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阅读把脉

2013年03月11日 06:20  解放军报 

  “善学者智,善学者强,善学者胜。”初春,当一场名为“读书·修德·做好战略人”交流会在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悄然举行时,金一南、徐焰等名家教授娓娓道来的读书故事,“整体与碎片”“精读与博览”“带着路线图读书”等读书话题,让人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智慧之美的愉悦。

  “人一生都离不开读书和学习。”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肖天亮在主持活动时,开宗明义阐释了读书对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来临,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重大变化。纸质阅读正逐步让位于电子阅读和声像欣赏,时代阅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特征。

  金一南教授认为,当下要尤其警惕知识的碎片化。他结合自己从事战略研究工作的实际,从高度发达的现代媒体、智力的不稳定性、利益的诱惑和驱动等方面对知识的碎片化进行了精到解读。现代资讯媒体高度发达,通过手机、电视、网络等渠道,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信息,导致大家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所有问题都能讨论,都能评价,但所有问题都难以深入。同时,智力向多方向扩散,也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知识的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越来越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

  “深不深,看理论,这是读书和学习的一个根本要素。”徐焰教授通过援引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读书故事得出结论:理论是工具,当前尤其要读理论书,没有理论就没有分辨能力,要结合生活实际,不断实践理论,创新理论。

  舒健副教授提出,在信息时代,学习内容、学习渠道非常丰富,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多种多样,跟传统学习行为相比大不一样。对于读书,他归结了四点,即快餐式学习、营养型学习、采购式学习、技术型学习。他强调在这个时代里不仅要知道读什么,更需要知道怎么读、去哪里读。

  徐弃郁副研究员带着“路线图”的读书方法,让人眼前一亮。他认为,在研究性读书时要侧重于文献的主要脉络和线索,主要是理出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文献资料,这样的一个文献目录和文献线索,是一个逐渐完善的东西,伴随着读书过程慢慢细化。这样就可以绕开那些不重要的书,先看哪些,后看哪些,时间紧的话看哪些,时间宽裕看哪些,从而尽可能地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从多看论文、通过专著找专著、利用最新文献扫盲点三个步骤,画出一个“路线图”,成为读书过程中的一个很好的指导。

  梁芳教授认为,要精读经典著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反复读,对重要的观点要理解透彻。她谈到,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就曾钻研过1500多种书籍,广泛阅读收集大量资料,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有丰富的佐证。

  欧阳维教授强调,要把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紧密地结合起来。“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实际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多读实践之书。知识有一手和二手,学问有感性和理性,最终要看对实践是否有用。”

  我们今天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人心很容易变得浮躁。在面对诸多利益诱惑时,能否做到足够宁静、淡泊,是决定思维能否高远的重要前提。金一南教授讲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但晚上办公室亮起的灯光越来越少,真正能静下心读书的越来越少,导致我们只能忙于应对眼前,而缺乏长远的思考判断。

  在金一南看来,读书要有宁静致远、淡泊致远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智力并不能决定最终的成功,只有毅力和决心才能使人真正具有价值。一个人有决心有毅力,就能耐得住寂寞。越是喧闹越是寂寞,越是寂寞越是丰富。他最后引用《圣经》“内心的光明若失去了,黑暗是何等之大”等格言,指出了人们心中要有一盏灯,这盏灯会照亮前行的路,如果心灯熄灭,就会对现实不满、对社会不满、满腹牢骚,迷失在时代中,找不到自我,超越不了自我。

  开栏的话

  “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更多的是聆听和交流。”从即日起,本版特开辟《读书现场》专栏,或追踪精彩纷呈的军营读书交流活动,或原汁原味呈现军内外名师大家讲座……与你共同分享从阅读中获取的人生智慧和生命感动。——编 者

  罗金沐 本报特约记者 褚振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