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在90年风雨历程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经验和思想保证,也是新形势下深化部队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内在要求。
在深入学习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过程中,济南军区某摩步旅组织士兵理论骨干采用生动故事阐释讲话重要观点,将党的创新理论用群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和通俗的道理来解读,有效解决了理论学习活不起来、深不下去的问题,增强了理论学习的说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加深入兵心,为基层理论武装工作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实践方式。为此,我们选登该旅部分基层士兵的宣讲文本,期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教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某营营部班长 鹿晓斌
●观点摘录: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故事解读:
胡总书记这段论述让我想起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歌中朴素直白的语句,正是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功绩的真实表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
1943年9月,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赴当时的平西区房涞涿联合县,以文艺为武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人民同仇敌忾打败日本帝国主义。10月间,剧社的一支小分队来到堂上村(今属北京房山区),白天演出,夜晚创作。年仅19岁的队员曹火星被这里火热的抗战生活所感染,针对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中“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论调,创作出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第二天,便教村子里儿童团学唱并演出。
真理的旋律飞出山坳、传遍四方。这首歌不仅点燃了人民的战斗热情,后来还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原本没有这个“新”字,毛主席在听了这首歌后,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不严谨,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而中国共产党成立才几十年,共产党建立的是新中国!所以就加上了一个“新”字,使得这首“红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学习体会: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铁打的事实:没有共产党做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就没有革命战争的胜利;没有共产党人的艰难探索、英勇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没有共产党人的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人民得出的结论,是历史昭示的真理!坚定不移跟党走,不仅要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还要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中。
“西藏奇迹”彰显制度优势
■旅后勤部物资采购站班长 薛成华
●观点摘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故事解读:
和平解放60年来快速发展的“西藏奇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和平解放前,西藏实行森严的阶级等级制度,将人分成三等九级,西藏的统治阶级称为农奴主,农奴主所占人口比例为5%左右,却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以及大部分牲畜。被压迫的农奴阶级占当时西藏人口的90%以上,却没有一寸土地,只能固定在其领主的庄园土地上,不能擅自离开,绝对禁止逃亡。领主强制占有农奴人身,农奴世世代代依附领主,作为土地的附属物被束缚在土地上。领主还可把农奴当作私有财产随意支配,用于赌博、抵债、赠送和买卖。
和平解放后的西藏,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西藏奇迹”,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7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980元;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广大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4平方米;青藏铁路通车,结束了西藏无铁路的历史,让西藏人民可以便捷出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广大农牧民解除了后顾之忧。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电脑、洗衣机、摩托车、手机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学习体会:
制度先进带来文明进步。“西藏奇迹”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抗击非典的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到北京奥运的无与伦比、海外撤侨的大国气魄,无数事实都说明同一个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坚持与真理同行
■某营反坦克连班长 邓新江
●观点摘录:
“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故事解读:
