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1月24日报道,俄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本月23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已具备了独立生产歼-11B战斗机的能力,中国将不会重启早先与俄罗斯签署的有关许可生产苏-27的合同。
卡申指出:“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产歼-11B的生产计划,这是一种性能与苏-27类似的战斗机。因此,中国没有任何理由重新启动苏-27的许可生产。”他认为,除非中方在改进或生产歼-11B的过程中遭遇严重困难,否则他们绝不会重新向俄方寻求帮助。而今后最有可能引起中方兴趣的俄制战机是最新型的苏-35——如果俄中就该机展开合作,那么最有可能采用的形式则是联合生产。
俄中两国于1995年签署了有关许可中方生产200架苏-27SK歼击机的合同,总价值为25亿美元。中方负责生产工作的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组装苏-27所用的飞机部件全部由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体提供。不过,上述协议仅允许中方生产单座型的苏-27。这迫使中方不得不于1999年又向俄方购买了28架双座型的苏-27。这些战机于2002年全部交付完毕。
苏-27是中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能够与西方最现代化战机进行平等“对话”的先进歼击机。解放军装备的苏-27于1996年首次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当时,中国媒体报道了有关苏-27在演习中使用航空炸弹和导弹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的消息和图像。这一消息一度还引起了台湾方面的高度关注。1999年夏季,苏-27开始在解放军演习期间在台湾海峡上空执行巡逻任务。
中方根据许可生产的苏-27SK被命名为歼-11。沈阳飞机工业公司生产的首批歼-11与俄方交付的苏-27SK没有任何差别。
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利用俄方提供部件组装的首架歼-11于1998年12月下线,但正常的批量生产工作直到两年后才正式开始。到2002年前,中方已生产出48架歼-11,而在2002-2003年期间,又有相同数量的歼-11下线。不过,中国人早在2000年便已决定不会组装全部的200架战机,而仅是达到其一半的数量。因此,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体的供货不久后便陷入停顿状态。有人曾认为,中方之所以做出停止组装歼-11的决定,是因为该机已无法满足解放军空军的需求。(北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