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布消息,声称当天中国两架轰-6轰炸机飞越日本冲绳和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水道,在东海和太平洋之间往返飞行。日本航空自卫队紧急升空F-15战机应对。这是近年来日本防卫省首次公开中国轰-6轰炸机抵近日本的消息。
据报道,本次执行任务的两架轰炸机是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队的轰-6G型轰炸机。轰-6轰炸机服役已经50多年,历经改进,宝刀不老,至今仍是我国战略空袭的主力,承担重要的打击任务。
轰-6战机“年过半百”
轰-6是一款仿制的轰炸机,原型是苏联图-16轰炸机。1955年我国和前苏联签署了《中苏经济合作协定》,其中确定我国引进和仿制中型轰炸机。该项目是苏联第二批援助我国国民经济建设78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56年7月和1959年2月双方进一步签订了援建轰炸机制造厂和仿制图-16轰炸机的具体协议。
飞机仿制工作从1959年年初开始,当时决定由西安飞机制造厂(今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今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联合试制。1959年9月27日,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利用苏联提供的图- 16飞机部件组装而成的首架轰-6完成首飞,同年12月交付空军使用。
此后,国家曾一度终止相关工作,并于1961年决定由西安飞机制造厂全面承担轰-6飞机的仿制工作,结束了两厂联合试制的局面。
1964年3月,《轰-6甲型飞机重新试制总方案》获得批准,标志着轰-6飞机的仿制工作正式重新开始。首批试制了3 架飞机,其中首架为静力试验机体,于1966年10月完成,并在当年12月的静力试验中完成悬空破坏试验,破坏载荷达到设计使用载荷的134.8%,满足了设计要求。第二架飞机于1968年12月24日首飞。1969年该机投入批量生产。
轰-6是我国当时试制的最大、威力最强的作战飞机,该机装备部队后立刻成为我国远程打击的支柱。轰-6虽然已经服役了半个多世纪,但经过不断改进,仍然老当益壮。
据报道,目前中国空军轰-6K轰炸机已经批量服役,它是在原轰-6系列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最新型战略轰炸机。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及英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国家。轰-6K的量产服役,标志着解放军“战略空军”的空基战略打击能力和“海洋控制”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先后成功空投原子弹、氢弹
轰-6自服役以来,担当了中国空军远程攻击力量的主力,也承担了三位一体核力量中的空基核力量任务。同时该型飞机还发展了携带反舰导弹的改型,作为海军主要的远距离海上打击力量长期使用。几十年来,轰-6多次参与重大任务。
轰-6作为中国最大的轰炸机,在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当仁不让地成为核武器的载机。1965年5月14日,一架改装后的轰-6飞机在中国西部上空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空投原子弹的核试验,并从此具备了核打击能力,为我国增加了重要的核反击手段,延伸了核打击的范围,增强了核威慑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1967年6月17日,又是一架轰-6甲轰炸机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空投氢弹的核试验。
轰-6轰炸机曾多次参加全军重大演习。2010年9月,在“和平使命-2010”上海合作组织反恐军事演习中,轰-6战机从本土飞抵演习区域上空参加合练,这是轰-6战机首次跨境参加上合组织联合军演,也是中国空军战机首次以远程突击的方式亮相国际演兵场。
在重大阅兵活动中,也频频出现轰-6轰炸机的身影。在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阅兵式中,由轰-6H组成的轰炸机梯队,以及由轰油-6飞机、两架歼-l0A飞机和两架歼-8D飞机组成的空中加受油梯队,先后飞越天安门城楼,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除了重大军事行动外,轰-6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黄河炸冰,通过对黄河上的冰坝成功轰炸,曾经被黄河两岸人民视为“祸患”的黄河凌汛被制服。
轰-6战机“廉颇老矣”
多年来,我们对轰-6的改进一直没有停歇。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中国科技工作者将轰-6逐步从一种携带无控炸弹的轰炸机变成一种能携带远程武器的平台。
轰-6的改进型主要有轰-6丙、轰-6D、轰-6F、轰-6G、轰-6H、轰油-6、轰-6K等。尽管平台已经落后,但是科技人员通过为其换装发动机、增加先进的航电系统及武器,让它重新焕发了生机,战斗力不断提升。
