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晓研
近日,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安德鲁·埃里克森就中国的新航空母舰发表了深度分析报告。报告透露说,中国首艘航母装备了先进的雷达和防御性武器,并不像此前所说的“只是一艘训练舰而已”。相反,该艘航母很有可能作为未来中国航母的蓝图,设计出可以搭载中国国产舰载战斗机的现代化航母,并部署到资源丰富的南海和东海。本报编译此文,仅供读者参考。
“瓦良格”的“雷达”可同时追踪100个目标
虽然“瓦良格”号航母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还处于“调整、协调的过程中”,但本质上它已经不是一艘“训练舰”,就像美国海军“列克星敦”号(AVT16)在过去几十年所走过历史生涯一样。对执行作战行动而言,这艘航母上的硬件并不需要全面升级更新,它已经安装了一部“龙眼”相控阵雷达、新的点防御导弹系统以及一套新的近防武器系统。有报道称,“龙眼”相控阵雷达可以追踪多达100个目标,同时锁定50个交战目标,探测目标最远可达120公里。无论官方怎么解释和描述,这些因素使得该舰不仅仅是一艘训练舰,而很可能是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作战航母。
现在,该舰正在进行海试,接下来将做全面的调整和改进,并完成现代化。众所周知,中国很有可能利用这艘航母来探索如何操控一支由与之近似的航母组成的航母舰队。
然而,“瓦良格”号航母滑跃式甲板起飞的设计,表明未来中国航空母舰很有可能采用滑跃起飞,给在近海活动的中国舰艇提供空中支持。这一近海区域指的是整个南海和东海广阔的海域,并且与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都有着利益纠葛。
从“瓦良格”号本身来看,要比美国现役的核动力航母小一些,前者的排水量大约在6万5千吨左右,而后者的排水量在10万吨左右。与美国航空母舰采用弹射器将舰载机送入空中不同,中国的航母将采用滑跃起飞,舰首的斜坡式甲板将有助于舰载机起飞。没有弹射器的帮助,“瓦良格”号似乎不太可能搭载对地打击所需要的重型战斗机、用于情报搜集的电子战机或空中加油机——重新翻修利用“瓦良格”号,主要是为了将空中覆盖范围扩大至中国海岸以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一些关于航母使用的著作保持一致,这些著作强调航母的重要性是为海军的行动提供空中覆盖。“瓦良格”号目前的技术现状体现出“扩大空中覆盖”的角色,这也印证了刘华清将军的“近海防御”思想。
毋庸置疑,“瓦良格”号已经安装了一整套远、中、近程防空系统和强大的反潜战武器系统。但最令人瞩目的是,解放军海军航空兵何时将驾驶舰载战斗机飞上这艘航母?中国会使用歼-15战斗机完成一次公开的着舰试验么?飞机活动是拥有航母能力的根本原因,不过固定翼飞机的着舰将逐步完成。这一过程可能会出现延迟,特别是当初期的努力遇到问题时。当然,任何掌握航母操作的国家都需要熟练操作复杂的系统,这套系统包括研发、补给与后勤、训练、空军作战行动、维护和人员与设施管理。
虽说“瓦良格”号航母对中国来说并非没有任何军事用途,但鉴于美军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问题并不是“瓦良格”号是否将在冲突中幸存,而是其是否会在海上作战行动的第一天就被击沉。
鉴于“瓦良格”号航母翻修后的历史意义,中国对航母建造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显。
2011年度的“中国军力年度报告”称,“未来10年,中国可能会建造多艘航母。”首艘航国产航母的船体据悉已经在建,而且可能也在建造其他更多的航母。
中国会选择发展什么样的航母呢?航母越小,其能力和效率可能就越低。任何慎重寻求航母发展的国家都可能在几个基本类型中进行选择。
弹射器/拦阻降落。对于远程或重负荷的重型飞机而言,弹射器和拦阻降落索被认为是必需的。目前,中国没有这种能力,但很可能将努力获得这种能力,以拥有进行高强度航母行动的手段。弹射器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将是一项新的重大任务,远比翻新前苏联航母更具挑战性。必须极其精良地设计和制造弹射器,以有效地发挥舰载机功能。
未来中国的弹射器和拦阻降落索型航母,可以搭载武备更强的歼-15战机,很可能将配备远程打击武器。但是,尽管歼-15已经被改为在舰上起飞,但其机体并没有采取强化措施以适应弹射器发射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而且,中国能否发展舰载大型辅助作战飞机,比如加油机和空中预警机(AEW)仍有待观察。
