主,以加强腹肌肌力及放松腰背肌肌肉。二是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应从小到大,由简到繁,坚持不懈,并做到系统性和经常性。但也要注意欲速则不达,锻炼过度反而容易造成损伤。
预防性锻炼方法
下腰痛预防要求从平时做起,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对腰背肌的力量及柔韧性训练,由于我军军事训练及考核大纲中涉及腰背肌的训练及考核科目极少,而与之对应的腹部肌肉的训练及考核科目却相对较多,这必将导致脊柱的不平衡、不稳定,并使腰椎前凸消失,这就形成了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病理基础。为此,我们提出几种简单的腰背肌训练方法:
俯卧位:可用双手压下腰部,或双手抱颈后,膝伸直,上半身和下肢同时抬起呈反弓状。
坐位:双下肢伸直,身体前倾,双手尽量往前伸,摸到足尖。
仰卧位:屈髋屈膝,双肘屈曲置于胸侧,双足及双肘作四点支撑,将髋臀部向上抬起。
另外需强调的是,在训练与作业中当急需高举或搬抬重物时,应采取先屈膝再发力的动作,克服直腿弯腰发力的不良习惯。在施行正式训练前还应充分进行腰部的热身活动,对搬运的物体重量有准确的评估,不要勉强搬运过重的物体,弯腰时要缓慢,搬运重物时重物要尽量靠近身体,身体尽量不要有旋转。
■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所长、解放军第150医院创伤骨科主任 常 祺
鏂版氮璀︾ず锛氫换浣曟敹璐归娴嬪僵绁ㄤ細鍛樼瓑骞垮憡鐨嗕负璇堥獥锛岃鍕夸笂褰擄紒鐐瑰嚮杩涘叆璇︽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