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回眸与展望之陆军篇
陆地战车:在迷茫中尴尬前行
郑文浩
美国:冷静的装备焦虑的兵
作为一支现代化陆军,2011年的美国陆军在预算削减的条件下,依然有着自己的发展惯性。美国陆军十分重视战场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升级了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陆军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统以及联合作战指挥平台。
以陆军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统为例,它让连长和高级指挥官都能进入到国防情报信息结构,从而利用整个国家、联合、战术和联军层面的情报。
联合作战指挥平台,则是联合作战单位之间实现信息协同的基础,是下一代“21世纪”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的跟踪技术。它将是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旅及旅以下部队的主要指挥与控制系统。
在具体的作战装备上,美军并没有在主战坦克上力求突破,而是主要将精力投入到步兵战车、自行火炮和OH-58F武装直升机的改进升级上。这表明,在经过FCS、科曼奇等项目失败后,美军已经开始冷静看待全新、跨代装备的研发,转而挖掘现有装备的潜力。
美军在2011年公布了2012年的预算请求,从中也可以大致看出美军重视的方向。笔者大致计算了一下,美国陆军在单兵系统、C4ISR、地面装备、空中装备的经费比例约为1∶4∶2.5∶6。
不过,美国陆军高官的想法并没有得到普通士兵的认同。由前线士官拍板评出的2010年度美国陆军十大发明中,和纯步兵作战有关的有5项,和工兵扫雷和反路边炸弹的有3项。由此看来,无论是战场信息网络还是各种机械化装备,美国陆军士兵们信得过的,还都是手上的装备。更方便的器材、更强悍的火力,远远超出大型高技术复杂系统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
其实美军的火力已经是全球之冠,美国士兵更关心如何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因此美军士兵作战有悍马和步兵战车,下车有各种防弹衣。但是美军依然感到不安全。2011年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就为美军研发了IPS5100系统,可以实现360°局部情境意识,能够方便地集成到各种现有和新型军用车辆内。该公司宣称,该系统可以使士兵能够始终栖身于“装甲下方”,从而时刻受到保护。
对再生能源的研究是美国陆军在2011年一个很具前瞻性的行动。毕竟再强大的装备,没有燃料也是废铁。2011年9月,美国陆军宣布已经成立了一个新的能源计划工作组,负责评估可再生能源项目、审查潜在的供应商以及开发新技术,以支持美国陆军日益增长的军事基地及任务中心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2011年10月,美国里卡多公司宣布完成了燃油效率地面演示车的制造,其目标是把步兵作战车辆的每加仑汽油可行里程提高75%。
俄罗斯:伤不起的国防工业
如果一支陆军长期不更新装备,战力缩水是板上钉钉的事。对于俄罗斯陆军来说,现在已经不是简单没钱买装备的问题,而是有了钱,也未必能够买到好用的装备。
冷战结束到现在,俄罗斯的地面装备研制水平在世界上还是名列前茅的。但这种领先,还是基于前苏联遗留的庞大技术遗产。俄罗斯陆军现有的主战装备,和苏联时期几乎没多大的差别。
2011年9月,俄罗斯国际武器装备展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下塔吉尔市开幕,世界各国近300家军工企业与机构参加此次展览。此次展会上,全新研制的武器系统很少见,多数都是以现有装备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武器系统。如T-90AM坦克、BMP-3M战车、Buk-M2E防空导弹等。难怪有人把这次展会称为“旧武器改装展”。普京总理在展会上特别观看了号称俄最先进的T-90AM坦克。其厂家宣称T-90AM坦克具有一定隐身能力,而且克服了容易爆炸起火的缺陷,性能远超德国的“豹”式坦克。
这话听起来很牛,但更像是为了给自己打气。此前,俄陆军总司令以史无前例的猛烈态度批评了本国国防工业。他说,甚至俄罗斯企业生产的最新装备性能也落后于北约的同类系统,工业部门生产的武器,包括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和轻武器,参数不及北约的产品……最后,这位总司令干脆说:“我们用这些钱买德国‘豹’式坦克更省事。”
对于俄罗斯陆军来说,如果机械化装备不好用、不耐用,那么装甲集团的大纵深突击能力将是空话,其纵深打击能力还不如更加便宜和简单的战术导弹。2011年俄国防部副部长德米特里·布尔加科夫大将就向媒体宣称,俄罗斯陆军将购买120套“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系统。
