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特种兵

2013年11月18日 03:50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柴 华 特约记者 张殿杰 陶连鹏

  很多人对中国特种兵的认识源自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那部著名电影《冲出亚马逊》,近些年《我是特种兵》系列电视剧的热播更是吸引了观众对这支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特殊兵种的关注,荧屏上那些严苛的训练与选拔,残酷的演习与对抗,让人惊讶于特种兵异乎常人的体能、意志和上天入海无所不能的战斗技能,也让人好奇于他们在荧屏外真正的军旅生活实况。特种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强悍过人的体魄究竟是如何练就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陆军第26集团军某特种作战部队寻找答案——

  “别人在拼搏,我是在拼命!”

  让记者诧异的是,与国外很多军队“优中选优”、层层淘汰的特种兵选拔制度不同,中国特种兵大部分来自于应征入伍的普通新兵。也因此,2007年冬天,身高1米76、体重180多斤的高中毕业生高昆,站在了陆军第26集团军某特种作战部队的新兵队列里。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高昆眼瞅着身边的一个个新兵都被班长们带走,最后只剩下他和另一个身材瘦弱的新兵智红利,背着背包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跟我走吧!”二班班长嘟囔了一句,扭过头很不情愿地接下了这两个体型“特殊”的新兵。但回去一了解情况,二班班长乐了,别看智红利身高不到1米70,他可是在河南塔沟武校练过几年的。那么,“问题新兵”只剩下高昆了。

  二班班长对着高昆直挠头,高昆自己还有诸多不满意。家境优越的他是冲着“特种兵”这个名号才来参军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两者间的差距太大。仅仅在新兵连待了10天半,高昆就找到班长说要回家,原因很简单:天天练队列,上个厕所还得报告,这种日子他待不下去。

  连里找到高昆父母做工作。电话那一头,父亲苦口婆心,母亲撂下一句狠话:“敢回来就打断你的腿!”一赌气之下,高昆告诉自己:就是死在这里也不回家!但此时高昆还不清楚,他这一赌气,后果会有多“严重”!

  新兵连第一次体能测试,高昆“出名”了:引体向上一个也做不了;3公里越野好不容易坚持下来,名次“惨不忍睹”。背后是班里其他新兵的指指点点,心里顶着的是“绝不回家”的那口硬气,高昆又找到班长:“我要减肥,要练体能!”

  班长递过来一摞报纸,“每晚熄灯后的小练兵时间,做俯卧撑流的汗要湿透一张报纸。想睡觉了就拿着报纸来找我。”

  除此之外,每天大家跑完步后,高昆还要穿着15斤重的沙背心再加练2到3圈(每圈1000米)。

  要不是坚持了一星期,能做2个引体向上了,每晚腿酸胳膊疼躲在被窝里悄悄掉眼泪的高昆,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来。

  “别人在拼搏,我是在拼命!”坚持了3个月,高昆瘦了30斤。新兵下连前的体能考核,高昆引体向上做了30个,排名全连第二,3公里跑了个全连第一。同班那个习过武的智红利,3公里跑了全连第三。此时,3个月前那些“嫌弃”过高昆的班长们,都想让高昆下连后去他们班。

  下连后,体能训练量逐渐加大,一星期要跑2个10公里,每天要拖着卡车轮胎练冲刺,或者4个人扛着150斤重的原木冲一圈,或者连续摔打20斤重的小轮胎50次。要是放在以前,高昆想也不敢想自己能做到,但此时,高昆不仅每天咬着牙挺了过来,2008年10月,他甚至主动要求参加该特种部队为征战次年6月底在斯洛伐克举行的“安德鲁·波依德”第十四届国际特种兵竞赛举行的集训。

  能参加这个集训的都是该特种部队的训练尖子,但新兵高昆已经不发怵了。集训队从最初的200人开始进行层层筛选,过硬的体能帮助高昆迅速适应了很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训练内容,攀登墙在4天里从15秒提高到老兵4秒多的成绩,蛙泳一口气游1个半小时,西南高原上进行的包括2天2夜不睡觉长途奔袭在内的体能强化训练,还有操舟、伞降等等,尽管手磨破了皮,肩膀渗出了血,高昆仍顺利通过各项考核,入选了参赛名单,最终在一天一夜的较量中,和队友完成武装泅渡、攀登、夜间翻越障碍、乘车射击等13个项目,捧回8个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个人荣立一等功。

  一年半的时间,高昆从一名普通的新兵,成长为一名和平年代的一等功臣,这华丽的人生轨迹背后,除了绝不认输,除了“拼命”苦练,似乎没有神秘,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只有达到极限,才能突破极限!”

