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渔政赴南海护渔守礁常与台风搏斗面临生死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3日 10:03  人民日报
图为中国渔政311船在南海海域执行巡航护渔任务。陈瑞勇 摄 图为中国渔政311船在南海海域执行巡航护渔任务。陈瑞勇 摄

  “‘海棠’、‘纳沙’、‘尼格’,一周之内连续遭遇3个台风,这阵势连我这个干了几十年的老渔政都很少遇见呀!”10月2日上午,在几大台风的间隙,记者从广东省广州市的莲花山码头乘上一艘小艇,准备前往停泊在珠江口的中国渔政311号船。站在小艇的甲板上,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局长吴壮颇为感慨地说。

  脚下的珠江风平浪静,头顶的天空却乌云密布,大雨似乎随时飘落。“西沙群岛已经刮起了11级大风,我们有3艘船停泊在那里,其中一艘渔政船准备前往南沙群岛美济礁执行守礁任务。”吴壮一脸凝重,为了应对19号热带风暴“尼格”,确保人员和船只安全,从早晨6点开始,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

  记者原打算跟随渔政人一起前往西沙巡航护渔,却被接连的台风打乱计划,只能跟随311号船执行一次近海巡航任务,听他们讲一讲南沙守礁的故事。

  南海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台风期,需要与大海、风浪搏斗

  海天茫茫之间,311船犹如一个饱经沧桑的巨人在等待着我们。由于不是在岸边停泊,只能从小艇的船舷上迈步跨到311船的船舷上,稍有风浪吹过,两艘船就连接不稳,剧烈晃动。“脚下踩实了,目视前方,不要往海面上看。”两旁的渔政人员大声提醒。

  记者胆战心惊地从船舷跳到甲板上,“你们平时都是这么上下船的吗?”

  船长陈和兴爽朗地笑了:“在海上执行任务时都要乘坐小艇,一般是先将飞艇吊放下去,人再顺着舷梯下到小艇上,我们都习惯了。”后来有人告诉记者,在大风浪中吊放飞艇非常危险。有一次,小艇吊下海后由于风浪太大,下艇的人无法站立,小艇无法启动,与大船猛烈相撞,险象环生。关键时刻,船长陈和兴和三管轮罗愿章跳下艇头,冒着手臂受伤的危险用手顶开小艇,才保障了全体人员的安全。

  “311船泊位4500吨,从2009年起多次执行南沙、西沙的巡航护渔任务,解救了不少渔民和渔船,已安全航行6万海里。”陈和兴自豪地介绍,311船算上机舱共有7层,分别设有驾驶室、轮机室、船员宿舍、餐厅、会议室等。

  在4人一间的船员宿舍,记者发现高低床、写字台等都固定在地板上。“出海经常遇上风浪,什么东西都放不稳,所以必须全部固定。包括你们的行李物品,都要找绳子捆绑固定住。”311船政委蔡称说。

  在南沙守礁护渔,第一个考验就来自大海。“从广州到南沙美济礁,800多海里的航路上,险礁暗滩环生,沿途没有任何港口,一年里还有一半的时间刮台风,一旦遇上大风大浪,往往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南海区渔政局人事教育处处长何志成对自己1995年第一次出海守礁的经历记忆犹新。

  “那时出海坐的是300吨的小船,船过中沙群岛时遇上11级大风,我们的船就像一块冲浪板,一会儿被高高托起,一会儿又被摔入浪底。除了船长其他人全部倒下了,船只晃动得太厉害,船长就用麻绳把自己固定在驾驶舱里开船。”

  “厨师煮饭用的是直径40厘米的大锅,有时水刚倒进去,遇上大风浪,船身一摇晃,水马上洒出来……”

  “为了祖国的利益,哪怕让我在南沙呆上一辈子也心甘情愿”

  如果说航行的日子充满险阻,那么抵达美济礁后,守礁的日子更艰苦。在南沙工作的守礁人必须要经受用水、饮食、病痛、晕船、寂寞、想家、炎热的种种考验。

  “美济礁高温、高湿、高盐,中午最热时,甲板温度达到60摄氏度。有时在室外坐上3个小时,头发都是咸的了。”多次执行守礁任务的302船船长周友说,每次守礁的时间都是60天左右,如果遇上台风天气,可能会延长到八九十天。