短距起飞/拦阻降落。这种设计结合非弹射、旋翼起飞——通常由滑跃起飞协助——与传统的拦阻降落系统,以尽量增大将装载着未用完武器和燃料的飞机“带回来”的能力。这是苏联在“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中使用的系统,因此,也是中国航母发展的起点。这种短距起飞/拦阻降落设计不能用于预警机等重型飞机起飞(只能利用弹射器弹射起飞),这使其更适用于防空或轻负载短程打击。鉴于一般航母行动,特别是远程打击任务的复杂性,中国最初航母行动概念重点放在防空任务上是合理的。这进一步表明,重大打击任务不是解放军海军航母最初计划的主要优先事项。
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该设计方案主要使用的是旋翼起飞,也通常由滑跃起飞跑道协助,但飞机降落时是垂直着舰。作为一般规则,从理论上讲,能垂直降落的飞机就能垂直起飞,但是这样做的代价很高:装载量和航程甚至会比旋翼、滑跃协助起飞还小。中国也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但只是作为短距起飞/拦阻降落或弹射起飞/拦阻降落的一个补充。
要注意的一个关键变量将会是,中国是否会研制一款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或垂直起飞的飞机,例如媒体中偶尔提到的歼-18。中国决定在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航母和飞机计划上投入大量资源,这表明中国更关注对外国港口作正式访问、低强度作战和非传统安全,而不是远离国家投射大量的空中力量。
垂直起降。虽然偶有建议提出将该设计用于美国航母,但迄今为止,美国只将该设计用到了其两栖攻击舰上。与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航母不同,垂直起降航母不能容纳任何类型的固定翼飞机,因为其船头缺乏滑跃起飞跑道。除了海军外交和人道主义行动、为岸上海军陆战队提供近距离支援以及有限护航外,该型航母在行动上的用处很少。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最终是否将考虑未来较大型航母使用核动力。较之于潜艇,核动力航母受到的空间和噪音上的挑战不是那么紧迫。美国成功地在全球部署了多年的常规动力航母,对他们而言,常规航母相对于核动力航母有不利之处,包括航空燃料装载能力下限较低。而且,如果两艘相邻的舰艇,其中一艘在进行补给,那么另一艘就不能发射任何武器,因为发射所释放的燃料蒸气爆炸性和易燃性极高,安全风险很大。这样一来,整个舰队的作战效率都将受到影响。
就“瓦良格”号本身而言,获得一艘体积相对较小、性能相对较低的航母的军事意义有限。单独一艘航母必将花费大量时间在港口进行维护,因此,剥夺了海军空中力量投射的能力。即使是在航行中,“瓦良格”号也将需要一支护航和后勤舰队提供支援和保护。然而,在与美国发生冲突时,这种保护可能是不够的。鉴于美军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问题并不是“瓦良格”号是否将在冲突中幸存,而是其是否会在海上作战行动的第一天就被击沉。
这并不是说“瓦良格”号对中国没有任何军事用途。事实上,自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友好关系的显著恢复,已经降低了北京政府对台湾地区独立的担忧。与此同时,中国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以及中国与外国资源和市场日益增加的纠葛,中国已开始将解放军的国防“重心”转到了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所称的“中国海域外海上交通线的保护、人道主义援助/救灾,以及不断扩大的海军外交。”
那么,更远一点,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国尚不具备高强度军事能力,而是通过和平时期部署的形式投射影响力。中国可能正在发展与这种“距离更远、强度更低”的行动有关的海军航空兵。
因此,未来中国航母主要面临五大任务:首先,是坚持中国在南海及东海等海域的主权要求;其次,是支持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行动,应对低强度威胁;第三,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与救灾;第四,应对有可能突然爆发的台海冲突;第五,在第一与第二岛链之间建立海上控制。
长期来看,航母对保护中国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利益至关重要。一位解放军海军前高级军官曾说,解放军海军在近海与印度洋未来的相对优先次序难以确定,“中国永远不会改变其防御政策,但解放军必须维护国家利益”。为此,中国需要在这些重要水道定期航行、保护中国船舶,一个航母战斗群远远不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