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武直-10载弹量有限并非我军最佳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2日 08:27  中国青年报微博
资料图:武直-10攻击直升机。 资料图:武直-10攻击直升机。

  杜文龙

  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从AH-1“眼镜蛇”到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几乎一夜之间就让坦克“陆战之王”的光环不再,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坦克是否终结的争论。

  有着“天空猛虎”美誉的武装直升机成为陆军作战能力的标志,成了立体陆战的支撑,也成了新世纪陆军的一张重要名片。而我国武直-10的低空咆哮出场,送出的正是这样一张中国陆军的名片。

  20年一剑,开启专武时代

  海湾战争中,美军“眼镜蛇”、“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横扫号称世界前十的伊拉克陆军。此后,中国军队开展了包括打武装直升机在内的“新三打三防”练兵活动,外军武装直升机显然已经成为中国军队未来战争中的强劲对手,否则它也没有资格成为“三打”中对应的“三害”之一。

  武装直升机“享受”的这种待遇,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军队对海湾战争后陆战转型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陆军武装直升机发展的窘境。因为自南昌起义诞生以来战无不胜的中国陆军,“一树之高”的能力还严重缺位,专用武装直升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空白。

  中国陆军最早装备的直升机是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苏联的米-4直升机,仿制后称为直-5。上世纪70年代,我们曾尝试在直-5上加装机枪、航空火箭等机载武器,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火控及瞄准系统,加之发动机功率没有提升空间,因而作战能力有限,在地面防空火力面前犹如靶机,生存能力也十分有限。米-4解决了直升机有无问题,但基本与武装直升机无缘。

  我国陆军装备的首款武装直升机也不是自己制造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引进了法国航宇公司的SA342“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成为我国陆军头顶上飞行的小蜻蜓。

  这款最大起飞重量为两吨的轻型武装直升机,虽然可以挂载反坦克导弹、航空火箭及航炮/机枪吊舱等武器,但综合作战能力还是较低,过轻过小的平台,让“小羚羊”成了中国陆军这位壮汉身上一件不太起眼的装饰。

  现在看来,尽管性能有限,但它毕竟是我国陆军拥有的第一型武装直升机,为陆军探索武装直升机的战术和机载武器的改进提供了宝贵试验平台。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陆军决定在法国SA365N的国产通用型直-9基础上自主研制武装直升机,改装的第一型武装直升机是直-9W型武装直升机,与直-9相比,直-9W在后部增加了横穿机身的“扁担”式武器外挂架,挂架左右各有一个外挂点,可以挂载红箭-8反坦克导弹、航空火箭及航炮等武器。

  直-9W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设计定型装备部队,结束了解放军没有国产武装直升机的历史。虽然直-9W填补了国内相关型号空白,但是也存在着火力弱、防护有限、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不足。

  为提高直-9W综合作战能力,直-9WA在机头内集成有前视红外探测系统、CCD摄像机和激光测距仪的光电转塔。用专用的挂架替代了原来横穿机身的“扁担”式挂架,最多可以挂载8枚红箭-8反坦克导弹,还可以挂装国产TY-90空空导弹,综合作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直-9WA改进后虽然性能提高明显,但通用型的不足依然存在。

  就武装直升机的本意而言,虽然由通用型加装武器挂架后也算“武装”,但这是一种权宜式武装,与专用武装直升机(一般称攻击直升机或战斗直升机)相比,战斗性能和防护性能都有较大差距。因此,直-9WA尽管性能进步不小,但不能称为专用的武装直升机,直-9系列武装型只是武直-10的过渡型号。

  为实现从通用武装型向专用武装型的跨越,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了武直-10研制工程,其综合性能相当于美国的AH-1W“眼镜蛇”攻击直升机和意大利的A-129型攻击直升机,机动性能直追美国的“阿帕奇”和俄罗斯的米-28。武直-10的出现使中国的直升机技术进步了20年,中国也拥有了强国陆军已经普遍列装的专用武装直升机。

  轻重之争,在争议中前行

  中国幅员辽阔,未来可能的陆战场环境空间广阔、要素复杂,在非海洋方向上的作战行动,还将以陆空联合作战方式进行。在特殊地区,陆军的立体作战能力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攻击直升机一直也是一个争议话题。

  就中国陆军规模、陆地边境线长度看,显然需要一种能够与“阿帕奇”、米-28比肩的重型攻击直升机,这种最大起飞重量10吨级的直升机,能够携带足够的机载武器,对坦克形成以1敌10的作战能力。另外,较长的续航时间、较大的攻击半径也为一个航次出击获取更多战果提供了可能,成建制的攻击行动往往能使对方装甲部队损失惨重。

  与美国、俄罗斯相比,我们有更大的陆军规模和更复杂的周边陆疆态势,武直-10似乎小了一点。与“阿帕奇”和M1A1组合、米-28和T-90组合对比,武直-10与99式坦克的组合在直升机这个重要因素上显然轻了一些,特别是在空中能力重要性日益提高的条件下,组合体的整体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陆军配备了4~5吨级武装直升机,中国装备与之相当的武直-10,似乎并不是最佳选择。

  但要知道,直升机的设计与制造比战斗机更加困难,因为动力技术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瓶颈,大功率的发动机直接决定能否制造重型直升机,如果没有强劲的发动机,携带10枚以上反坦克导弹并获得10比1以上战绩基本属于幻想。

  “阿帕奇”的强大缘于两台功率为1265千瓦的发动机,“长弓阿帕奇”AH-64D得益于两台功率为1409千瓦的发动机,卡-50自豪于两台功率为1633千瓦的发动机,米-28也受益于两台功率为1636千瓦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涡轴发动机,装备重型武装直升机只能是苍白的愿望。因此,在4吨级直-9发动机基础上向最大起飞重量10吨迈进,难度可想而知。

