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ZTZ99式三代主战坦克副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院士
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我国自行研制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ZTZ99式三代主战坦克气势恢宏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检阅。这种被誉为“中国陆战王牌”的坦克总体性能跻身世界前列,它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在主战坦克研制方面,具备了完全独立的自主研发能力。提及备受瞩目的三代主战坦克,自然就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该型坦克副总设计师——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总工程师王哲荣。二十多年前他和研制团队,日夜奋战、顽强拼搏,历时十五载,成功研制出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三代主战坦克,实现了从仿制、改进到自主研发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研制能力和水平跃升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每当回忆起ZTZ99式主战坦克研制经历,王哲荣都会激动不已,因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在那艰苦岁月能够研制出三代主战坦克如此复杂的武器系统是多么艰难与不易,以及它的研制成功对国防装备现代化的深远影响。
历时十五载,只为一朝亮剑捍卫国门
ZTZ99式第三代主战坦克于1984年立项,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个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直接下达研制任务的陆军装备重点项目。当时我国第二代主战坦克还没有设计定型,而西方诸强的三代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1、德国的豹2、苏联的T72和T80等均已装备部队,整整领先我国坦克装备两代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并坚信国防装备现代化不能依赖别人,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再苦再难也一定要造出可与国外先进坦克抗衡的先进装备。因此,三代主战坦克立项成为了“八五”、“九五”期间,四大重点武器装备型号工程中陆军唯一一个重点项目。1984年1月,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三顾茅庐,力邀66岁已离休的独臂将军祝榆生挂帅出征,担任项目总师,这位有着12年战争经历,1950年荣获全国战斗英雄称号的老兵临危授命。随后在祝总师的力荐推举下,时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总体研究室副主任、有着丰富总体设计经验的王哲荣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项目第一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长,与祝总共同承担研制重任。
就八十年代我国的技术实力而言,无论设计水平、技术储备、实验测试能力,还是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及加工工艺等各个方面都与国外存在几十年差距,基本不具备研制条件。但为了实现三代主战坦克研制目标,王哲荣会同祝总师结合国情,本着自主研发为主,广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为辅,提出了高度综合“系统取胜”的设计理念,即在工业技术基础不如发达国家的条件下,通过整个武器系统的有机综合、系统匹配与优化设计,达到1+1>2的效果。设计思想确定后,接下来的15年里,王哲荣和项目团队历经动态模拟样车、试装试验车和正样车三个轮次摸索与改进,完成了各项台架试验和高低温、沙漠、高原等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武器系统试验,最终通过了严格的定型考核,各项战技指标均达到了研制要求,符合设计理念构想,武器系统高度综合并实现了1+1>2的效果。自主研发的带热像瞄准镜火控系统、125毫米高膛压滑膛炮、1200马力涡轮增压空—空中冷柴油发动机、激光压制观瞄装置、激光敌我识别及激光辅助通讯系统、组合结构的复合装甲与车身外形等一系列成果均为首次成功应用,从实战角度注重的坦克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三项重要指标综合评比,ZTZ99式三代主战坦克不亚于美国M1、德国豹2、日本90式等先进主战坦克。
项目研制中王哲荣专职主持技术工作,他凭借“系统取胜”的创新设计思路开展方案论证、总体设计、质量控制,成为全系统、全过程技术决策、组织实施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项目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1991年7月初第一轮样车研制成功后,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亲自为样车剪彩。同年9月,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党政军领导亲临某军演现场,实地视察主战坦克项目进展,王哲荣代表研制团队向首长作了情况汇报,并现场解答了江总书记等领导的提问,最后国家领导人对研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下,199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顺利通过了设计定型审查,成为四大重点装备型号研制任务中最早定型和装备成军的一个,参加了国庆50周年大阅兵,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从小立大志,历经磨砺心系国家繁荣
王哲荣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亲历了日本鬼子侵华战争所犯的滔天罪行,目睹了八路军、游击队不怕牺牲奋勇抗敌,幼小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对日本鬼子的极大仇恨,并立志好好学习长大保家卫国。日本鬼子的疯狂侵略,加上物资匮乏、上学条件的艰苦也阻挡不了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1950年小学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师大附中,初中毕业又考入北京11中,家庭条件的艰苦让他特别珍惜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从小养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多次获得品学兼优学生奖励。1956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坦克专业深造,六年军校生涯,扎实而又严格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为他献身国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强烈的求知欲让他特别珍惜实习机会,大学期间他跑遍工厂各个车间,熟悉了车、铣、刨、磨等工种,全面系统的了解了坦克这个复杂武器系统的生产过程,并达到了三级坦克驾驶员的驾驶水平。1962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后分配到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前身),从此就与坦克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今日一直从事坦克装甲车辆设计、理论研究工作。
