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同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代表签署条约,允许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主体身份加入俄罗斯。对此,国际社会有不同解读,有人说这是普京的胜利,标志着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强势复苏;也有人说,俄罗斯反应过度,今后将为这一行动付出巨大代价。要想判断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必须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像克里米亚“脱乌入俄”这样影响国际关系的重大事件,至少应该从冷战以来的美俄关系演变入手。
1992年的俄罗斯沉浸在融入西方的玫瑰色梦想中,叶利钦继续奉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纯防御”军事战略,强调不把任何国家视为敌人,不对任何国家使用武装力量和军队。俄罗斯的幻想换来的却是北约的一轮轮东扩。1999年3月,波兰、匈牙利和捷克3个原华约国家率先加入北约,波罗的海3国也无视叶利钦划出的不允许前苏联共和国加入北约的红线,准备投向北约怀抱。紧接着,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步步为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与北约和平共处的梦境被彻底打碎后,俄罗斯开始修改军事学说,强调要使用军事力量来捍卫国家利益。
2000年就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虽然以强硬著称,但面对百废待兴的俄罗斯,也暂时放弃了超级大国心态,以十分务实的态度提出,斯拉夫文明与欧洲文明同根同源,俄罗斯只有走欧洲道路才能尽快实现复兴。他抓住“9·11”事件的契机,主动配合美国在阿富汗进行反恐战争,为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提供情报支援。作为回报,俄罗斯加入了7国俱乐部,成为G8中一个身份不平等的成员;同北约建立了“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成为“19+1”机制中那个没有决策权的“1”。美国的“小气”让硬汉普京颇为不爽。特别是美国2003至2005年先后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策划与推动的“颜色革命”,以及从克林顿时期就开始部署、在小布什时期不断加快的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逐渐让普京有些出离愤怒了。他开始选择以强硬手段与美国对抗。
随着国家实力的恢复和国内形势的稳定,俄罗斯的底气明显硬了起来。普京首先要做的,就是捍卫甚至恢复传统势力范围,不允许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俄格战争后,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共和国独立,阻止了格鲁吉亚的“入约梦”;在利比亚禁飞区问题上投了弃权票后,俄罗斯及时反思,在叙利亚问题上掌握了一定主动权;在欧洲反导问题上,俄罗斯通过坚持不断的斗争,迫使奥巴马暂时中止部署第三阶段东欧导弹防御系统……
一连串斗争的不同结果使普京明白了一个道理,同美国斗,需要以实力为后盾,需要有强硬的手段。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取与美国平等对话的机会。于是,在整个乌克兰危机演变过程中,面对西方的步步紧逼,普京使出了他认为对付西方最管用的一招,那就是绝地反击,使对方接受既成事实。正如他在演讲中所强调的,“俄罗斯现在无路可退,就像一根弹簧被压到底,它是会猛烈地弹起来的”,俄罗斯弹起来了,美国只能被迫接招。
对抗是个双刃剑,对双方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实际上,国际争端的最佳解决办法,依然是政治和外交途径。回归后的克里米亚会给俄罗斯带来许多问题,也会给失去了领土完整的乌克兰留下许多后遗症。如何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和相关各方认真思考。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李抒音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