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月下旬至3月中旬,海军陆战队跨区机动数千公里,首次成建制赴北京军区某训练基地开展寒区训练,锤炼全域作战能力。此次训练是海军陆战队行程最远、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跨区练兵行动。从水际滩涂到塞北大漠,从南方热带到北方寒区,地域、气候、对手等诸多条件的变化,使这支被称为“海上蛟龙”的部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官兵的思想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陌生战场,两栖精兵以变应变
3月的塞外大漠一片枯黄,一场红蓝对抗演练在海军陆战队和北京军区某机步旅之间展开。扮演“蓝军”的机步旅官兵身上的荒漠迷彩服隐蔽性较好,而陆战队员的海洋迷彩服则十分扎眼。“敌”暗我明,这仗可怎么打?陆战队员们急中生智,把大型荒漠伪装网制作成简易伪装服套在海洋迷彩服外面。
战场环境的变化,给陆战队员们带来的挑战还有不少。连长刘旭铮向记者介绍说,以往在植被丰富的南方濒海山地训练,一个跃进动作就能找到遮蔽物,而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很难找到藏身之处,一不小心就成了活靶子,以往在对抗中屡屡得手的迂回战术也不好使了。
战斗打响,陆战队迫击炮排迅速占领炮阵地,上级给他们的命令是——20分钟后对“敌”前沿发起突然袭击。然而,信心满满的炮排官兵遇到了难题:迫击炮射击要挖座板坑,可塞外的冻土坚硬,远不像滩涂那样松软。一铁锹铲下去,虎口震得生疼。很快,队员们想出了办法:将水壶中的水一边往地上浇,一边用锹挖……
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陆战队员在榴弹炮、发烟罐和两栖战车的掩护下,迅速向“敌”前沿阵地推进,侦察、佯攻、狙击、强攻、前进……面对埋伏在四周的“敌人”,队员们战术运用灵活。
海军陆战队某旅旅长石志刚说,尽管身处陌生环境,但官兵们以变应变,很快适应了战场环境,还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风沙、冰雪、严寒等环境下的战法训法。
严寒气候,转战铁马经受考验
3月13日,北京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海军陆战队某旅千人百车快速机动。从千里之外的南国转战至此的两栖作战装备闪亮登场,履带碾过从未亲密接触过的冰雪和黄沙。
从炎热气候到严寒条件,装备性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水土不服”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说起前些天的那次实弹射击训练,某旅旅长陈卫东记忆犹新——在严寒条件下,某新型两栖自行榴炮的操作系统突然卡壳。
记者了解到,类似问题还有不少:严寒条件下,电台电池放电过快,部分装备电子元件无法正常启动、预热时间过长……
“在训练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这次寒训的主要目的。”寒训指挥员、南海舰队副参谋长李晓岩介绍说,参训部队抓住此次跨区驻训的机会,摸清所属装备的性能极限底数,先后组织多型装备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条件下,对近百种武器装备进行静态和动态试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借鉴寒区部队的实践经验,为装备克服“水土不服”开出了数十个“药方”。
记者在演练场看到,一些易出现结冰、凝霜现象的光学器材穿上了特制的数码伪装“棉袄”,所有车辆前部通风口位置全部加装了防寒护罩,轮式装备全部加装了防滑链……
“只有真正摸清装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脾气’,才能确保在未来战场上‘跑得快、联得上、打得准’,下一次碰到这样的条件,我们的心里就有底了!”陈旅长对记者说。
万里机动,多种保障有效衔接
3月16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响起,装满物资装备和人员的军列缓缓启动,历经20多天寒训的海军陆战队班师回营。
从南国滨海到塞外草原,距离数千公里,如何确保部队机动途中、进驻基地训练期间的供应补给及时到位?面对记者的疑问,南海舰队副参谋长李晓岩介绍说,此次寒训,他们将军地联合保障、基地化保障、自我保障等多种保障模式有效衔接,为部队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部队装载现场,寒训副指挥员王再杰告诉记者,以往组织这样规模的演训活动,要动用数十台运输车伴随保障,而且物资器材展开、回撤都会动用不少兵力。如今,部队机动途中的许多保障任务交给了军地相关单位,保障物资和人员大为“瘦身”。
为提高保障效能,某陆战旅将原先11个独立的伙食单位削减至4个,把给养物资集中存储,并进行初加工和定点配送,对各伙食单位实施主食统一供应,缩短了饮食保障时间,增强了快速反应能力。
记者了解到,寒训部队以北京军区某训练基地为依托,将主副食品采购、人员洗浴、被装洗涤纳入基地社会化保障体系,通用油料、特种被装由基地供给,弹药由基地代管,医疗救治与基地、联勤医院实施联动……
谈起返程途中的生活保障,寒训后勤组组长陈军胸有成竹。他介绍说,沿途相关铁路军代处已启动军地联合保障机制,军列每到一站,都将以军供站为依托,全程实施社会化保障。(记者陈国全特约记者莫小亮邵龙飞)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