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刊10月21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0月份公布的一项最新报告认为,中国和俄罗斯虽已签署所有重要条约,但是以武器和能源供应为基础的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仍将迅速崩溃。这种结论值得质疑,因为中俄实际上已经完全确立了战略级别的军事技术合作,只要双方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切实加强几个方向的合作,完全可以进一步巩固双边战略伙伴关系。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4名分别代表芬兰、英国、美国和中国的专家撰写了一份题为《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和安全领域的关系:希望、失望和不确定性》的报告,详细分析了中俄关系中武器和能源供应这两大趋势,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认为俄罗斯应当立即广泛听取专家意见,改变自己在国家预算收入方面重点押宝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和能源供应的“苏联做派”。根据2010年的完全统计,俄罗斯只是中国的第10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却是俄罗斯在所有方面唯一的重要伙伴。瑞典智库认为,这种失衡的关系将会导致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迅速崩溃,尽管双方已经签署了所有重要条约。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在2010年世界武器出口大国排行榜上,美国仍以较大优势占据首位,市场份额高达30%。俄罗斯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23-24%。之后依次是德国(11%)、法国(7%)和英国(4%)。武器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占43%,其中印度(9%)、中国(6%)、韩国(6%)、巴基斯坦(5%)位居世界武器进口大国排行榜前列。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中国还以9%的份额领衔武器进口大国排行榜,到2010年就已退为第二位,份额也大幅降低,这说明中国武器供应的定位已经明显转变,开始立足于国内生产供应。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努力成为现代化武器出口大国,中国的K-8教练机已经进入非洲国家市场,向埃及、纳米比亚、赞比亚、苏丹大量供应。此前在80年代,中国还向埃及、伊朗、伊拉克、朝鲜和巴基斯坦供应了各种武器,包括坦克、装甲车、飞机、舰艇和导弹等。冷战时期苏联曾经牢牢占据亚洲武器市场,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现在局势已经完全不同,俄罗斯虽然仍旧拥有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武器市场,而且俄方产品在中印武器进口结构中的比例分别高达90%和82%,但是今后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规模在2004-2006年间大幅增加,到了2010年却急剧下滑,倒退回90年代初的水平。在对中印军事技术合作上,俄现在重点向印度倾斜,视其为小兄弟,而在与中国合作时却感觉对方才是老大哥,自己只是小兄弟。
俄媒称,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上述结论值得商榷,对于俄同中印军事技术合作趋势的论断也不属实。俄在同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方面的立场是相同的,都富有建设性。瑞典智库甚至认为,俄积极加强与印度的军事技术合作,供应更为先进的武器,目的是帮助实现地区力量平衡,对抗中国军力的增长。这种观点同样值得批驳,因为俄罗斯并没有均衡地区力量的意图,特别是在对中印的军事技术合作方面。
瑞典智库指出,苏军总参谋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制订全球军事战略理论,阐述对未来战争的看法。但是当今世界上几乎只关注美国军事战略,即所谓的军事革命构想,也被称为北约标准,并尽量引入本国国防学说。美国军事革命构想着眼未来战争,根据不断发展中的挑战和威胁,提出了自己的现代化军事理论。美国在2011年国家新军事战略中已经摒弃俄罗斯,把中国视为可与美国争霸的主要对手。所有这一切都将对中美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受到美国提出的世界军事革命理论的积极影响,今后美国在武器出口方面的优势将会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军事合作方面俄罗斯很快将下滑到欧洲国家水平,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与德国大体相当。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军事革命理论已被列为中国战略军事学说的基本原则,美国军事学术思维对印度、印尼、泰国和巴基斯坦的影响也非常大,所有这些都将对这些国家的武器引进产生重要影响。
俄军诸兵种合成学院军事专家沃罗比耶夫和基谢列夫认为,目前俄罗斯军事理论的重建正处于过渡期,此前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基础形成的战争形式和方法理论已经不再被接受,新的理论尚未成型,而且也没有得到实战检验。现在的俄军战略可以定性为有限能力战略。在此情况下,武器进口大国将会把重点押在主流军事学说上,选择更为现实的合作伙伴,抛弃自身国防战略无法适应全球和平需求的武器供应国。应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在于说服对方尽量实现武器供应渠道的多元化,而在于摆脱俄军缺少完整而适当的军事建设前景思想短缺的现状,促进俄制武器的出口。领导起草这份中俄关系报告的雅各布森此前曾任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和全球安全研究项目部主任。他强调指出,只有当中俄两国利益一致时合作才会实现,利益不一致时都会忘记战略伙伴关系。重要的是,双方缺乏真诚的信任。
俄媒称,外国专家在这份报告中还两次提到“信任”这个词。一是把缺少信任、缺乏实用主义和忽视美国因素列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三大威胁,把军事合作视为中俄关系的基石;二是为了巩固政治信任,中俄可以加强联合军事演习。瑞典智库报告认为军事合作成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主导层面,与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作用密切相关。这也再次证明,尽管中俄双方此前多次强调上合组织的非军事方向,但这个极其重要的组织的所有日程仍然多多少少介入了防务领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保障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安全条件。