  “在我们守礁人眼里,青菜贵如山珍海味。因为带去的青菜10多天后就开始烂了,后期只能吃罐头和冷冻食品,不少渔政人年纪轻轻就有了白头发,得了风湿病、关节炎,口腔溃疡、肠胃病也是家常便饭。”南海区渔政局渔政处副处长陈瑞勇说。

  相对于环境的艰苦和物质的匮乏,最苦莫过于精神上的苦闷。南海区渔政局团委书记陈贞国戏称这里“养猪猪跳海,养狗狗发呆”,收不到家信、看不到报纸,仿佛从现代文明社会陡然进入与世隔绝的孤礁独堡。

  尽管条件艰苦,渔政人却坚持了下来。“礁盘虽小,却代表着国家主权。如果为了别的什么,让我去南沙守一天也不干;可为了祖国的利益,哪怕让我在南沙呆上一辈子也心甘情愿。”陈贞国告诉记者,这是守礁人最常说的话。

  小小礁盘,在南沙守礁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从1994年至今,南海区渔政局南海总队200多号人轮流守护在美济礁,每人在南沙守礁的天数累计超过2000天;有20多名守礁人因亲人病故不能回家尽孝……

  救助渔民,是渔政人守礁之外的另一重要职责。美济礁是我国政府为南沙渔民修建的唯一避风设施,在渔民心里,美济礁就是他们的家,渔政人员就是他们的亲人。杨虾佬,311船的大副,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正随船在南沙守礁,突然得到消息,广州台山的一艘渔船在起网时遭遇不幸,一位船员被钢丝绞断了右手,在赶往美济礁的途中船又不慎触礁,整个船头高高地翘在礁盘上,20多位渔民集结在船篷顶上,船体随时可能倾倒。当时海上风浪很大,天还下着大雨,我们也在美济礁守礁80天了,大家体力下降,但我们仍然主动要求开执法艇拖带缆绳到渔船实施救助。经过9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把渔船安全拖回到美济礁,渔民含着泪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中国渔政!’这让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一个不能遗忘的特殊群体,“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南沙捕鱼”

  提到南沙美济礁,还有一个群体不得不说,那就是我国在南沙捕鱼、作业的渔民。

  “等台风一停,再过10天左右,我就要出海捕鱼了。”9月28日,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中心渔港内停满了避风的渔船。琼海08068的船主吴忠越趁机检修船只,为下一次航行做准备。

  “我家祖祖辈辈都去南沙捕鱼,我不仅自己去,还要继续带儿子走这条航线。”吴忠越边说边拿出传家宝——一张绘制于70年代的南沙航海地图给记者看。吴忠越今年50岁,是潭门镇昌文村的老渔民,这艘122吨的渔船是他和2个同乡一起出资100多万元建造的。“最早就开着几十吨的渔船去南沙,3天3夜才能到呢,每次的捕捞期在50天左右。”吴忠越告诉记者,远洋捕捞最大的花销就是柴油,去一趟要消耗20吨柴油,按每吨8000多元计算,要花近20万元;船上还雇了二十几个人,伙食费和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捕鱼时就放小艇下去,利用礁盘作业。我的船可以放6个小艇,每个小艇上配备3个‘抓鱼’的,但卖鱼的收入有45%要分给‘抓鱼’的。”吴忠越说,每次的收益不等,平均算下来一个捕捞期能打100担鱼,每担鱼约100斤,纯收入大约几万元。

  “前几年国家帮我们安装了卫星导航设备,为安全救助提供了便利条件。去年12月份天气不好,我们被困在南沙渚碧礁回不来,是渔政人员给我们提供了淡水和大米。”吴忠越说。

  琼海市海洋渔业局局长李文池告诉记者,潭门镇是我国最早开发南沙的主力军,从唐朝起就有记载在南沙捕鱼。据介绍,潭门镇渔港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的后勤给养基地和深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目前已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现在常年有80—100艘渔船前往南沙作业。

  “去南沙捕鱼风险很大,经常遇上台风天气,我们的渔船大多装备落后,容易被台风打翻。”潭门镇潭门村的渔民邱谷儒说,“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造新船、大船,但这至少需要100多万元,我们自己是造不起的,从银行贷款又很困难,希望国家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为渔民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冯华

(编辑:SN031)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渔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