  “在我们部队,高昆并不算是‘特例’,他的特别之处在于苦练中转变成长速度之快,却不在于苦练中挑战自身极限之难。”政治委员解少圣告诉记者,在这个时刻想着“明天走上战场,你准备好了吗?”的集体,一直有着“与别人一样就是落后”的信念,每一个官兵都立志成为一名“攻如锥、守如钉”的特种兵,在训练中没有恪守的标准,只有不断超越的对手和突破的极限。

  对此,该特种部队“最牛国防生”、2009年“安德鲁·波依德”国际特种兵竞赛参赛队员、一等功臣魏法祥深有感触。“作为担负特殊使命的特战尖兵,军事素养最有说服力,在这里没实力就没地位。”

  20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该特种部队,魏法祥先干的是无人机专业,体能训练相对轻松,后来到某侦察分队去当排长。但到宿舍的第一天,按常规他这个排长应该睡在下铺,可宿舍里只剩一张上铺空着,下铺的老兵坐在床边丝毫没有挪窝的意思,班长站在一旁也没吭声。魏法祥知道,是自己在军事训练的“副班长”位置决定了他的床铺位置。魏法祥没有言语,只是把行李扔上了上铺。

  自此,魏法祥开始进行系统训练。每天完成蛙跳、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各100个,每周至少完成3次负重20公斤5公里跑。几个月后,他成为军区侦察兵比武集训队员。有一天集训后回到宿舍,他发现自己的铺盖被换到了下铺,原本那位下铺的老兵直搓着手和他说着“不好意思”。

  正是这种“靠实力说话”的氛围,让该特种部队一直处于一种“比学赶超”的高昂训练状态,激励大家去“人人找对手,时时超对手”。为了提高400米障碍成绩,新兵们会在中午休息时用旗子来“抢占”训练场地。上等兵杨杰为了不拖大家后腿,咬紧牙关开展“3331”加餐:每天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做300个俯卧撑、300个仰卧起坐、300个深蹲起立,再加一个5公里,半年后他的成绩就达到全连上游水平。

  特种兵就要有特种兵的样子。该特种部队官兵更多的是在挑战极限中寻找自己作为一名特种兵的存在感。为了爬绳速度更快一些,班长严培春通过俯卧撑、扩哑铃、推杠铃来增加自己胳膊和腹肌的力量,并在每个黎明的雾霭尚未散尽时就出现在训练场上,直到他抓过的绳子上能看到道道风干的血印,直到他一次次打破了抓绳攀登纪录,成为“全能攀登王”。

  每次努力多攀爬1米,多跑1圈,多坚持5分钟,该特种部队官兵体能训练中每一次的“多一点”都是一番与自我的较量和比拼。此时,再听听魏法祥口中“只有达到极限,才能突破极限!”这句貌似充满悖论的话语,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身体的承受力,取决于精神的承受力!”

  尽管年纪轻轻就在国际特种兵比武中夺冠,荣立一等功,但在魏法祥和其他特种兵心目中,该特种部队那4位英雄人物之于他们犹如偶像般存在。

  1998年和队友首次代表全军参加“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竞赛取得8个第一的“陆地猛虎”葛克军,2001年参加过《冲出亚马逊》的故事发生地、委内瑞拉“猎人学校”学习,由于成绩突出头像被永远刻在学校荣誉墙上的“全能猎手”刘晓东,2002年经历过土耳其SAT特勤队魔鬼式训练的“水中蛟龙”吴海燕,还有同时征战过“爱尔纳·突击”和参加过SAT训练的“三栖能手”张秀光。正是这4位偶像级人物,秉承着祖国至上、荣誉至上的信念,历经种种严苛残酷的考核和磨砺,把当时最先进的特种兵训练方法和作战技能带回来加以精心传授,促进了该特种部队一代代特种兵的迅速成长。

  谈起《冲出亚马逊》中展现出的残酷场景,如今已是副部队长的吴海燕轻松地说出“我们在SAT的训练比那个还要恐怖。”被教官把活青蛙塞进口中咽下去还能感觉到青蛙在胸腔中扑腾,被关在冰水没及脖子的水牢中4个小时骨头都要冻酥,被教官拎着后衣领拖到山脚下直到腰带和衣服全都磨烂,更别提教官随意打骂、几天几夜不让合眼等各种“非人”的训练方式,但“绝不能给祖国丢脸,给中国军人丢脸”的信念和意志,支撑着他们挺到了最后。

  吴海燕后来明白,这种训练是高度模拟实战化下考验特种兵如何“在崩溃时还要保持理智的心态”,更多的是一种意志和心理的磨砺,体能上的潜力是随着心理承受力的加强一步步激发出来的。“身体的承受力取决于精神的承受力!但也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几名队员在国内训练时体能练得狠,底子打得牢,才能在那么惨烈的情况下最终坚持下来。”