外国专家在报告中提出疑问:既然互有战略情结,中俄为何不缔结共同军事同盟?应当指出的是,这个问题很关键。可能正是因为缺少军事联盟,这才导致中俄关系全面滑坡,包括武器供应。上合组织军事成分的出现符合发展逻辑,早已是现实需求,而且不会遭到过多的指责。对俄罗斯来说,这也是难得的机会,可以借此巩固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修复本国军事理论中的不成熟之处,赢得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竞争的时机。
俄媒称,在对瑞典智库报告进行分析时必须指出,只有在上合组织大规模演习框架内,通过实践,中俄才能巩固军事领域的相互信任,俄方才能向中方展现自己的现代战略军事思维,向亚太武器进口大国证明俄制武器同样符合现代挑战和威胁,绝对不比美国武器差。总之,俄方应当把自己的战略军事观点积极推介到亚洲地区,就像美国向全球推介自己的军事革命理论一样。遗憾的是,现在俄罗斯的军事转型立场暂时只能招致有理有据的批评。俄军诸兵种合成学院专家们认为,俄制武器主要适宜近战,在复杂地形下没有机动性优势,没有能力在夜战中占据主动,很难值得他国信任。如果说广告是贸易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在国防领域先进的国家军事战略就是国际军事合作的发动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中国和印度是否会根据其他国家的战略学说广泛采购武器装备?可能不会。因此,再次审视瑞典智库报告所说的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中的三大要素,即实用主义、信任和美国因素,可以发现,将它们并列在一起绝非偶然。或许,俄罗斯被迫切实调整自己对美国的立场,不要和亚洲国家结交以对付美国,而应平衡各方力量,在国防领域和美国成为战略伙伴。
俄媒称,不能说当前的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更倾向于竞争而非合作,毕竟中国仍是俄罗斯在上合组织日程上的主要伙伴。今后中俄可以加强在几个军事方向的合作,进一步巩固双边战略协作。
第一个方向是“和平使命”系列军事演习。2005、2007、2009和2010年中俄进行了类似演习,还吸引上合组织其他伙伴参与。瑞典智库在报告中强调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参加了44次国际联合军事演习和演练,其中包括5次中俄演习,除了4次“和平使命”演习外,2009年中俄还在亚丁湾水域举行了联合打击海盗的演习。中方高级将领表示,中俄联合演习不仅切实提升两军合作水平,还充分展现了上合组织框架内军事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个方向是中俄联合起草极为重要的文件,应对美国反导部署,使之列入上合组织主要军事日程。现在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想起,2008年中俄联合提出了防止在外空部署和使用武器的条约草案,结果遭到美方抵制。除了不向太空扩散武器之外,中俄在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的立场同样一致。
第三个方向是上合组织的根本任务,即维持地区边境稳定。中国特别关注防止阿富汗不稳定因素的扩散问题,担心中亚一些国家和朝鲜的局势。中国和印度、日本和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有着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对于中国在现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意图和行动,俄外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起草中俄关系报告的瑞典智库专家认为,俄方不愿中方染指中亚,但是又必须吸引中方参与保证欧亚地区的安全,打击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客观上势必导致中国在中亚这个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增加。联合中国共同对抗美国并不能帮助俄罗斯保持自己在中亚的地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只要入主中亚,势必与俄争夺地区影响力。唯一可行的办法或许是同时允许东方和西方介入中亚,避免某个国家单独主导中亚。
第四个方向是直接加强军事技术合作。这对增加俄武器出口收入非常重要,也可成为上合组织军事日程的基础。根据十二五计划,到2015年前中国国防工业高科技生产增幅应为15%。瑞典智库报告在分析中国现在对武器装备的需求时指出,中国在歼击机、潜艇、战舰的研制中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协作,中国还需要远程航空兵飞机、运输机、客机、加油机,以及海基导弹系统。中国发动机制造业仍然薄弱,因此中方希望在与俄方的合作中完善自己的军工体系。在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方面,不仅有俄式武器成品的供应,包括苏-27、苏-30歼击机、运输机、米-17运输直升机、“道尔-M1”、S-300PMU1/2防空导弹系统、636E和877E型柴电鱼雷潜艇、驱逐舰和巡航导弹,还有武器装备配件的供应,以及在中国境内许可生产俄式武器。中国还通过双边科技和工业交流,掌握创新技术。瑞典智库报告中提到,俄罗斯对中国歼-11B侵犯苏-27SK知识产权不满,对中国使用俄制RD-93发动机的JF-17“枭龙”歼击机转销往其他国家不满,因为中国JF-17和歼-10已在亚非国家市场上和俄罗斯的米格-29竞争。另外,俄方还对中方得到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尼特卡”舰载航空兵训练中心秘密技术文献不满。
俄媒指出,俄方担心中国军工企业试图仿制所有俄式新型武器装备,因此开始拒绝供应中方需要的先进武器。此举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导致双边军事技术合作陷入僵局。俄方应当积极寻找发展基础协作的途径,而不应向中方断然关闭大门。即便是现在,中国也不排除采购俄先进武器的可能性,比如伊尔-476运输机(计划在2012年生产)、苏-35战斗机(尽管中国已有生产本国第5代歼击机的计划)和S-400防空导弹系统。相信俄方最终能够建设性地满足中国国防工业调整后的需求,积极协助中方许可生产俄式武器,如苏-27歼击机、米-17直升机、反坦克导弹、反舰巡航导弹等,而不只是扩大武器成品的供应。
实际上中俄战略级别的军事合作已经完全确立。两国既有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级别的军政协调,又有定期联合军事演习,还有军事学术交流,合作范围也更加广泛。这不仅能巩固中俄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还能促进双边基础性建设性的合作深入发展。(编译:书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