王哲荣酷爱坦克技术研究,50年来从未离开坦克总体技术研究工作,一直潜心钻研坦克发展的最新技术,曾先后担任过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总体室总体组长、副主任和研究所总工程师。1962至1984年先后承担了多项装甲车辆研制任务。1963年至1973年,他代表军方参加组织协调并承担我国第一代坦克——“121中型坦克”(即69式中型坦克)的全过程研制工作。1974年至1984年,承担并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燃气轮机试验坦克和中型坦克新部件试验坦克。期间还主持完成引进项目“64式坦克”复装、试验和对其设计思想、技术特点的分析,并编译出版了《64式坦克技术说明与使用指南》上中下三册。这些都为他顺利完成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研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王哲荣对技术的痴迷绝非常人可以企及,为了钻研技术难题,他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牺牲了对家庭的关怀、对子女的照顾,“咬定青山不放松”、潜心钻研是他对待科研工作执著精神的真实写照。1964年,王哲荣作为装甲兵派出的唯一一名总体技术人员到某总装厂参加“121中型坦克”研制任务。期间正逢文化大革命,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四清搞得如火如荼,政治运动高潮时,甚至有人给他扣上了“只专不红”、“只促生产、不抓革命”的帽子,但他始终牢记上级领导“把握难得机会,把自己锻炼成有真才实学的坦克专家,为推动我国坦克装甲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叮嘱,克服了极左思潮干扰,一心一意把全部精力投入项目研制工作,从不参加派性活动。为了充实自己,总装厂8年时间里他很少回家,白天在研究室搞设计,晚上到各个车间了解、熟悉加工工艺、工装等。即使是春节,只要工作需要他也不回家,家里所有的负担都交给妻子一个人,两个孩子没人看管,妻子在外单位上班,每天骑自行车要走十几公里的崎岖路程。就这样最终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与阻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圆满完成了“121中型坦克”三轮样车研制任务。研制成果为我国坦克外贸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重大经济效益,1978年王哲荣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
厚积终薄发,成就工程与实践行家里手
作为一名装甲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总装厂8年时间锻炼、先后主持承担过五种车型研制,都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坦克总装需要用到的各种数据他都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各种零配件结构、安装位置、加工尺寸与公差,甚至包括总装厂车间的机加能力他都做到了“门儿清”,国外各类型先进坦克的一些重要数据更是了然于胸。三代主战坦克样车研制阶段,有一次开项目协调会,对于车体加工过程中左右两侧六个孔的六孔同轴度加工公差,各方意见产生了分歧。工厂技术人员为了降低加工难度、节省工时,认为公差为±1mm就可以满足技术要求,而王哲荣却坚持公差必须要达到±0.5mm,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为了说服对方,王哲荣一一列举了国外几种先进坦克的同轴度公差数据,以及国内的加工工艺数据,并强调这个技术指标对整车寿命及可靠性等关键问题的影响至关重要,大量客观的数据不仅说服了对方,更令在座的各位专家和技术人员暗自叹服。
建国50周年大阅兵前夕,阅兵村中三代主战坦克方阵正进行着紧张演练,突然出现的问题让在场技术保障人员一筹莫展。原来,为了保证方阵整齐划一通过天安门,阅兵车辆挡位都固定在了三档,而坦克方阵匀速通过天安门后需快速疏散,演练中出现了以固定挡位行驶坦克转向异常的问题。时间紧迫,阅兵指挥部迅速将情况通知了时任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马之庚,在马总的要求下王哲荣立即赶赴现场解决难题。抵达现场后王哲荣首先了解清楚问题现象,然后镇定地把驾驶员召集在一起,并告知这不属于车辆技术故障,希望他们按照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法再试一遍,很快坦克驾驶员都掌握了操作要领并实现了按队形转向,顺利地完成了演练任务。看到王哲荣从容地解决了问题,在场所有人员无不心悦诚服。
作为一名工程实践专家,王哲荣还有很强的实践与动手能力,他深知书本上的理论需要实践反复检验与验证的真理。因此,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成为他的行为准则,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始终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三代主战坦克几轮样车试验期间,作为副总设计师,原本可在办公室里“坐镇指挥”,但每次试验他都会亲自带队、全程参与。无论是零下四十多度天寒地冻的北国,还是高温高湿闷热的南疆,也不论沙漠地区黄沙漫天、昼夜温差有多大,更不怕高原地带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每次跑车试验结束后,他常常会主动走到驾驶员与测试人员面前,仔细询问情况,为工程改进收集反馈意见。来自一线的第一手资料使得他在一些关键技术与细节问题的把握上得心应手。他不仅对待科研工作做到了亲历亲为,还要求广大技术人员,像工人一样多动手实践。正是在他这种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影响下,以及近乎苛刻的高标准、严要求,三代主战坦克项目研制的十几年,成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行业人才培养最多、技术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短短十几年,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技术从落后国外两代水平,快速发展并研发出了可与国外三代主战坦克相抗衡的ZTZ99式主战坦克,进一步缩短了与国外顶尖技术之间的差距。三代主战坦克设计定型后,王哲荣又担任了WZ123A(Y)演示验证项目的总设计师,多年来经他培养的副主任设计师以上技术骨干达20余名,这批科研技术骨干目前已成为我国坦克装甲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
多年来,王哲荣结合科研与工程实践,先后编写出版了《在创新中发展的坦克装甲车辆》、《论我国主战坦克发展与技术途径》、《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我国主战坦克研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论125mm杀伤爆破弹反坦克系统》、《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大纲》、《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工作总结》、《燃气轮装坦克应用前景》、《64式坦克特点分析》以及《64式坦克技术说明与使用指南》等多部论著,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受到国家多次表彰与嘉奖。1999年荣立中国兵器工业“9910工程”个人一等功,2000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荣立国防科工委一等功,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国防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国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2004年建国55周年,作为有突出贡献的5位科技界专家之一,在北京北海公园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作者:杨慧宇 赵建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