让我们来看看我旅炮兵团导弹连排长王保成的成长进步过程。2001年12月,王保成高中毕业后,带着考军校想法来到了部队。通过努力工作,入伍第二年他就当上班长、入了党。正当他满怀信心想报考军校时,却因为超龄而失去机会。挫折曾让王保成痛苦迷茫过,但他通过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跳出了自我设计的小圈子,把“小我”融入军队建设的“大我”之中,立足本职岗位苦练军事技术,连续3年,在军区、集团军组织的实弹战术演习中,取得导弹发射发发命中的优异成绩。他还结合自身学习体会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总结的“观点+故事+分析+警句”讲理论方法被军区推广,军委首长称赞他是“战士方永刚”、“军营故事王”。2009年9月,王保成被破格保送到南昌陆军学院学习。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他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看到差距和不足,不断攀登人生新的高峰。目前,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我们旅已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基层的“王保成式”战士理论骨干。
●学习体会:
理论装在心上,就像翅膀长在身上。探寻王保成和“新一代模范士兵”向南林、“三栖精兵”何祥美等先进典型的成长轨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成长规律,那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端正人生追求,立足军营建功立业。党的创新理论是人生的“指南针”,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掌握它我们可以拉直头脑中的问号,解开思想上的扣子;它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动力源”,能为我们拼搏进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与真理同行,就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在军营成长成才。
实绩是最好的通行证
■某营八连列兵 王伟杰
●观点摘录:
“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故事解读:
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实例吧:我旅通信营现任教导员甄冬冬,在任指导员时注重用形象感召战士,用行动带动战士,处处关心体贴战士,时时为战士做榜样,成为官兵的一面镜子,激励全连官兵团结一心、进取向上。他先后被军区、集团军表彰为“优秀四会政治教员”、“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务工作者”。2008年,他由指导员直接提升为教导员。
这些年来,我们旅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树立起鲜明的用人导向,走开了“能者上,庸者下”的路子。旅里每年举办“精武杯”岗位练兵大比武,对在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官兵实施重奖,在保送入学、评功评奖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坦克营士官姚敬邦,勤奋敬业,立足岗位苦练精兵,获得全能比武第一名,2008年被旅里保送入学。从2008年至今,旅岗位练兵比武全能课目的3位冠军,全部荣立了二等功,被保送入学。
●学习体会:
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立足本职、踏实工作才是军营的通行证。军营是所“大学校”,为每名官兵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大好环境,既给了强者展示才能的舞台,又给了踏实干工作者以机会。只要能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真抓实干,成绩就不会被埋没,老实人也不会吃亏。实干是成功的捷径,混日子将断送前程,我们要靠本事吃饭,用能力说话,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
坚定不移跟党走
■某营十二连列兵 栗 磊
●观点摘录:
“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故事解读:
“坚定不移”是我党我军的精神品质。这种坚定执著的品质,让我们排除万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空前绝后、震撼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没日没夜地转战,时刻面临饥饿寒冷、穷山恶水等艰苦自然条件的威胁,一路上倒下的战士不计其数。在穿越草地后,中央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的主力一、三军团只剩约8000人,在左路的五、九军团剩下约5000人,减员7000余人。据老红军回忆,过草地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没有路,到处是吞人的陷阱;没有粮食,没有人烟,战士们吃起了所有能吃的东西:野菜、草根、身上的皮带,甚至是草鞋上的皮襻,锣鼓的鼓皮。饿死人是常有的事,甚至不用路标,顺着战友的遗体就能找到前进的路线。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到走”。红军指战员就这样始终“坚定不移”,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激情,经过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播撒下革命的火种,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学习体会:
宏伟事业的战略方向确定后,需要的就是“坚定不移”的决心。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将“坚定不移”的信念化作克服万难的努力,换来的必将是成功和胜利。今天党领导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对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不管是哪一级干部,不管是多大的官,在这个队伍里,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跟到走”。叫响跟党走,是我们不变的军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再创新长征的辉煌。
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某营机枪连班长 马岩彬
●观点摘录:
“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坚强后盾。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故事解读: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民生活富裕,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据史料记载,其国民生产总值为清“康乾盛世”两倍有余,占当时世界GDP的50%,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然而,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兵不强”,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严重失衡,重文轻武的国策为其埋下了国富军弱走向灭亡的种子。结果,科技上的先进发明在军事上的应用犹如昙花一现,火器的发明也没有形成持久稳定的战斗力,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始终没有成为军队建设的支撑。
