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学者称中国可联合西方国家一起保护海外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4日 15:48  法制文萃报
资料图:发生人质劫持事件的具体位置 资料图:发生人质劫持事件的具体位置

  苏丹人质危机凸显中国软肋

  《法制文萃报》专稿 作者:徐寅

  2月7日,经过各方斡旋,29名在苏丹被劫持的中国工人终于重获自由。当天他们乘坐国际红十字会的包机离开了被困的山区,安全抵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据同机随行的国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透露,29名工人中,除了两人行走需人搀扶外,其余工人情况良好。

  此次人质危机历时11天,虽然最终圆满解决,却反映出当前中国国家发展的一大软肋。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中国项目主任及高级研究员裴敏欣于2月8日在《外交官》杂志发表题为《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文章。文章指出,中国海外员工被劫已不止一次发生。当前中国在全球飞速扩张的经济利益却得不到相应的军事实力保障,较弱的力量投送能力已经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国的经济发展困境

  裴敏欣认为,由于力量投送能力有限,中国对于不稳定地区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将削弱其经济发展的雄心。近期29名中国工人在苏丹南部遭到劫持正反映出中国雄心勃勃的海外经济扩展计划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文章指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海外中国工人遭到劫持或伤害的事件了。5年前,3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遭到武装分子的杀害。1年前,当利比亚内战打响时,北京不得不派出船队和飞机前去撤离3万多名中国工人。尽管此次劫持事件中的工人最终获释,但未来还会发生很多类似事件,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对中国“走出去”整体战略及其对自然资源迫切需求的思考。

  文章称,北京努力在全球扩展经济影响的动机显而易见。中国的经济属于资源密集型,因此其发展非常依赖对能源、矿石及其他商品的安全进口。然而不幸的是,现实世界中自然资源的地缘政治学和经济学是微妙复杂的。大多数自然资源都分布在不稳定或战乱国家,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薄弱,政府腐败,种族冲突不断发生。全球自然资源市场素以复杂多变著称,时常大起大落。对于中国这个后来者来说,更为糟糕的是,艾克森、壳牌、BP等强大的西方跨国公司早已把国际市场上容易采摘的果实据为己有,它们在技术、资本和风险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几乎无法挑战的巨大优势。

  文章指出,在对自然资源的国际竞争中面对如此战略局面,中国早就得出结论,如果不全力打通直接获取战略自然资源的渠道,其国家经济安全将会受制于多变的市场和根深蒂固的西方巨头。中国根据该战略评估做出的政策和举动在过去10年里显而易见——在获取自然资源的竞争中,它已经成为最有力的选手。在提供对外援助时,中国常常会加上获许开发当地自然资源的附加条款。其国有公司在国有银行提供的廉价甚至免费贷款的帮助下,经常在对合同和开采权的竞标中战胜外国对手。为获取自然资源,中国甘冒巨大的经济和安全风险,鼓励国内公司去苏丹、津巴布韦、刚果等西方企业不敢涉足的地方进行投资。

  然而,在执行该战略的同时,中国也发现了一个根本的困境——作为经济利益遍布全球的崛起型大国,它却没有相应的全球力量投送能力来保护这些利益。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可以搭乘由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提供的安全顺风车。例如,美国海军长期在国际航道上巡逻并密切关注可能爆发冲突的地区,中国因此能够获得免费的保护。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对阿富汗的一座铜矿投资30亿美元,而该铜矿正由美国陆军负责守卫。然而,免费的顺风车毕竟不是回回都有。世界上有些地方的局势是如此动荡,甚至连“山姆大叔”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大兵们去冒险。苏丹便正是这样一个国家。

