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强相遇
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中,交战双方都用上了第一代喷气战斗机,为在作战中赢得胜利,双方都急于摸清对手的技术底细,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搞到一架真正的战斗机。
美军F-86“佩刀”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飞机,最大速度1102千米/小时。苏军米格-15为1078千米/小时,相差也不远。在滚转和转弯速率上F-86胜出一筹,但米格-15在加速性、爬升率和升限上均占上风,加上2门23毫米机炮和1门37毫米机炮,火力明显比F-86的6挺12.7毫米机枪强得多。可是F-86的火控性能更好,其AN/APG-30雷达机炮瞄准具使用更方便、精度更高。
F-86参战前,米格-15占据了相当的优势。虽然美军P-51“野马”螺旋桨战斗机使出浑身解数也不是米格-15的对手。美国共和公司的F-84和洛克希德的F-80虽然是喷气机,但它们采用平直翼设计,速度比米格-15低了大约160千米/小时,也经常落败。然而1950年12月F-86首次参战,当月22日就击落了6架米格-15。
苏军立即调动一切力量了解F-86的情况。1951年3月苏军军事情报局派上尉奥尔洛夫率领一个小组秘密前往朝鲜。这个身着便服的小组参与了对被俘美军飞行员的审讯,获得的情报直接由派驻朝鲜人民军的苏军情报顾问热拉雅托夫发给莫斯科。他们还找到一些F-86的残骸,取下的部分零部件也秘密运往莫斯科。然而即使加上无线电监听获得的情报,苏军还是无法得到F-86全面而详尽的数据。斯大林亲自下令:想办法缴获一架F-86。
1951年4月苏联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派出一个特别试飞员小组,在我国东北某训练基地演练了用米格-15精确编队飞行围住一架F-86,将其赶到中国东北境内迫降的战法。一个月后这个小组编入了驻安东的第324战斗机航空师第196团。该团是苏联秘密投入朝鲜战争的第一支精锐空军部队,由二战苏军头号王牌阔日杜布任324师师长。
第196团是苏军在朝鲜战绩最高的团,但该团飞行员却不大愿意配合这个特别行动。该团团长、朝鲜战争头号王牌叶夫根尼·G·佩佩里亚耶夫上校(此人战绩详见《兵器》2007年增刊)就喜欢嘲笑这些试飞员。当时不可一世的试飞员要求借用196团的米格-15,并提出愿意把战绩算在196团帐上。但佩佩里亚耶夫告诉他们:“我不需要你们的战绩,也不想要。你们如果能保住小命就算幸运的了。”
果然试飞员小组的空中围猎十分危险。为了获得完整的F-86,苏军试飞员不敢攻击对手致命部位,F-86却可以拼命还击。1951年5月31日的首次出战就有一位高级试飞员被击落,另外两架重创。8天后的第二次围猎行动结束时,带队指挥官也在安东机场摔机着陆时牺牲,损失4名试飞员后,整个小组被劝回莫斯科。虽然有5人留下来编入战斗部队,但围猎“佩刀”的事只能束之高阁。
猎物上门
1951年10月6日美军第4战斗截击机联队的16架F-86A在鸭绿江附近8000米空域与10 架米格-15展开激战。佩佩里亚耶夫在550米距离用23毫米和 37毫米机炮向美国空军少尉比尔·N·加勒特驾驶的F-86A射击,击中其座舱盖后面的机身,J-47发动机和弹射座椅均损坏。加勒特拼命向西朝黄海海面飞去,希望能落在海里,但第324师的康斯坦丁·谢伯斯托夫上尉又发现了他。
谢伯斯托夫是和他的4机编队巡航时发现这个猎物的。多年后他回忆道:“这架F-86拖着黑烟,以45°~50°角下降。我立即以最大速度冲过去,在1006米高度追上了它,在距离297~351米时开了火……”在竭力摆脱追击者的过程中加勒特又掉了不少高度,只能在海岸边的泥滩上摔机着陆。苏军梦想了几个月的战利品就在眼前了。
加勒特发出求救信号后,美军一架SA-16“信天翁”水上飞机将他救走。但在F-86残骸的上空,一场3小时的争夺战开始了。美军飞行员竭力想摧毁这架F-86,苏联飞行员则开始全力“保卫”起敌机来。为了这架宝贵的战利品,苏军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佩佩里亚耶夫回忆说:“我们损失了7架米格-15,却没有击落‘佩刀’,幸而很快到来的潮汐将那架飞机淹没了。”
一支苏联技术小队立即出发,其中包括米高扬设计局的代表。他们根据己方飞行员的报告找到了这架编号为91319的“佩刀”残骸。搜索队动员了500名志愿军战士将残骸拖到岸上。第二天抓紧时间拆卸“佩刀”的机翼。天公作美,阴暗的天空阻挡了美国的空中阻击。然而美国军舰发现了他们并猛烈开火。一架F-84也钻出云层俯冲下来,地面人员只得疏散隐蔽。幸而这架F-84是侦察型,没有投弹。但显然美国人还会回来的。当夜苏联技术人员意识到必须在天亮前将飞机弄走。经过一夜苦干,终于在凌晨4时将机身与机翼和尾翼拆开。
拆散的“佩刀”被装上卡车驶向安东。白天这支车队隐蔽在隧道里,第二天天亮前必须赶到下一个隐蔽点。尽管这样煮熟的鸭子还是差点飞了。驾驶第一辆卡车、载着“佩刀”前机身的苏军工程师N·M·切别列夫比较心急,虽然天已经快亮了,他还是想再往下一个隧道赶。别的车辆则停车隐蔽了。
切别列夫回忆说:“美国人差点就搞掉我们了。当我们正接近隧道口时,就发现一架号称‘巡夜者’的B-26轰炸机。我们飞速冲进隧道,B-26的火箭弹也接踵而至。还好,火箭弹射入洞内十几米就撞墙爆炸了,而我们已冲进洞内约100米。”
不必仿制
车队全部到达安东后,上级希望把战利品立即送往莫斯科。但佩佩里亚耶夫劝说技术小队将它留在基地几天,让前线飞行员们熟悉一下对手。他说:“我在(F-86的)座舱里坐了坐,我们都坐了一下。座舱布局不错,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坐在高级轿车里。”当“佩刀”的残骸最终送到莫斯科时,还带着战场的气息。很快就有抱怨传到安东:“你们就不能把它的泥洗干净了再给我们运来吗?”