2011年在列宁格勒州靶场开始进行的战术演习,俄罗斯陆军战术导弹部队就将向预定目标区域发射多枚“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其发射的壮观场面通过照片在网络上引起了震动。
俄罗斯总理普京在2011年宣布竞逐总统之际,表示俄罗斯必须在5至10年内,完成海陆军升级改造。这个目标不能不说有些艰巨。
英法德:军工不能承受之重
西欧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曾经引领着地面装备的发展潮流。英国是坦克的发源地,德国装甲车辆更是以精良著称于世。但是一位专家说的好,整个西欧的地面军队在冷战后已经在“心理上完成了复员”,甚至对地面作战有种莫名的恐惧。
2011年,一位前英国情报官员披露,英国共有256位将军,但只有200辆“挑战者-2”型主战坦克——可见英国陆军缩水到了何种程度。再加上近年经济疲软,像英法德这样的西欧大国也不愿意在采购地面装备上花费更多精力,有条件的则是把军备出口以牟利。英国去年关闭了BAE公司的挑战者-2型坦克生产线,连竞争国外市场的念头都没了。
现在西欧重型陆军装备的制造主力,仍然是德国。虽然德国国防军的规模也在急剧缩小,但军工出口却获利颇丰。2011年德国批准向沙特出口200辆“豹”2A7,这是30年以来首次向沙特出口主战坦克,仅此一项就有30亿欧元进账。德国政府推进高端制造业的做法,使得其免于欧洲国家的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这一年,法国举办了第十七届法国国际军警设备展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上,法国首次展出了名为“大力神”的协同可穿戴式外骨骼。“大力神”由法国武器装备总署制定,多家公司参与研制,主要由机械腿(结合有机械装置、计算机和电子装置)和背部支撑架组成,使穿戴者能够轻松背负重物。
这种外骨骼能够增强士兵在战场上的负重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但谁来承受越来越沉重的西欧陆军军工?
印度:全球化采购的诱惑与陷阱
2011年,印度陆军的奇特之处在于,一方面国产装备迟迟无法达到性能要求,另一方面频频在全球采购陆军装备系统。
全球采购需要巨额经费,但印度陆军经费在三军中始终处于弱势。2011年,《印度时报》援引消息人士称印度陆军包括火炮、飞机、防空与夜战系统、反坦克导弹、精确制导弹药、专业化坦克以及步枪弹药等在内的装备缺口达到4100亿卢比。
4100亿卢比,相当于82亿美元。从印度陆军采购的从坦克到子弹的庞大种类来看,这笔钱未必够用。但目前来看,印度如果从国内军工企业采购,更是要远远超过82亿美元,而且还没有西方企业生产装备的质量好。
印度的三军装备采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使进入采购程序也经常无疾而终。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印度陆军2011年试图重启停滞多年的引进瑞典“博福斯”火炮的项目,向美国购置价值6.47亿美元的145门M-777超轻型榴弹炮开始面临“技术困难”……
这样的情境下,当印度陆军宣布,准备装备法国奈克斯特系统公司与印度拉森特博洛公司联合研制的创新型155毫米牵引式火炮时,没人当回事。
印度陆军的问题,究其根本来说,是其对现代装备使用和维护的复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而简单交由从国外采购来解决。面对各种各样的国外装备,印度首先要找一个更专业的采购部门。
日韩:任重道远的国产化
对比于印度的全球军购,军迷们发现,韩国陆军和日本陆上自卫队的装备,大部分都实现了国产化。
当然,由于地理因素不利于重型装备运输,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地面装备的设计水准。在2011年,北海道的陆上自卫队首次将坦克和装甲车运往九州,在大分县的演习场进行训练。
韩国的陆军装备在国产化上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甚至已经在开拓国际市场。但是2011年韩国正在开发的K-2“黑豹”主战坦克的国产化陷入危机,其核心零件电源箱项目因进度一再拖延,正在考虑使用进口产品替代。
报道称,如果K-2最终采用进口电源箱,那么该坦克就只能算是“半国产”,韩方与土耳其签的出口合同也可能因此出现问题。看来,韩国地面装备还谈不上掌握核心技术。其实韩国的K-21装甲车在2010年就因发生渗水事故而停产。
国产化值得尊敬,但却任重而道远。
2011年,伊拉克陆军开始装备一水的美式M-1坦克,以色列陆军的“铁穹”反导系统首次成功击落了对方的火箭弹,利比亚的反对派创造性地把航空武器装载在皮卡上,掀翻了卡扎菲政权……
无论陆军装备如何发展,使用装备的人的勇气和创造性,才是决定装备战斗力的灵魂与核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