历史一再证明,国富不等于兵强、经济强大不一定就能保证不挨打。1840年至1860年间,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仍属于经济繁荣发达的国家,1860年中国的GDP比英法两国的总和还要多,却无力抵抗英法联军的入侵。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中国当时的GDP仍居世界前三位,在京畿重镇,清军加上义和团团民人数与来犯的八国联军人数比例约为40比1,却让八国联军在10天之内攻陷北京。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数倍于日本,却以中国作战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终。相反,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29,英勇善战的志愿军却打出了震惊世界的胜仗。
●学习体会:
国富是兵强的前提,兵强是国富的保障。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财富不等于实力,富国必须要强军。军队的强大,是繁荣稳定的最有力保障。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要着眼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全面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素质,把自己锻造成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精武尖兵。
赢得了青年就赢得未来
■某营机枪连班长 欧保堂
●观点摘录:
“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我们党的创始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就满腔热血参加了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
●故事解读: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这是70年前作家何其芳对延安的描绘。
抗战爆发后,面对祖国山河的沦陷、民族的痛楚,很多青年赶到南京,希望能报效国家,但他们的抗战热情在这里却被泼了冷水。一位上海青年回忆道:“在南京,什么也没有——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屡屡总是叫我们在一个办事处里等一等,于是,明天再来。很多人就是这样走掉了。”而中国共产党却坚决抗日、主张建立统一战线,还有与国统区、沦陷区形成鲜明对比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宽松氛围,所有这一切都让青年们感到,延安才是中国的希望。尽管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这不妨碍延安成为青年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当时很多青年是从《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等书中了解延安的。有一位青年画家看过书后大吃一惊,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官兵平等、军民平等,所以毅然辞掉在上海一家银行的工作,辗转三个月到达延安。就这样,伴着连天烽火,冲破重重险阻,四面八方的民族精英奔赴延安。1938年至1939年,这股潮流进入高峰,成为当时政治格局下的一大景观。据统计,当时来到延安的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大约有6万人,延安一时间真可谓“天下英雄豪杰云集”。
●学习体会:
我们党90年的伟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青年之歌”。90年前,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事变,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90年来,刘胡兰、雷锋、李向群等一批批年轻优秀党员前赴后继,为鲜红的党旗添光增彩;一代又一代坚定跟党走的年轻人,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有近1/4。作为青年人,接过革命前辈的火炬,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选择。
创新思路天地宽
■炮兵团某连班长 牛文鑫
●观点摘录:
“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故事解读:
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家乡的故事。前两年,县里计划要在乡村路两旁种树搞绿化。但是,树苗成活率一直非常低,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农民拔树苗的情况。县里经过调查发现,原来种的树苗影响了庄稼的生长,于是农民们就想办法不让树苗长起来。第二年,县里进行了一个小变革,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就有效杜绝了农民拔树苗的现象。政策是这样的:乡村路两旁的树由县里统一规划,由靠近路边农田的农民负责栽种管理,30年后,树木砍伐重新栽种,砍伐所得归负责管理的农民所有。政策一出,农民种树护树的积极性大增,树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再讲一个海尔“地瓜洗衣机”的故事。据说,家住四川某地的农民们喜欢用洗衣机洗地瓜、土豆,结果,泥巴堵了排水管,导致洗衣机出现故障。使用的农民不明就里,就反映洗衣机的质量不好。乍听有投诉,生产厂家——海尔集团的总裁很吃惊。待了解到实情后,他不禁松了口气,继而又灵机一动:既然农民有这样的需要,我们何不提供这样的产品!于是,一种排水管粗,既可洗衣服,又可洗地瓜、土豆的洗衣机应运而生。这款洗衣机开发出来之后大受欢迎,并迅速打开了市场,海尔因此在农村市场树立了牢固的品牌形象。
●学习体会:
什么是创新?别人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别人想到的,你做到了;别人做到的,你换一种方法做。这都是创新。或许有些战友存在疑虑:作为一名战士,搞变革和创新不太切合实际,创新离我们很遥远。其实,留意一下我们周围,创新的例子随处可见。我们专业训练中的“追鸟瞄准法”、“实物跟踪法”;理论学习中的“渗透记忆法”、“化整为零法”等等都是基层战士在训练、学习中的创新成果。创新发展无止境,思路一变天地宽。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就能够有所创新,为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版文字整理:姚立明、陶连鹏、特约记者魏国、李东星,图片合成:方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