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者称中国缺乏海洋意识错失“蓝色圈地”良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0日 09:59  环球时报
资料图:西沙永兴岛。 资料图:西沙永兴岛。

  近闻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宣部、外交部等13家单位拟于今年联合开展钓鱼岛列岛、南海及诸岛地名、地图的规范、修订、普及和宣传工作,备感振奋。这一行为将作为我国官方行使主权的标志性事件载入史册。

  就规范、修订南海诸岛名称及地图而言,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四次重要的官方行动。第一次是部分西方列强对我国南海诸岛进行登岛、非法测量甚至提出“主权”要求后,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奉命于1909年率舰巡视南海海域,命名了西沙群岛的主要岛屿;第二次是法国侵占我南沙九小岛后,我国政府于1934年审定公布了132个南海诸岛的中英文名称,并于1935年出版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第三次是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我国政府收回了被日本侵占的西沙、南沙群岛,于1947年公布了167个南海诸岛的名称,于1948年公开出版了绘有我国南海11段传统海疆线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地图》;第四次是在南海周边声索国加紧对我南沙岛礁实施武力侵占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经普查后公布了287个南海诸岛的名称。

  上述四起事件,包括13个部门即将开展的行动,是证明我国发现、命名并进而对南海诸岛行使持续有效管辖权的重要法律依据,在认定争议岛礁主权归属方面具有国际法效力。实际上,我国在岛礁主权归属历史证据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就南海诸岛而言,我国早在汉代就发现、命名南海诸岛,在三国两晋时期开始开发经营南海诸岛,在唐代开始采取纳入版图、设立政区、规范地名、立法确认、宣示主权等形式,持续有效地行使管辖权。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我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事实未受到挑战。

  上世纪70年代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酝酿创设新的海洋法律制度以及南海石油储量的报道,唤起周边国家的海洋意识,由此也引发了一场海洋权益争夺战,导致我国传统海疆线内的岛礁被侵占、海域被侵划、资源被掠夺。目前这些得到实惠的国家为固化“主权”纷纷采取命名、立法及军事管控等手段实施所谓的“有效管辖”,域外国家也趁机介入,南海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其他海上邻国在经营、谋略海洋方面的做法也值得我们深思,日本不惜重金加固远离本土、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冲之鸟礁;韩国投入巨资建设最早被我发现、勘察的苏岩暗礁,其主要目的无外乎是想由此获得礁岩方圆43万余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及其中的自然资源。

  总结得失,在世界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兴起之时,由于我国国民意识没有及时地从陆到海实现转变,错失了良机,损失了利益。对海洋权益缺乏敏感性和前瞻性,使我们无法在别国尚未意识到时抢在前头把事情想好办妥,更不可能产生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强烈冲动与激情,对海洋权益的维护也就差强人意。这次由国家有关部门以规范、修订岛礁名称与地图为基础组织开展的全民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是一次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的重要契机,惟愿我国各界能借助这股春风推进海洋开发及权益维护,扭转海洋权益维护方面被动不利的局面。▲(作者是北京学者)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南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