  不是重型武装直升机不好,也不是不想要重型武装直升机,但在需要与可能面前,选择务实似乎更加客观,好在冷战时期欧洲平原上万辆坦克决战的阴影已经散去。尽管大小有别,轻重有异,在争议中,确定永远比犹豫明智。

  50年差距,江湖地位猜测

  武装直升机的鼻祖是越南战场上大量使用的AH-1G“休伊眼镜蛇”攻击直升机,“眼镜蛇”直升机让陆战火力拥有了立体维度,推动了陆战样式的革命。“眼镜蛇”攻击直升机是由贝尔直升机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美陆军研制的专用反坦克武装直升机,当时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直升机,至今已经拥有50多年的领先时间。

  美国第二种专用攻击直升机“阿帕奇”于1984年1月首架生产型正式交付部队使用,到今天也拥有30多年优势,苏联在美国AH-1G刺激下生产的米-24战斗直升机也于1969年首飞,新生代的米-28于30年前的1982年首飞,意大利A-129于29年前的1983年完成首飞,欧洲“虎”式也于21年前的1991年进行了原型机首飞。

  从时间上计算,武直-10的出现比国外主要型号晚了20~50年,与美国和苏联的首型专用武装直升机迟到了43年以上,于是在第二代武装直升机“阿帕奇”和米-28的强大压力下,排定武直-10的地位似乎很关键。

  其实,就中国陆军自身而言,无论武直-10大小之争结论如何,都是一次值得欢呼的重大进步,毕竟武直-10的出现让陆军有了专用屠龙战刀。与国外先进攻击直升机相比,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结论:

  一是从最大起飞重量上看,与美国AH-1W“超级眼镜蛇”以前的AH-1系列、欧洲“虎”系列、意大利A-129直升机能够持平。低于美国的“阿帕奇”、俄罗斯的米-28、卡-50/52,以及南非的AH-2A“茶隼”,位于世界第二梯队。

  二是从攻击能力看,武直-10具有对地和对空双重作战能力,机载的红箭-10反坦克导弹、TY-90空空导弹和已经开发成功的机炮、火箭弹,使武直-10的主要武器十分齐全,与国外直升机相比武器型谱十分完整,但在最大载弹量方面与“眼镜蛇”、“超级眼镜蛇”、“虎”、A-129和米-24持平(8枚反坦克导弹),低于美、俄现役的“阿帕奇”、米-28和卡-50/52(16枚反坦克导弹);从红箭-10反坦克导弹8千米的射程看,已经达到“阿帕奇”的“海尔法”、米-28和卡-50/52的“旋风”导弹水平,高于欧洲直升机“霍特3”的4千米和“崔格特”LR的7千米,已经能够在对方多数轻型防空导弹射程之外发起攻击了,自身安全性得到较大提高。

  三是从防护能力看,武直-10采用了隐身设计,窄机身的面积小,雷达反射特征得到有效控制,被密集防空火炮命中概率较低,采用了先进的桨叶,噪声水平大幅度降低,玻璃座舱采用了多面结构,光学特征明显降低。另外,由于抗坠材料与技术出现时间较长,武直-10对于10米/秒粗猛着陆的座舱少减容、机身桨叶抗弹性能,以及油箱被枪弹或者破片击穿后自封问题也不陌生,这些方面应当可以与美、俄、欧先进直升机排在同一档次。

  陆战转型,直-10向何处去

  2004年2月23日, 美国陆军中止已经进行了13年研制、耗费69亿美元的RAH-66“科曼奇”武装侦察直升机计划,而 “科曼奇”直升机是一种几乎不会被雷达发现的直升机,它与AH-64“阿帕奇”直升机配合,将组成美国陆军航空兵强有力的空对地打击“铁拳”。

  如果从直升机的发展趋势观察,RAH-66绝对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攻击性的陆战武器,但对美国而言,也是最无用、最昂贵的陆战武器,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导致的战争样式剧烈调整,已经把RAH-66抛出局外,反恐战争和局部战争的对手与环境已经与冷战期间欧洲平原的坦克大战有了截然区别,无人机的效费比和零伤亡也让RAH-66自愧不如。

  面对未来以局部战争为主的作战样式,武直-10有这样的尴尬吗?

  与美国不同,中国虽然没有面临世界级坦克大战的压力,但三军能力水平不均衡,特别在非陆战能力方面与强国差距明显,美国可以把陆战的部分能力通过海、空、天力量替代或者强化,中国陆军无法这样奢望,其他军种支援不到的地方,仍要在少联合的情况下独立支撑,强化陆战能力仍然十分重要,武直-10的到来无疑是喜讯。但从武直-10综合作战能力上观察,似乎仍有发展余地。

  一是发展重型武直-10A,以8~10吨级攻击直升机为目标,以面对周边不落后为前提,大幅度提高武直-10的综合作战能力;

  二是发展隐声武直-10B,提高直升机突防能力需要直升机版的隐身措施,在雷达、红外隐身已经有了成熟经验后,对直升机噪声的处理应当成为隐身的首选目标,武直-10B应当是一种安静的直升机,通过采用先进桨形、特殊尾桨等措施控制如雷的噪声,应当是下一步重要目标;

  三是发展快速武直-20,美国的V-22“鱼鹰”偏转翼机集成了直升机与飞机的优势,最大平飞速度远超直升机,而直升机由于动力和气动技术影响,机动能力相当于天上的蜗牛,旋翼倾转、旋翼+水平推进动力组合技术应当是中国武装直升机未来的目标。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武直-10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