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海军专家称在中国近海交战美军很难占便宜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4日 10:53  南海网
资料图:解放军海军战舰演习发射反舰导弹。 资料图:解放军海军战舰演习发射反舰导弹。

  中国海军实力近年来获得快速提升,以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为代表的大型水面战舰都成为中国海军未来发展的方向。不过美国海军专家安德鲁埃里克森近日发表文章称,就目前而言,中国海军近海和远海的作战能力差别巨大,如果中美在近海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很难占得任何优势。而旨在遂行远海作战的"蓝水海军"尚需数年才能对美国构成实质挑战。本报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中国近海最容易爆发冲突

  21世纪,随着中美这两个亚太大国在国家能力的各个方面展开竞争与合作,两国关系对国际安全变得至关重要。虽然他们拥有许多重要的共同利益,并且日益依赖彼此(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但是两国在重要安全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尽管如果双方付出极大努力和耐心的话,很可能会消除这些分歧,但是中美之间仍然存在偶尔出现危机(类似于2001年的EP-3侦察机事件和2009年的“无瑕”号事件都是在南海地区爆发)的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及其能力、政治与行动都代表战略方程式的主要部分。北京政府对这些部分的理解与担心将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也就是中国的行动,然后反过来影响美国的决策。

  从中美在其他领域的潜在进步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与中国不太可能在近海(黄海、东海、南海)主权争议及标准问题上达成相互理解。中国绝大多数领土宣示及有争议主权宣示所涉及的对象都位于近海海域。在那里,中国政府宣称拥有主权的岛屿包括台湾岛、东海的钓鱼岛以及南海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其他岛屿岛礁。中国引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宣称这些岛屿周围的200海里为专属经济区(EEZ)。目前,该公约的缔约方已达161个,但其中并不包括美国——这严重限制了美国在重要国际海洋法领域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中国反对外军介入近海,担心这会影响中国海上主权宣示的效力,限制中国作为地区大国渐增的影响力。作为该政策的一部分,中国反对美国在中国的专属经济区内及其上空开展监视与侦察行动。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并施加政治压力,中国会定期阻止美国的空中监视与侦察行动。

  此外,中国还越来越多地使用民间海上执法船只和政府控制的船只,向美国的监视和侦察船只施压。而且,中国所使用的战术一直很强势,比如,2009年3月,中国船只曾在海南岛以南75英里处与美国侦察船“无瑕”号对抗。同时,中国还在研发、部署并展示军事平台和武器系统,这些平台和系统可能能够威胁、致瘫甚至摧毁美国及其盟国和友国试图干预冲突时使用的平台。中国将这些能力称为“反干预”,美军则将之称为“反介入/区域拒止”。在这些概念当中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这种差别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看法的区别。

  一些美国战略思想家认为,中国的政策旨在实现两个长期目标:代替美国成为西太平洋上的大国,以及把亚洲发展成一个符合中国经济与外交政策利益的集团。……由于依赖中国贸易、不确定美国作出反应的能力,中国的邻国或许会根据中国的喜好调整各自的政策。最终,这可能会导致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主导西太平洋的亚洲集团的出现。

  中国的看法则相反。中国认为,美国是一个受伤的超级大国,正致力于阻止其他挑战者崛起,而中国就是最可能的挑战国。一些中国人认为,不管中国多么积极地寻求合作,美国的既定目标都是通过军事部署与签订协议来压制中国的崛起,从而阻止中国发挥全球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与美国的任何持久合作都会适得其反的,因为它只会有利于实现美国最重要的目标——压制中国。

  “近水海军”三大力量遏制美军

  对中国“蓝水海军”的担忧,从根本上曲解了中国当前及未来十年对美国海军及其盟国军队构成的挑战。鉴于中国在近海和远海的作战能力方面有巨大的差别,所以对于分析家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中国在近海的强悍的“反介入/区域封锁”能力与其薄弱的远海作战能力甚至影响力混为一谈。

  中国“蓝水海军”尚须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对美国构成实质挑战。美国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正致力于在近海构建战略影响力,这会使美国海军在该范围内自由航行受到严重限制。因此,中国近海“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有可能会严重削弱美国国家安全利益。

