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中国再度强盛比美国更能稳定亚太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20日 11:11  环球网微博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1月11日刊登了活跃于中国的独立金融业顾问何思文(Stephen Harner)撰写的一篇评论性文章,文章对中国、日本在美国国防部亚太新战略当中的位置进行了分析;文章称,当年,罗纳德-里根和卡斯伯-温伯格战胜前苏联,是通过军备竞赛(最后一击是太空竞赛和以导弹为支撑的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将其推向了灭亡的境地(也将美国推向了破产的边缘)。而美国是否会针对中国采取同样的战略?该战略又将日本放在什么位置?

  奥巴马政府简述了其十年防御战略,《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特别强调,将“亚洲-太平洋”和伊朗作为美国未来的潜在战争威胁;美国需在这些地区保持绝对的作战优势。

  假设本世纪亚洲将是最具活力的地区,其权势和财富不断增长。美国的一个“核心国家利益”将是“威慑和击败发动侵略的敌人,包括那些不承认我们势力范围的国家。”为确保我们拥有这种能力,国防部“必须在亚太地区寻求重新平衡……”

  迄今为止,形势并没有出现异常,是吗?如果你现在坐在中国权力的核心地区中南海,情况就不同了。直到现在,北京一直冷冷的保持着沉默(这是不同寻常的),并没有作出任何正式声明以回应该报告。正如我们在下面所见到的,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一改往常,在事实上将中国作为敌人;而北京却用沉默表达了愤怒之情。

  我们进一步引用美国防部的这份战略报告:

  “我们将重视我们现有的盟友,他们为保证亚太地区的安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我们还将扩大与亚太地区新兴伙伴的合作网络,以确保拥有保护共同利益的集体能力和地位。”

  “尽管有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美国仍将部署力量。为了明确的威慑潜在敌人和阻止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必须保持在那些我们的介入和自由运作受到挑战的区域部署力量的能力。在这些区域,复杂的敌人将运用各种不对称能力,包括电子战和网络战、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先进的空中防御、地雷战和其他方法,以打乱我们的军事推演。像中国和伊朗等国家,持续追求不对称力量,反击我们的军力投送能力……因此,美国军方将按要求部署,以确保在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环境下有效运转的能力;这包括执行联合作战介入概念,也就是维持我们的水下力量,发展新隐形轰炸机,提高导弹防御能力;继续努力提高临界太空作战能力的抗打击能力和效率。”

  毫无疑问,与本文表现出来的意思相比,在美国国防部和美国政府的战略远景当中有更多的难以捉摸;或者用洪博培受美国国务院启发最喜爱的话说,有更多的“微妙”之处。但是在表面上,这看起来似乎是美国对中国“画了一条底线”。

  这种维持遏制战略的现状——可以通过大量的金钱来实现,毫无疑问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投资”在人员、舰艇、导弹、卫星、炸弹和攻防网络战争系统,也通过支持并更可能资助在广泛的受保护区域内的许多论辨人针对一个国家——中国。这种战略能够确保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中国是有主权诉求的。在曾经的“朝贡体系”下,中国在该地区有很长的宗主国历史(北京永远不会忘记)。在这个体系下,弱小的国家希望,也确实尊重中国的意愿,同时也避免挑战中国的威望,以换取自身的独立发展。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和“朝贡体系”描述的是在过去数个世纪,中国持续强盛时的亚洲秩序安排。而如今,中国又再度强盛。

  在笔者看来,作为中国数个世纪的邻国,包括日本,要想在未来与中国和谐相处,就必须承认中国实力的增强和“核心利益”。笔者知道,这样会让人指责我是主张对中国的“绥靖”和建议像慕尼黑会议那样承认“侵略”。但我得说,像菲律宾或者越南甚至是朝鲜这些小国(以前中国的附庸国),不应该将他们保卫主权的负担让美国肩负。

  但是,日本怎么办呢?笔者曾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日本未来在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上的增长与发展将迫使它与其他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紧密联系。就我来说,日本的命运和美国国防部的战略是相互冲突的。

  日本的一个新闻编辑曾指出,美国国防部期望的美国“伙伴”应增加其在防御上的“投资”,与日本国防预算连续11年的下降,说的委婉一些,日本的财政拮据的事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但是在目前,美国财政亏空严重,大量甚至是不可想象的国防开支是国防部的战略中最明显缺乏一致性和矛盾的地方。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是,美国试图保持现状不变,否认中国在该地区实力的增长。(斯年)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美国 亚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