1951年10月这架“佩刀”抵达位于茹科夫斯基机场的苏联空军试飞研究院。斯大林认为既然搞到了实物,直接部分或全部仿制肯定要比自己从头研究快得多。他打算让某个航空设计局仿制“佩刀”,就像二战末期仿制B-29那样。
然而试飞研究院以著名试飞工程师谢苗·弗拉德科夫少校率领的研究小组认为,没有必要仿制“佩刀”。米高扬、雅科夫列夫、图波列夫和苏霍伊设计局的专家研究了“佩刀”后也认为:米格-15完全能与F-86媲美,而即将投产的米格-17比它更先进。只有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V·V·孔德拉季耶夫不同意,因此斯大林任命他负责领导对“佩刀”进行反设计的计划,但孔德拉季耶夫一直未能成立起自己的设计局来。1953年斯大林死后仿制F-86的计划就告吹了。
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空军试飞研究院继续对F-86的各系统进行分析,工程小组将每个部件拆开进行测量、照相和绘图。苏联工程师最感兴趣的是机炮瞄准具。空军工程部的瓦季姆·马茨科维奇中尉奉命将F-86的机炮瞄准具与米格-15的进行比较研究。
F-86安装的斯佩里APG-30雷达机炮瞄准具在约914米的距离上仍非常精确,并具有测距和计算提前量的功能。米格-15用的是1939年设计的光学瞄具,明显逊于F-86。马茨科维奇把这一点写进了报告。然而在当时苏联的政治环境下,揭示米格-15上重要系统的落后是件危险的事,因为这显然会让设计时的决策者难堪。马茨科维奇遭到同行们多次责难,多年后已经在莫斯科安度晚年的马茨科维奇提及此事仍异常激动,但他并不后悔当年的直率。
为了证明自己没错,马茨科维奇奋力研制对抗F-86机炮瞄准具的手段。他最后设计了一种告警系统。这种简单的接收机装在米格-15机尾,能探测到“佩刀”机炮瞄准具发射的信号,并向飞行员发出警告。
负责测试“佩刀”上各机载设备的是斯捷潘·米高扬中校,他是米格设计局主任阿基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的侄子,二战中曾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作战,1951年从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毕业后到空军试飞研究院任试飞员。
马茨科维奇研制的告警系统也被米高扬中校拿去测试,他将从“佩刀”上拆下的瞄准具雷达发射机装在研究院一栋高层建筑的顶部。每当米高扬和另一名试飞员伊戈尔·索科洛夫驾驶装有告警装置的米格-15从这栋建筑上空飞过时,耳机里都能听到一阵低音调的啸叫。随着距离拉开警告声的音调变高、但音量渐低,告警距离达到7~8千米。
1952年5月马茨科维奇带着10套告警装置来到朝鲜战场,将它们安装在米格-15上。由于这种装置有时会虚警,飞行员们一开始不相信它,有人甚至关掉不用。但一次一位团长在鸭绿江上空飞行时听到微弱的告警声。他看了看6点钟方向,什么也没有,但告警声仍在增强,他再次扭头观察,仍然没有敌机。他认为这个装置有毛病,便关掉了它。一分钟后感到不安的团长还是把它打开了,这时告警声已非常响亮。他回头一看,两架F-86正在接近机炮射程。这位团长在对方开火的同时大倾斜机动,终于幸免于难,只有机翼轻微受损。从此雷达告警器的名声在前线传开,拯救了许多飞行员,也拯救了马茨科维奇的前途。
(文章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