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军事理论的发展水平集中反映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整体水平,是一个国家军事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正值我军转型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值我军“三步走”发展战略迈出第二步的攻坚阶段,正值国家和军队落实“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扎实推进以作战理论创新为核心的我军军事理论发展,彻底纠正以往理论研究上的“痼癖动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积极抢占世界军事思想博弈的制高点,本文值得一读。
力避“形式新、内容旧”。深入洞察当前的军事理论研究,常常看到一些单纯注重形式翻新、忽视内容创新的情况。有时,一本著作重新换个题目、稍微调整结构就披上了成果创新的外衣。有时,一个课题重新换种表述、稍微加以修饰就搭上了立项申请的便车。这样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新瓶装老酒”“形式新、内容旧”的低层次徘徊之中。事实上,军事理论创新是一种思想的风暴,是对旧有观念的扬弃,是对新概念、新思维、新战法的再造和以此为基础对军事理论内核进行的解构、重塑甚至颠覆,而这种内在质变反映到表达层面就形成了全新的话语体系和相应的形式面貌。在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加速转型的今天,军事理论研究要特别警惕僵化的观点、新的词句,陈旧的内容、新的组合,落后的战法、新的提法等情况;要真正研透信息化战争的特性和本质,把握信息化军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尽快跳出机械化思维的窠臼,勇于突破机械化作战的定势,结合我军实际提出带有根本性、导向性的全新概念、重大观点并由此形成系统学说,实现我军军事理论研究质的飞跃。
扭转“模仿多、原创少”。严格审视我军的军事理论研究,追随和模仿外国外军成果的不少,而真正立足国情军情、开展自主创新的成果则相对较少。一些人文必谈西方、言必称美军已成一种学术习惯,甚至拿外军成果照搬、抄袭侵权等学术不端行为也时有发生。的确,结合战争形态和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深刻变化,外军近年来相继提出了“网络空间作战战略”“空海一体”“全球打击”等全新作战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意在服务外军军事战略、深深根植于外军军事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和迥异的阶级特征。我军理论研究如果一味照搬,不仅会造成理论嫁接的“水土不服”,严重者还会迷失正确的方向。毛泽东说过“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同理,离开中国实际来谈军事理论创新,也必然是抽象空洞的理论创新。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上各种军事理论众说纷纭,如果不能立足国情军情,辨清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现实起点与历史方位,就很容易被迷惑误导,南辕北辙或缘木求鱼,就很难拿出真正有我军特色的理论成果。
反思“成果多、精品少”。近年来,随着我军对理论研究工作的日益重视和持续推动,全军上下各种研究课题、理论专著、军事刊物等不同形式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为军事实践提供了长流不竭的思想源泉。但冷静下来审慎思考,在繁多的理论成果中,真正称得上创新佳品、传世精品的还不多,在整个理论成果中占据的比例也还不够大。部分单位仍在一味追求论文发表和课题立项的绝对数量,对学术成果的质量把关不严、鉴定标准不高;个别人员为了提高成果数量,甚至弄虚作假、一稿多投、重复立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泡沫”的形成。如果说实施精品战略是商家永葆竞争活力的基本法则,那么打造精品成果则是军事理论研究的制胜之道。与高新科学技术的赶超与博弈一样,军事理论也主要是精品之间的较量。谁能打造最具创新、最有价值的精品成果,谁就能牢牢占据世界军事理论的巅峰。
摒弃“指导多、帮助少”。随着我军军事理论研究统筹力度的不断加强,科研管理部门的责任担子越来越重,科研管理者经常通过“发文”的形式指导科研、部署工作,而有针对性地到科研一线实地调研相对较少,面对面地帮助工作相对更少,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重指导、轻帮助,重部署、轻分析”等现象。例如,个别科研管理人员爱坐办公室,长期脱离科研一线,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对实际问题不掌握,提出的要求和指示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些科研管理人员常摆不正服务科研的工作定位,喜欢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缺少帮助一线解决科研困难的实际举措。事实上,军事理论研究需要宏观指导校准方向,但更需实际帮助解决困难。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科研、一切服务科研、一切保障科研的职责意识,真正放下架子、伏下身子、扑到科研一线求解问题,坚持靠前指导、全程帮助、全面协调,以实际行动促进军事理论研究又好又快发展。
改变“投入大、效益小”。近年来,全军上下高度重视军事理论研究工作,研究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目前的科研经费投入较之十年前有了近10倍的增长。但客观来讲,科研效益的增长幅度远没有赶上科研经费的追加幅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军军事理论研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投入大、效益小”的状况,甚至还有积极追求课题经费,消极对待研究质量等不良情况。军事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投入,难有重大的创新。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等价关系,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缺少广大科研人员谋打赢、钻打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便有更大的投入,也未必会有丰厚的产出以及较高的军事效益。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全军官兵真正“动”起来。伟大的智慧创造往往蕴藏在群众之中。专职研究人员更要走进实地、走进实践、实际调研。其次是要“静”下来。耐住寂寞是一种觉悟,甘于寂寞是一种境界。理论研究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静下心来搞研究,切忌浮躁。三是要“活”起来。通过培植富有朝气的科研环境促进军事理论研究形成欣欣向荣的活跃局面。环境是一种氛围、一种风气,环境不仅影响人、而且还能塑造人甚至决定人。良好的科研环境出积极性、出凝聚力、出创造力。要努力构建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爱岗敬业的理论创新环境,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提供宽松的研究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军军事理论创新增添青春与活力。(马防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