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下午,年均降雨量只有40毫米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喜降甘霖,让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这座戈壁深处的人造绿洲显出少有的清新滋润,更加郁郁葱葱。
机场上,刚刚参加完为期4天,由总政治部和中国工程院首次联合组织,由空军为主承办的“院士军营行”活动的30名院士和来自全军的30名科技专家代表,与官兵们依依惜别陆续登机。
送行的人群中,两位官兵的对话颇为耐人寻味:
“‘院士军营行’活动,真的是给咱们带来了‘甘霖’。”
“不仅是甘霖,我看更是一次心灵的对接!”
感受国防科技发展
“风暴”并不仅仅在部队官兵的头脑中刮起。参加此次活动的30位院士大都来自地方,对国防科技发展现状、部队转型建设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几天的军营行活动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腾空而起的轰鸣,把在现场观摩的院士们的激情推向了顶峰。连日来,院士们参观武器装备、观摩对抗演习、了解国防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兴奋、自豪、欣喜、振奋成了始终挂在院士们嘴边的关键词。
在观看空军部队武器装备静态展示时,戈壁骄阳似火,机场跑道上,空军大部分主战装备一字排开。大多年逾古稀的院士们边走边看,头顶烈日却无不兴致勃勃。
在某型预警机旁,曾担任过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的姜景山院士,小心翼翼地走下高高的梯架,难掩一脸的兴奋:“很棒!比我原来想象的还要棒!这次活动让我对人民军队的信心大大增加。特别是空军提出的‘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思想,我非常赞成。”
如果说看静态展示让院士们看到的是物、是装备,那么观摩空军某实兵对抗演习,看到的就是人、是战斗力。
6月19日10时45分,空军某试训基地指挥大厅里,大屏幕上代表红蓝双方各种机型的战机小图标,你来我往激战正酣。预警机凌空指挥、歼击机展开近距缠斗、轰炸机向重点目标突防。没有炮火硝烟,没有战机轰鸣,呈现在院士们面前的更像是一款大型谋略型电子游戏中的画面。
这是一次破袭空防演习,是一次着眼实战,立足在复杂战场和电磁环境下进行的体系对抗,是从空军正在进行的对抗演习中截取的一个片断。作战计划未作任何修改,让院士们看到的完全是实兵、实景、实时、实况。
走出指挥大厅,从事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的何继善院士意犹未尽地说:“感觉很好,看到了一场真正从实战出发,不带任何表演性质的对抗演习!虽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但演习充分体现了信息主导、体系制胜的先进理念,充分体现了空军部队求真务实的训练作风和官兵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
其实连日来,院士们对部队转型建设的关切,对国防科技发展的关注,也深深地打动了参加活动保障任务的基地某区副总工程师李鸿。她告诉记者:“真没想到院士们对国防建设有如此高的热情,这让我们也很受鼓舞。他们的关注是对我们扎根戈壁艰苦付出的一种肯定,让我们更有成就感,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动力。”
体验戈壁军营生活
6月18日一大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刘大响院士早早地叫醒工作人员,拿上相机拍照留念。从主办公楼向西步行几分钟,就是营区的边界,一道铁丝网隔开戈壁与营区,使外面的荒芜苍凉和里面的绿树成荫形成鲜明对比。刘院士专门让工作人员以这明显的分界为背景照了一张相。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天一直在营区活动,感觉这里小环境真的很不错,可是往外面一看,才真正发觉是在戈壁滩里,官兵们能够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实属不易。”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是国家航空、防空武器装备综合试验和空军部队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一代代空军官兵在这个“天然的试验靶场,却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创造了我军武器装备和基地化训练发展史上120多个第一,也在寸草不生的戈壁大漠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起了一片人造绿洲。可以说基地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基地官兵秉承的“忠诚报国、自主创新、科学务实、艰苦奋斗”的“大漠神箭精神”,正是部队广大科技干部共同的精神写照。
在试训基地陈列馆里,院士们专注地聆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讲解,看着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目睹着基地从无到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壮大之路。曾经参与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刘人怀院士饱含深情地说:“我也在西北戈壁滩里工作生活了很多年,对此深有体会。基地官兵在如此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为国防建设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令人钦佩,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戈壁军营的艰苦生活,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有自己的理解:“当下,人们早已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等物质生活条件,对于基地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干部而言,信息的闭塞、文化生活的单调等精神生活的匮乏,才是更大的艰苦。而这些优秀科技人才的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才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焦虑。”
