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外宣抢夺舆论话语权 航母入役成经典案例

2012年11月01日 09:04  解放军报  
国防部新闻发布会现场 国防部新闻发布会现场

  兵马未动,舆论先行。

  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国防部网站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

  “辽宁舰”随即成为热门话题,国外一些杂音也甚嚣尘上。9月27日,在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再次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发展武器装备是为了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主动、坦率、透明,这是“辽宁舰”交接入列外宣工作的一大特色。从官方网站率先发布权威消息,再到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此次外宣工作犹如打了一套“组合拳”,较好地引导了舆论走向。

  这个堪称经典的外宣案例,也是近年来我军积极开展外宣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新时期新阶段,一个以“塑造我军良好形象,增强我军软实力”为主旨的军事外宣实践,正在全军广泛兴起。

  来自总部权威部门的一份资料显示,如今,军地外宣媒体和网站每天以3800多条新闻信息的数量,不间断对外传播我军情况。中国军队的形象,更加立体;中国军队的声音,也更加响亮。

  建章立制,军事外宣步入制度化轨道

  细心的人或许还会记得这么一个历史镜头。

  2008年5月18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首次公开亮相,向中外记者介绍军队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情况,这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继国家政府各个部门实现政务公开,建立发言人制度后,中国军队也有了新闻发言人。”外宣专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说,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总编辑”的网络时代,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对于抢占舆论制高点至关重要。

  曾给外界留下“神秘之师”印象的中国军队,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跃升,对外透明度日趋提高。2011年4月,国防部正式建立例行记者会制度,每月举行一次,军事新闻发布自此实现了常态化。

  “这个制度非常有必要。”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说,通过新闻发布会,我们可以宣传我国的国防政策、战略方针、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及其他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公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同时,还可以对国际社会解惑释疑。

  除了定期的新闻发布制度,重大活动也成为我军外宣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世人瞩目的海空军成立60周年、国庆60周年阅兵等各种重大庆典活动、重大军事活动中,我军全方位地展示了胜利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进一步赢得了外界的认同与理解。

  为建章立制,近年来,全军制定颁发了15个外宣法规文件,涵盖了外宣媒体报道、互联网军事信息传播管理、外宣活动的组织实施等多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外宣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如今,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国防白皮书、开放军营、举办防务安全论坛等,已成常态机制。“这有利于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军队,更好地应对‘中国军事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罗援告诉记者。

  据全军外宣部门领导介绍,7年来,全军举行230多场次新闻发布会、记者吹风会、军营开放日、中外军事文化交流等外宣活动,万余名中外记者走进军营、走进任务现场观摩采访。

  立体网络,全力打造军事外宣大格局

  这是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

  台上是来自各军兵种的外宣学员,台下则是由新闻单位专业人士扮演的“境内外记者”。从未与海外媒体打过交道的学员们,面对“境外记者”毫不留情的轮番追问,从容应对,有理有据。

  作为2009年首届全军外宣骨干业务培训班的一项课程,这场模拟新闻发布会进一步提高了学员应对媒体的能力。如今,全军外宣高级研讨班、外宣骨干业务培训班已连续举办了六届,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外宣骨干力量。

  除了外宣工作业务骨干队伍,近年来,全军还依托军队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单位和各级机关,建立了外宣专家队伍、外宣智库、外宣记者队伍。通过连年培训教育,这些各有专长的队伍成为我军外宣的重要力量,展现了我军的“软实力”。

  广大官兵是外宣工作的主体,为提高他们的外宣意识和能力素质,从2009年开始,全军外宣部门组织军内外专家编写了《军事对外宣传概论》《军事对外宣传典型案例分析》《军事对外宣传30讲》等外宣教材,印发部队官兵学习。广大官兵叫响“人人都是形象塑造者”“个个都是军队代言人”的口号,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努力成为我军良好形象的塑造者和传播者。

  军事外宣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媒介就是冲锋陷阵的武器。谁能最有效地利用手中“武器”,谁就有可能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在充分利用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同时,针对媒体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我军还加大了网络外宣力度,主动拓展外宣阵地。

  2011年8月1日,经过近两年的试运行,国防部网正式上线运行。随后,手机国防部网及国防部网苹果手机客户端也上线试运行。这是中国军队迈向开放透明、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一大步。

  一年后的9月14日,国防大学防务学院网站开通试运行。这是中国军队继国防部网站之后又一个面向世界开通的官方互联网站,网页使用了中、英、法、俄、西5种语言。

  与此同时,军队有关部门大力扶持中国军网和新华网军事频道、中广网军事频道发展,多渠道构筑外宣网络,全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军事外宣大格局。

  主动沟通,展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

  2011年7月21日,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营区。

  “队员的选拔标准是什么?”看着眼前这群走正步“百米不差分毫”的帅小伙,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首席记者麦迪文有些震撼。

  “仪仗队的新兵征集除了要符合基本的征兵条件以外,还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身高在一米八零以上,二是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时任大队长刘士胥从容应答。

  邀请境外媒体记者走进军营实地采访,与官兵面对面接触,这是我军外宣工作实施“请进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不知则告之”,把信息公开,主动向外媒传达我们的信息,消除他们的偏见和误解,了解真实的中国军队。

  “外宣工作不是自话自说,要增强国际影响力,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借船出海,借力发声。”孟建教授告诉记者,把境外媒体请进军营,既体现了我们的军事透明,也借此传递了我军维护和平发展的声音,是一个比较好的传播手段。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善借外媒,主动沟通。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舟曲特大泥石流救援等一场场重大抢险救灾战斗中,数十万官兵为抢救人民生命,拯救国家财产,支援恢复重建奋力拼搏,向世界展现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国外舆论的高度赞誉。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奥地利《新闻报》曾由衷地评价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区的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

  2012年10月24日,近80位外国驻华武官来到解放军防化学院,听取学院情况介绍,参观部分防化装备的静态及动态演示。

  类似这样的参访活动,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定期组织,帮助驻华武官加深对我国国情和军情的了解。他们还定期邀请国家机关和军队有关部门向驻华武官介绍中国的外交、国防政策和军队建设等相关情况,为各国军队加深同中国军队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