其实,对轰炸机进行技术改进符合国际惯例。轰-6的“同行”中,服役年限同样久远的还有美国空军B-52轰炸机,B-52又被称为“同温层堡垒”,是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八发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其第一种型别在1955年服役,现役的型别也早在1961年就开始服役。
B-52早期主要型别有B-52A、B-52B、B-52D、B-52F和B-52G。美国空军现役的B-52均为B-52H,最近的升级改进包括2005年开始实施的“作战网络通信技术”计划,旨在使B-52H飞机具有网络中心战能力。按照美国空军的计划,部分B-52H经改进还将服役至2040年以后。
远程战略轰炸机是国之重器。拥有先进的战略轰炸机,和平环境下它是极具威慑力的战略武器,战争环境下它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然而,对现有飞机的改进只是战略轰炸机发展的一个量变的过程,只有更新换代才是质变。通过对轰-6的技术改进,维持了其长达半个世纪较高的技术状态水平。但由于轰-6轰炸机的基础设计陈旧,从隐身性能、航程和载弹量各方面看,与世界最先进战略轰炸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迫切需要提升轰炸机发展水平,尽快研制出能替换轰-6的下一代战略轰炸机。
中国未来的战略轰炸机应具备良好的隐身性能,通过大力研发新型复合材料和外形隐身技术,突出隐身化设计,最大限度减少红外辐射,降低可探测性,提高战场上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
我们还需要加紧研制高效率、大推动力的发动机,突破技术制约的瓶颈,并进一步提高远程和纵深精确打击能力。此外,还应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具备实时的情报监视侦察能力,把情报监视侦察能力与攻击能力有机融合,确保对敌时间敏感目标的实时打击。
相关报道
轰-6的威慑力不容小视
军事专家尹卓少将认为,远程轰炸机的打击范围超过2000公里,在岛链内训练会影响战术发挥,只有飞越岛链奔赴远海,才能检验其最大作战半径及大航程的优越性。
这个观点得到不少同行的支持。有军事评论员认为,轰-6的作战半径远远超过第一岛链,这次仅仅是中国轰炸机正常性能的低限度展示。“中国海军的轰-6如果仅仅局限在第一岛链内训练,那好比在篮球场里练赛马,远远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实际价值。”
实际上,我国军机进入西太平洋训练早有先例。最近见诸报端的一次,是一个多月前,中国一架运-8预警机飞越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空域进入太平洋。那次训练被个别媒体称为是“中国军机首次飞越第一岛链”。
据了解,轰炸机一直在我国海军训练的行列当中,比如从广西起飞,到台湾以东,过巴士海峡,这是一条常走的线路。
日本对中国军机虎视眈眈
针对“轰-6抵近”事件,另一个让人关心的话题是:日本空自究竟采用何种监视拦截体制?据日本《J Wing》杂志介绍,一般情况下,日本空自的空中监视拦截战术(CAP)首先需要地面雷达或空中预警机对目标进行侦察和探测,从而确认是否值得出动战机,若确认目标进入日本所谓的“防空识别区”(ADIZ),雷达或预警机会在第一时间内将目标方位信息传输给拦截机飞行员。日本空自一般出动双机进行监控,发现目标后,便会采取伴随警戒飞行的姿态,与目标保持一定距离,直到其离开监视空域为止。如果目标不肯离去,拦截机则通过国际通用频道呼叫、雷达锁定等措施予以警告。
日本空自第83航空队在冲绳那霸基地内设有24小时警戒室,警戒室位于主跑道头尾两端,旁边的机库内停放有油料、武器完备的值班飞机,收到命令后能随时起飞执勤。根据《J Wing》杂志披露的情况,其对防空警戒任务的基本规定是:
防空警戒大致分为昼间和夜间警戒两种,昼间警戒是从破晓前40分钟到黄昏,夜间警戒为从黄昏前20分钟至破晓前20分钟;
警戒任务类型视情况可分为:5分钟地面警戒,人员在警戒室待命;4分钟座舱待命,人员在警戒机座舱内待命;1分钟跑道头警戒,战机滑出至跑道头加温坪待命;15分钟警戒,人员于警戒室待命;
遂行防空警戒任务时,战机起飞的方式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是紧急起飞,领命后在警戒时限内完成起飞;另一种是强迫性紧急起飞,指在基地气候条件低于紧急起飞标准时强制执行紧急起飞。
紧急起飞行动命令由航空总队作战指挥所下达,警戒室的值班军官具体指挥空地勤人员和各航空队基地塔台完成。
日本《航空情报》专栏作家关贤太郎称,日本空自在“领空侵犯”方面的应对措施不足,因为按照现行“领空侵犯应对措施”,自卫队交战权仅适用于“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难”,“只要外方战机不直接威胁飞行员的生命安全,空自就无权主动出击”,这意味着“敌方轰炸机发射导弹前,日机无权主动攻击,但导弹投下后,轰炸机又不属于‘攻击性装置’,所以不符合‘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难’条件,还是无法发动攻击”。而“一旦对方发射的导弹击中停机坪或机库,哪怕投下一枚高性能炸弹,就能让日本航空战线毁于一旦”。
由此看来,“轰-6抵近”事件发生后,日本航空自卫队是否会调整警戒体制,值得外界注意。本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