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肇祥
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中国大陆和台湾曾爆发过激烈的温州空战,台军使用响尾蛇空空导弹击落解放军战机,这成为世界空战史上首次用导弹击落目标的记录。随着相关档案解密,当年美国紧急援助台湾响尾蛇导弹的“明星计划”已不再是“不能说的秘密”。
“响尾蛇”来台
1958年9月17日,台湾媒体获邀到桃园空军基地,参观因金门炮战紧急进驻的美国空军F-104A战机。这批美机隶属第83截击机中队,是在9月10日由C-124运输机从美国加州运抵桃园的,这批F-104A就配备有响尾蛇导弹(当时编号为GAR-8,稍后才改为AIM-9B),这也是台湾媒体首次见到响尾蛇导弹。当时媒体报道是这样描述响尾蛇导弹:“导弹细长约7英尺左右,直径5英尺左右,涂成灰白色,弹后有四片弹翼,弹头圆形,似用玻璃质制成,透出绿色和浅黑色的光芒,看来颇为可怕。要说它是‘响尾蛇’的话,那么弹头就正是响尾蛇的眼睛。导弹的射程达1.3万码(约合5海里),最神奇的是当F-104A拦截或追逐一架敌机而射出响尾蛇导弹时,敌机尾管喷射出的‘热气’或‘热线’,可以引导导弹射中目标。因此,只要遇上,敌机就休想逃掉,有百发百中且的效果。这种武器据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
当时媒体对响尾蛇导弹的报道虽不全面,但也可反映出响尾蛇导弹在当时媒体记者心目中的地位。不过台湾媒体不知道的是,当时美军援台的响尾蛇导弹已在8月18日运抵新竹。当时的背景是台海局势已出现紧张,大陆和台湾进行的“7·29”空战让台军损失两架F-84G,接着又发生“8·7”晋江空战和“8·14”平潭空战,规模逐渐扩大的空战促使让美军高层决定提供响尾蛇导弹,以确保台湾的空中优势。
首批援台的响尾蛇导弹共有40枚,外加可装配20架战机的发射架(每机两套,共40套),还有相关地面支持装备。另外,隶属于美国第7舰队的海军陆战队第11航空队(MAG-11)飞行员罗宾斯中尉(Robins)率领的五人装备训练小组(MTT)也于8月18日抵达新竹。这批美援导弹预定各装备台湾空军第2、5战斗机大队的一个中队。由于这批美援导弹原本是供美国海军飞机使用的,未曾装置在空军型F-86F战机上,因此要先试装一架,根据试装结果再推广到其他战机身上。至于未来战术运用,则由美方先行搜集资料,再与台湾空军研究策定。
“七星计划”
为了在战术上达成奇袭效果,台湾空军希望在响尾蛇导弹装备训练完成后,应立即投入实战,但在正式使用前必须保密。台湾空军也与驻台美空军第13特遣队指挥官狄恩准将达成协议,即台空军仅指定少数必要人员负责接收响尾蛇导弹,同时也对响尾蛇导弹等器材装备的保管指定专用厂房,划定特别禁区及增设必要设施。
为求保密,台湾空军特地以“七星计划”为名启动接收美援响尾蛇导弹的行动,台空军在相关公文中都把响尾蛇导弹和相关装备统称为“明星装备”,响尾蛇导弹代名为“明星武器”,发射架则为“明星发射架”。
第一个接收响尾蛇导弹的是台湾空军第2战斗机大队,该大队首批受训的飞行员共有8名,于9月10日完成训练,平均每名飞行员都进行四次模拟导弹锁定目标训练,即只从耳机中听到锁定信号声,并未发射实弹。与此同时,该大队有20架F-86F战斗机完成响尾蛇导弹发射架的装配工作,其中15架已完成试飞。
为加速换装,台空军其他大队也都派遣少数人员,由第2大队代训地面科目。其中第1、3、5大队各派出6名飞行员,第4大队则派出10名,受训的地勤人员则是每大队各出8名。飞行员分两批训练,在9月2日和10日先后结训返回原单位,地勤人员则在9月底全部结训。
F-86F加装响尾蛇导弹和发射架的验收工作,是由一架F-86F试验机分别挂载5英寸无控火箭弹和响尾蛇导弹飞到海上,测试机先发射火箭弹作为模拟热源,再发射响尾蛇导弹。当时,美军还派出一艘军舰进行观测,确定响尾蛇导弹成功命中火箭。
(文章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