  1994年入伍的吴海燕是该特种部队第一批特种兵,当时完全没有经验可循,场地设备差,匍匐卧倒等训练只能在满是石块的地上进行,以至于后来摔进沙坑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幸福”。但多次集训的艰辛对他而言从不是一种痛苦,每一次为祖国、为军队奋战的经历都是一次荣耀,“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找到自我价值,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特种兵。”

  这也是最让魏法祥们敬佩的地方。不论何时,这些“前辈”始终以保持随时被祖国召唤、随时出征的训练和精神状态要求着自己。

  魏法祥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集训,他在45分钟内做了666个仰卧起坐,腰带都给磨烂了,但要求严格的集训队长吴海燕依旧对他的成绩不满意,魏法祥也不敢松懈,因为相同的时间内,他见过吴海燕做到了1000个。

  有这些战绩彪炳的“英雄偶像们”在精神上指引,在训练中鞭策,该特种部队的年轻官兵们怎么会不玩命地练?怎么会不涌现出“猎人1号”唐长春、“丛林旋风”张金涛、“狙击枪王”胡宪春、“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吴志辉等一代代后起之秀、特战尖兵?

  特种兵“特”在哪?

  ■柴 华

  陆地深山如猛虎,海洋深处像蛟龙,蓝天飞翔似雄鹰,这无疑是人们对特种兵最直观的认知。而这些光环的背后,是他们有车不坐练徒步,有桥不过练泅渡,大路不走走山路,有屋不进住帐篷的极限练兵之旅。这一切都要以坚实的体能做基础,要靠在坚韧的意志中苦练所得。

  没有人生来就是特种兵,普通战士也可以成长为特战尖兵。这种转变,需要的是在特种部队这样铸造战场利刃的工坊中进行淬炼摔打,在体能和意志的磨砺中完成蜕变,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升华,吃得了常人吃不了的苦,受得了常人受不了的累,最终激发出无限潜能,从而书写一个个为祖国而战、为荣誉而战的铁血传奇。

  “特种兵的极限是无限的”,如吴海燕所言,这或许才是特种兵真正的“特别”之处。

  军营体育,多些火药味

  ■刘化迪

  陆军第26集团军某特种作战部队10月举行的体育运动会,火药味很足——

  仰卧起坐,他们穿上潜水服比;百米赛道,他们拖着3个轮胎跑……寻常的体育项目,在他们这里强度更大、难度更高。而射弩、劈砖、攀登、散打……不仅是他们的竞赛项目,更是平日磨砺的战斗技巧。

  军营体育,应该像他们一样多些火药味!

  多些火药味,就要有准备打仗的自觉。基层部队中,群众体育和军事体育是官兵最常进行的活动。如果只有“强身健体”的意识而没有“为了打赢”的自觉,那么我们的体育活动和寻常百姓的体育活动又有什么区别?该特种部队官兵脑中时刻绷着“准备打仗”这根弦,他们的体育因此与众不同。

  多些火药味,就要时刻不忘战斗精神培育。顽强拼搏、绝不放弃、团队至上、永争第一……竞技体育蕴含的这些精神特质,同样可以应用到部队战斗精神培育中去。在该特种部队开展的群众体育和军事体育竞赛中,官兵们不服输、敢拼命,斗智慧、比协作,赛场更像是战场。

  多些火药味,就要与使命任务紧密衔接。在海天、在边关、在高原、在海岛……不同单位的官兵担负着不同的使命任务。开展群众体育和军事体育活动,难以制定完全统一的标准,不能搞“一刀切”。这支特种部队官兵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的体育竞赛,直接促进了战斗力的提升,他们的做法值得提倡。

  ■本报记者 柴 华 特约记者 张殿杰 陶连鹏

(新浪军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新疆巴楚9名暴徒袭击派出所被击毙
  • 体育NBA-林书豪16+7火箭胜 詹皇30分热火胜
  • 娱乐曝刘恺威马雅舒曾同居 回应:好朋友
  • 财经任志强:越限购越应该买房
  • 科技支付宝电脑转账将收手续费
  • 博客法律学者徐昕:个案推动劳教的废除
  • 读书细节解析: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
  • 教育清华生甘当月薪2000保安 新浪教育盛典
  • 育儿小学一年级2个月考试6次 孩子被考哭
  • 马鼎盛:解放军赴俄演习未算高速 虚拟兵力达数万
  • 看了中俄军演:日本终于明白中国为何现在不能惹
  • 辽宁舰战力远超日本航母 中国神秘武器吓退美航母
  • 威猛:解放军海空一体突破日本岛链震撼日本列岛
  • 德国人到俄中边境被震撼 中国退出联合国海洋公约
  • 俄超级美女来中国被震撼 中国突然大量抛售日国债
  • 迫于中国强大压力:印尼秘密抓捕反华排华军官
  • 最新太行发动机震动世界 中国突然公开11万吨航母
  • 俄罗斯惊呼:中国军队重大计划完成后能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