  解放军的“反介入”战略主要有三大支柱

  第一,是解放军的潜艇部队。虽然解放军海军当前还部署着20多艘较落后的常规潜艇,如“明”级潜艇和“罗密欧”级潜艇。不过解放军海军还拥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更先进、更安静的常规动力潜艇。解放军从俄罗斯购买的12艘“基洛”级潜艇(其中10艘为636型,2艘为877型)组成了解放军潜艇部队的力量中坚。解放军新型的潜艇可以发射先进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以及反潜作战的深水火箭,此外还有一些先进的鱼雷。中国目前自行建造的潜艇项目大约有四个不同型号:“宋”级常规动力潜艇、“元”级常规动力潜艇、093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和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同时建造这么多不同型号的潜艇可能在世界范围也不多见。一旦台海爆发冲突,届时可能只有80%到90%的把握确定这支潜艇部队中一半的潜艇的踪迹,因此该潜艇部队可以在数星期的时间里发挥压制性的海上威慑能力,也使得这支潜艇部队能够向美日海军(如果美日军事力量介入台海冲突)发动可怕的攻击,大大推迟美日海军到达台海地区的时间。

  解放军“反介入”战略的第二大支柱是由驱逐舰和护卫舰组成的水面战舰部队。这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俄罗斯生产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其拥有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该导弹从设计上就是为了击败美国海军“宙斯盾”防御系统。在解放军海军的舰队中也出现了由本土生产的携带类似“宙斯盾”雷达系统的052C型驱逐舰,该舰可以为小型舰艇编队提供区域防空。着眼于未来,解放军海军正在建造8种不同的本土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其中一型驱逐舰还配备了能力强大的“海军版”S-300远程防空导弹系统。

  解放军“反介入”战略的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解放军的C4ISR体系,这一方面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功效。有能力联合天基、空基、陆地和海基设施,进行定位、追踪和对敌方目标锁定,是现代战争中的一个主要成份,解放军的战略家们非常懂得这其中的重要性。目前,解放军已经在许多个体系统发展上取得重大进步,例如更加先进的光电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类似“宙斯盾”的防空系统;安装数据链的舰载直升机;无人空中侦察机;超视距雷达;以及空中预警机和具备有限预警和控制功能的飞机。一旦解放军在这些系统上完成一体化,那么新的合成系统将会对美日部队的指挥和控制“节点”,后勤设施及前沿部署部队带来巨大的威胁。

  在陆基解放军二炮部队、反卫星能力和全球网络活动的部分支持下,这种“反介入/区域拒止”挑战就能够威胁到美国海上平台。不过,这种挑战远远不只是基于中国海军能力的一种威胁。美国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发展新的反制措施,并为应对该挑战中最棘手的部分作好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未来就是现在”。

  理智才能避免中美冲突

  中国和美国对解放军发展分析最常见差别是由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范围和强度。向水中投入石子,会形成波纹,向外扩散,最后在这一过程中慢慢消失。和这种现象一样,就国内而言,中国军事能力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中国以外更远的地方,其军事进展却要缓慢的多。不过,太空领域是一个例外。中国的太空能力分布更均衡,因此其影响力更具全球性。另外,在网络环境中,物理距离基本也不会造成影响。

  这种情况可称之为“波纹效应”,因为一些平台和武器系统在两个领域都可使用,但这种说法却体现了基本动态。车辆和装甲在许多领域中是可以通用的。只用武器的某一特点来描述中国总体军事/海上实力并不准确,会从根本上误读中国的重要动态。

  一方面,夸大中国的军事建设范围是错误的:中国发展“蓝水”力量投射海军的速度,并不像部署较短程平台和武器系统那么快(如在陆地、空中、海上和水下平台部署导弹)。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在远海和近海面临的的限制相同也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行动恰恰说明了相反的情况。

  像那些极力贬低解放军重要性的人所做的那样,把中美两军各方面逐一对比,并非可靠的办法。事实上,这种做法只有在中美出现冷战式的全球冲突时才有效,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中国正在寻求通过非对称方式进一步保障其核心利益——通过“不对称”战略,中国就能够在靠近其海上周边的冲突中最大化自身优势。

  在可预见的未来,华盛顿和北京不大可能就近海地位及在该地区可接受的行动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鉴于在该地区的根本利益,北京正在发展“反介入”能力阻止美国干预近海事务。与此同时,华盛顿为了实现自己的全球利益,努力推行全球空中与海洋公域通行自由体系,使其站出来反对中国。

  因此,美国海军近期和中期面临的关键挑战并非中国初生的“蓝水海军”能力,而是中国迅速成长壮大的近海不对称、多军种“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美军可能并未充分做好应对这种“反介入”力量体系的准备。

  面对这种地缘政治环境,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办法:正如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可能会刺激各国对霸权的恐惧一样,美国追求传统国家利益的努力也可被中国视为是军事包围的一种形式。双方必须明白个中的细微差别:表面上传统与合理的行动可能引发对方最深切的忧虑。它们应该共同界定和平竞争的范围。如果能够理智处理好这个问题,就能够避免军事对抗和霸权出现;否则的话,就必然会导致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编辑:SN015)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美军 中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