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0次飞行:“无腿战鹰”成功迫降
——南空某团射击主任刘刚处置一起空中特情回放
5月下旬的一天,江南某机场,风轻云淡。南空航空兵某团射击主任刘刚第2320次驾机升空,开始飞行训练。
15时36分,天气突变,刘刚在完成一系列飞行动作后驾机返航。
就在他加入大航线,进行正常放起落架时,却发现起落架放不下来。
在塔台指挥员、团长沈小艇的指挥下,刘刚连续两次进行正常放无效后,获准进行应急放。
然而,多次努力相继失败!
尽管该型战机装备部队几十年来,没有“无腿”迫降成功的先例,而且此时战机不仅尚有少量航油,还有数百发航炮弹,但指挥员最终还是下达了迫降命令。
随后,刘刚驾机对正航线后正常放襟翼。在贴地平飞1000米后,飞机尾部接地。
30秒后,飞机滑行416米,稳稳停住。
官兵们惊奇地发现,飞机仅机腹、空速管和副油箱轻微受损,刘刚则毫发无伤。
事后查明,故障原因是起落架电磁线圈活动铁芯卡滞。
相关专家在对整个过程进行回放时,发现是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使得刘刚创造了该型战机“无腿”成功迫降的奇迹。
按规定指挥员下达“迫降”命令后,副油箱应投掉。但他却没有——
“下面是人口密集区,我不能让人民群众冒这个险”
“趴在迫降跑道上的战机竟然还挂着副油箱!”前来调查的专家还没走近战机,心里就打上了问号,“这是怎么回事?”
《飞行条令》《飞行员驾驶守则》明文规定,指挥员下达“迫降”命令后,飞行员应投掉副油箱等外挂物,以提高成功率。
难道是刘刚急中出错,忘了吗?决不是!
“当时,飞机的剩余油量不足1000升,无法开到‘无人区’把副油箱投掉再返回。”刘刚说,“下面是人口密集区,我不能让人民群众冒这个险!”
其实,不仅仅是副油箱。按照当时的情况,飞行员弃机跳伞,也是类似特情处理中的一个选择。但是,在场的指挥员和刘刚,连想都没想过要弃机。
飞参判读结果显示,除了指挥员下令拉了9次应急放之外,刘刚还多拉了8次,消耗了他大量体力。
而弹射跳伞的拉环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刘刚连瞟都没瞟一眼。
把风险留给自己!这是他在生死攸关时的选择。值得庆幸的是,刘刚的选择不仅没有造成灾难,反而为战机的平稳迫降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情处置过程中,刘刚的迟疑为指挥员“修正”方案留下了余地——
始终保持头脑高度清醒,在关键时刻有自己的判断
“把右操纵台液压卸荷电门打开。”
“液压卸荷电门打开,是吧?”
在现场通话记录中,当指挥员下达打开液压卸荷电门的口令时,记者意外地发现刘刚“迟疑”了,与整个过程中的其他159次通话的语气明显不同。
而就在几秒之后,指挥员意识到这一操作如不成功,可能给飞机的操控带来困难时,马上取消了口令。
事后证明,正是刘刚的“黄金迟疑”,才为指挥员“修正”方案留下了余地,保证了飞机迫降姿态可控、良好,航向准确无误。
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有问必答,有令立行”的刘刚在这条指令的执行上出现的“犹豫”,体现了其过人的判断力。
“在任何复杂环境下都能保持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是一名优秀飞行员的可贵品质!”团政委韩新连说,对于异常复杂的情况,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认知,而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
刘刚能始终保持头脑的高度清醒,在关键时刻有自己的判断,特别难能可贵!
令人惊讶的是,几乎贴着地面的发动机竟然没有吸入任何外来物——
“不能因为可能一辈子也派不上用场,而降低建设标准”
战机迫降成功后,有人拿尺子对迫降跑道上留下的轨迹进行了测量,发现全长416米的轨迹,距跑道的两头皆为25米,丝毫不差。
特别是,战机落地时没有关车,几乎贴着地面高速运转的发动机竟然没有吸入任何外来物。机腹只有轻微的擦伤,战机稍加修复又可以翱翔蓝天!
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刘刚非凡的驾驶技术,也使迫降跑道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
飞机迫降能否成功,跑道质量至关重要。道基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稍微有一点不平或杂物,都不行。
由于战机“无腿”迫降的几率非常低,在建设迫降跑道时很多官兵都感到不理解:“费这么大的力气建好了,兴许一辈子都用不上!”
然而,常年保障两个团训练的某场站领导却不这样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可能一辈子也派不上用场,而降低建设标准!”
为此,两任党委班子接力搞好了迫降跑道的建设。官兵经常利用后半夜没有飞行训练任务的时间进行土方的平整和碾压,使得这条迫降跑道达到机场建设规范最高标准,一次性通过验收。
谁也不曾想到,迫降跑道刚刚投入使用一年,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完美,无可挑剔!因为他时刻做好准备——
“飞行不能重复上一次,必须保证每次都有备无患”
指挥员下达迫降命令后,刘刚没有急于做动作,而是在大脑里过了一遍操作程序和实施方法:当机头带不住时,一定要用力把驾驶杆前推,防止驾驶杆顶断肋骨或顶破内脏;停稳后立即关掉所有电门,防止漏油引发飞机起火……
战机着地后,见机头无法带住,刘刚右手猛地将操纵杆前推到底,牢牢顶住,双脚稳稳蹬舵,绷紧身体,左手用力撑在前方仪表板上,保持身体的稳定,直到战机停稳后才改变姿势,关闭发动机和总电门。
有着丰富特情处置经验的副师长张文忠说:“这些要领,在迫降过程中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完美,无可挑剔!
为什么能在第一次就做得这么好?
“飞行不能重复上一次,必须保证每次都有备无患。”面对领导的赞扬,刘刚淡淡地说。
其实,关于起落架的特情一直都是刘刚关注的问题之一。
去年,配合团里针对空滑迫降进行的系统研究,刘刚还对“两条腿”“一条腿”,包括“无腿”迫降着陆都进行了模拟演练,方法步骤早已烂熟于心。
战鹰翱翔蓝天,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透过这一个个的细节,我们看到的是刘刚过硬的思想品质、过硬的心理素质、过硬的军事技能和过硬的作风!(本报特约记者 张 力 闫国有 迟玉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