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外交官》杂志11月9日报道称,近期,大量媒体报道又开始热切关注中国为保护国家核威慑力量,而修建的地下通道网络。可是,与中国以往在针对类似问题上给大家的印象完全相反,这个被称为“地下长城”的项目,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或者秘密的军事项目。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就已经将这个项目公布出来。大量关于这个项目的清晰图片,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官方电视台上公布,并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间广泛传播。
日媒称,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做出了着手开展这个项目的决定;而进行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中国的核力量修建一个具有高度防护能力的地下设施。通过将这条地下通道修建在中国山区,“地下长城”具有足够的能力为第二炮兵(二炮)的战略导弹系统提供良好的保护;二炮掌握着中国的陆基核武器库。该项目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修建,而在1995年时,中国军方就曾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文章称,已经完成“地下长城”(至少其中一部分)的建设。
日媒称,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中国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更详实关于这个项目的信息。例如,在2008年时,中国播放了一段档案,该档案中显示在2006年到2007年间,二炮的一个工程组在昆仑山脉中修建地下导弹发射井的情况。这则报道被众多外国分析家认为是中国将“地下长城”的范围拓展到青藏高原的标志。该项目的主体部分被认为位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某处,报道称,在该位置有超过5000公里的地下通道被修建在山脉之中。
日媒称,同样有报道称,该地区的通道位于地下几百米处。显然,中国为这个庞大的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而中国的目的旨在为它的核武器设施提供不仅能抵御传统打击,同样也能应对核打击的保护能力。中国做出公布他们在这个项目上进度的决定,其实是一个经典的策略:让潜在的敌人了解到它的能力,从而让敌人因为心存顾忌而不敢贸然出击。
日媒称,“地下长城”项目印证了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加大对大规模地下通道投资力度,从而强化他们现存核武器库的决定。中国本来可以通过购买和部署更多核武器及运输工具,这样更加显著的方式来扩展其核武器库;并且,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大规模核装备能力,将会更加简单、实惠同时更有效。但是,从攻守两方面均衡来看,现在的核世界处于一个防御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前提下,具有强大生存能力的核武器系统的作用,就是能够降低在微妙局势中先发制人策略对双方的刺激,从而就加强了整个局面的稳定性。
日媒称,除此之外,某方势力如果能够对己方核力量的生存能力保有信心,能够帮助他们削弱开展装备竞赛的冲动。对中国来说,他们担忧的是二次打击能力;而投资修建地下通道相较于修建一个核武器库,是一个更加稳妥的姿态。而从保持威慑的立场来看,假如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能够将他们的姿态提升到全心全意改善更小型核武器库的生存能力的话,将能更加轻易的维持战略稳定,同时更加深入的进行核削减。
日媒称,不过,一旦中国采用强大的地下设施来保护其核力量,进一步保证国家的战略稳定,就会导致两个新的担忧产生。第一,将导致美国的破坏性限制行动极其难以实施。鉴于中国已经通过提高它的运输能力,改善了移动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修建“地下长城”就能很大程度上降低非移动性导弹系统的脆弱性。美国的一些战略家一直认为,破坏性限制行动是打击敌对国家很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现在对中国核力量进行先发制人式打击,进行破坏性限制的难度大幅提升;而这个现实情况可能会让美国的这些战略专家产生不少担忧。
日媒称,另一个潜在的担忧是,“地下长城”的存在会让其他国家监视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及部署的能力大幅下降,可能导致这些国家产生焦虑,并对国防信心建设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当然,我们也很难了解到美国和其他政府到底对中国核武器库有多深入的了解——例如,如果仔细收集中国采买原材料的信息,就能从某种程度上推测出一些大致信息。但无论如何,中国对自己二次打击能力正不断提高这个问题持有很大信心,而这个情况可能会加重各国的焦虑情绪。有迹象表明,中国可能会在查证措施上更加开放。例如,中国近期开展了两次双边安全对话;在这两次活动中,中国表现出希望参与原来一度强烈反对的透明度及核查措施相关活动。(斯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