韦钰院士到基地的第一天,在了解到基地幼儿园、子弟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后,当即决定为基地幼儿园、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们讲一课。
6月16日中午,能容纳300余人的基地某区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韦钰院士以《了解脑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题的精彩报告,不时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阵阵掌声。由于时间紧张,而韦院士想告诉大家的又太多,报告的过程中,她不断看表为自己倒计时:“还有十分钟,再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案例……”“还有两分钟再给大家介绍两个重要的概念……”报告结束时,全场听众自发地全体起立,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一位现场听课的女干部告诉记者:“韦院士的报告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更让我们感受到院士们对我们基地官兵的理解和关爱,那种倾囊相赠般的深情厚谊,让我们倍感温暖。”
传播科技创新文化
“平时属你话最多,今天连话筒都没摸到。”
“可不是,没想到同志们发言这么踊跃,抢不过呀。”
这是6月16日中午,“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与展望——2012年院士军营行活动座谈会”后,两位院士在餐厅里幽默的对话。
在刚刚结束的座谈会上,院士们竞相发言,为国防科技建设献计献策,记者置身座谈会现场,被院士们以国防科技建设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所深深打动。
正如一位院士在座谈会后对记者所说:“军营行活动让我们看到国防科技取得的突飞猛进发展,看了令人振奋,更让我们感到有责任,因为还可以搞得更好。”
连日来,不论是在刘大响院士和王越院士的学术报告中,还是座谈会上、院士沙龙里的面对面交流中,院士们就关注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重视和支持原始创新、建立全军联合军民融合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战略型科学家的培养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时时处处体现着他们科技报国的拳拳之心。而这其中,创新自始至终是最核心的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提出: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不但要重视集成创新,也要重视各个层面具体技术的创新,从而形成原始创新完整链。
顾国彪院士提出:要从跟随性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仅靠科研部门很难实现,还需要作为用户的军方以战略思维提出需求进行牵引。
更为可喜的是,短短几天的时间,不少院士和军队科技专家,已经在交流中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周济院长表示,要以这次活动为起点,深化与总政在科技人才建设方面的合作,探索建立新型军民融合培养人才的战略协作机制。刘大响院士表示,将全力支持军队申报国家重大专项的子项目,并指导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教授开展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军队赵煦院士与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李伯虎院士,就开展仿真技术研究合作商定了具体步骤。空军预警学院的熊家军教授与何继善院士,就多频谱技术在雷达探测上的应用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空军装备研究院的费爱国高级工程师,则受到韦钰院士人机信息系统机理介绍的启发,对作战辅助决策的研究有了新思考。
对于大多数参加活动的官兵而言,无形的收获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来自全军的30名科技专家普遍反映,通过面对面接受院士的指导帮带,有效地开阔了学术视野,提升了把握科技前沿的能力,学到了严谨作风和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如今,“院士军营行”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但影响却才刚刚开始。记者了解到,无论是总政机关、空军机关还是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围绕此次活动的总结工作正在深入展开,院士们在活动中提出的真知灼见正在被梳理归纳,形成报告提交给各级首长机关。
一个个创新的因子正在萌芽孕育,一条条建言正在进入决策。创新驱动发展。如果如“蝴蝶效应”所言,南美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能导致亚洲发生一场风暴,那么戈壁滩里“院士军营行”活动刮起的这场“头脑风暴”,产生的辐射、激发、带动作用,将会在整个国防科技领域,乃至整个军营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现在下结论恐怕为时尚早。(戴绍利 许延武 刘鹏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