  如何应对

  裴敏欣在文中表示,如果中国执意要独自在苏丹等危险地区进行开发以满足其资源安全需要,那么保护其不断扩张利益的唯一选择就是——发展相应的力量投送能力。然而,这不但耗费巨大,还会导致中国军费持续高速增长,从而引发邻国和西方国家的强烈不安。而且,实现这一目标将需要多年时间,并不能在短期内满足中国保护其危险地区经济利益的迫切愿望,大有“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无奈。那么,中国究竟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呢,文章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文章称,没有足够的力量投送能力,中国只能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做法是,什么都不做,完全听天由命。目前,中国进行大量投资的地方通常都有着极高的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这样做将使其实际上完全受制于这些风险。中国显然不会对该选择感兴趣,因为除了可能会投资失败,这还将让其政府显得软弱。在此次苏丹华工人质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就曾一度出现民众对中国政府的批评。

  另一种做法是,改变独自开发的战略,加入西方国家,保护共同的资源安全。这就要求中国和西方各国对各自的观念做出根本性调整。裴敏欣建议,双方不应将对资源的追求看成是一种零和竞争,中国应该意识到其利益与西方紧密相连,通过与西方合作互补,双方可以共同保护在各地区的投资和经济活动。

  这种合作战略将会比“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竞争战略带来更多的利益。在财政方面,中国将不必把钱浪费在如何击败西方对手上。其对外发展援助也将更加关注如何解决冲突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而不是如何夺取竞争优势获得合同。

  裴敏欣宣称,通过与西方共同努力,使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更加稳定,中国实际上将减少其投资风险,更好地保护在这些地区的自身经济利益。此外,未来在苏丹人质危机这样的类似事件中,一个与西方紧密合作的中国将能够从这些在当地拥有足够军事实力的伙伴国获得直接援助。因此,对中国来说,改变既定战略是双赢的。

  文章还表示,对于“信奉现实主义政治并对西方持有偏见”的中国来说,这样的提议或许显得天真。但另外的选择更加糟糕。如果北京继续不计代价地追寻能源安全,中国将会遇到比此次南苏丹人质事件更严重的危机。

  “和平”和“发展”要靠强大军队赢得

  近年来,西方国家频频指责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裴敏欣作为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其文章观点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实际是对“中国威胁论”的老调重弹。文章在《外交官》杂志刊登后,立刻引发了学界人士的热议。在《外交官》杂志的官方网站上,专家和网友对该文观点的抨击不在少数。

  有专家指出,中国历史上很少将力量投送到远离边界的地方,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疆域的广阔使得其可以实现必需物质的自给自足,同时也因为中国作为大陆国家,并没有海上远航进行大规模力量投送的历史。而西方的整个发展史则充满着血腥和野蛮。数百年来,西方的发展一直是外向侵略的,西方的军队在每一块大陆都发动过战争。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市场开放的必然结果。中国不单单依赖非洲的自然资源,如果希腊拖欠债务或是加拿大出现小麦歉收,其经济安全同样会受到影响。

  对此,部分读者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不断重申和平发展的主张,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对此充耳不闻,通过媒体报道、政客言行、经济保护主义、金融破坏和控制等手段攻击中国,挑拨邻国与其关系,并向邻国出售大量武器,不断举行军演,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历史表明,和平和发展只有通过建设强大的军队赢得,裴敏欣将中国捆绑上西方阵营的建议不但不切当前实际,而且并不可行。

  最近几年,部分西方政客和媒体鼓吹中国对非“资源掠夺论”和“圈地占田论”。然而,贸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中非之间。目前,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产品,其根本原因是中非贸易结构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更多地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非洲同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贸易结构也正因此更加失衡。对此,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曾表示,“非洲国家首先要使本国经济结构多元化,才能使自身商品结构多元化,进而实现中非贸易结构的多元化”。

  最近十几年来,中非经济关系的行为主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首次部长级会议发起前,中国对非的主要行为主体是政府。而现在,国内各型企业大规模涌入非洲,在给非洲创造就业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当地商户的生存空间,并给中国政府保卫海外公民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尽快地治愈阿喀琉斯之踵,已经成为中国为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面临的挑战。

  【注】:见2月15日《法制文萃报》16版;原题:《苏丹人质危机凸显中国软肋》。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海外资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