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欧亚评论”网站10月18日刊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研究员米切尔-拉什卡(Michael Raska)的文章称,过去十年,中国军事航空产业不断改善其军事科技的创新能力,缩小了与先进航空大国的巨大差距。在战斗机研制方面,中国一直在研制和制造多种新型战机或对既有型号进行改进。中国研制了国产的第四代战机,并正准备进入第五代战机市场。中国新一代战机J-20和J-21,以及正在接受现代化改进的J-10和J-11都表明,中国不仅在提升战机性能,更为重要的是,还在加强军用航空部门的创新能力。
2008年11月,中国政府整合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组建了中航工业集团。主要目的就是改变之前按照地理进行布局的模式,同时着手解决制约产业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的责任重叠问题。中航的转变催生了新的集体结构和战略,并借此改善集团运作效率,提升了中国军用航空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整合生产线,完善业务运作与资源分配,加快产业研发创新和制造能力,中航工业提高了向空军交付装备的能力。
中航的防务结构包括五大核心军事航空生产商:成飞(J-10,J-20,FC-1),沈飞(J-8,J11,J-15),洪都航空(K-8,L-15教练机),西飞(H-6,JH-7)和昌飞(Z-8,Z-9,Z-11)。这些主要制造商主要由一级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提供支持,如沈阳黎明发动机(WS-10),西安航空发动机(WS-9和WS-10),中航电子(飞控和火控系统)。再往下就是系统和部件的二、三级供应商,如成发科技(发动机部件和控制系统),中航发动机控制(发动机控制系统),湖北航空精密机械(机电部件和系统)和约翰光电(连接器)。
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表示,2008-2011年,中航工业集团年均收益增长达到了20%。2011年,中航的收益增加20%,达到2500亿元(396亿美元),净收益增长超过15%,达到1200亿(189亿美元)。中航的收益好于西方主要航空集团。例如BAE系统集团2010年的销售额为223.9亿英镑(347亿美元)。
中航工业的财务状况反应了中国防务支出的持续强劲增长,也意味着解放军将会拨款购买更多的新型装备。解放军的作战需求正在加大,这包括替换落后的第三代战机(J-7和J-8),及实现对后勤保障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这些都会刺激防务支出的增加,有利于中国军用航空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空军多数装备都是过时的基于米格-19和米格-21研制的战机。1999年,中国的第四代战机仅有不到一百架装备超视距空空导弹的Su-27。中国空军当时没有精确制导武器。受制于时间和天气状况,飞行员所受的培训也非常有限。不过,到2010年,中国空军淘汰了多数过时的战机,并装备了300多架第四代战机(J-10,J-11和Su-30系列),此外还装备了先进的空空导弹和精确制导武器,并能进行全天候活动。而且中国飞行员的行动也得到了中国第一架国产空中预警机和新型防空导弹(HQ-9)的支持。
从中国航空产业研发和集成创新系统和技术的能力来看,中国的第五代战机J-20有望在2020年实现部署。在此过程中,中国军事航空产业创新的速度,质量和资源投入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反过来会提升中国军用航空产业的能力,使其具备与全球主要军事航空制造商竞争的实力。(斯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