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成都军区某炮兵旅25名大学生女兵主动要求随部队开赴海拔3000多米的川西高原野外驻训。3个多月过去了,饱受风吹雨淋之苦的她们是否经受住了考验?9月下旬,记者来到野外驻训场,目睹了她们在演兵场上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听闻了其中4名女兵的精彩故事。
陈斯:“火线”冲锋不言伤
“轰”的一声,几发炮弹在半山腰上炸开。
“我部遭受敌火力突袭,两名炮手负伤,请立即救护!”接到演习指挥所命令,距弹着点不足百米的两名卫生员,“噌”地一声同时跳出潜伏坑。其中一个是有“飞毛腿”之称的男兵班长邹俊军,另一个是肩背15公斤急救背囊的副班长、女兵陈斯。
灰土仍在空中扩散,能见度不足3米。到达隐蔽战壕后,匍匐前行的陈斯猛然跃起,半弓着腰,双腿微曲,接连3个娴熟翻滚,准确到达伤员身旁。
诊断、取药、止血、包扎,陈斯动作利落,一气呵成。接着,她半蹲着抓住伤员双手,猛一用力,竟把比自己身体沉重得多的炮手背起来,朝着野战救护所一路小跑而去。
最终,陈斯以2分38秒的速度领先邹俊军。这时,她才觉得浑身上下疼痛难忍,挽起裤腿和袖口,胳膊腿居然被划破了7处,两根尖刺仍“顽固”地扎在左手臂上。
大家不禁感到有些心疼:毕竟只是一个20岁的女孩子啊!没想到陈斯却不以为然:“这点伤算什么!”
的确,经过两年摔打磨砺,过去娇气胆小的陈斯早已“翻篇”了:新兵单兵技战术比武,大腿被划出7厘米长伤痕;参加军区“铁人三项”比赛翻越400米障碍,手背伤口整整缝了5针,她也照样顽强不屈……
李纪蕾:妙手回春“破译”新装备
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打破了静寂的夜晚。不到5分钟,正站夜岗的李纪蕾戴着来不及脱掉的迷彩钢盔,气喘吁吁赶到了指挥方舱。双脚还没有迈上阶梯,就听见“嘟嘟嘟”的紧急报警声。
作训参谋急切地介绍:“主机警报,操作软件中断,界面提示全是英文。还有一小时夜间实弹射击就要打响!”李纪蕾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她深呼了两口气,拿过一沓空白打印纸和一支铅笔,准备“战斗”。
其实对于这间方舱,李纪蕾并不陌生,毕竟先后已经“亲密接触”过17次,对指挥方舱英文使用维护说明翻译过多遍,基本掌握了其构造和性能。但像这种紧急突发情况还是第一次遭遇。
看一句英文提示,记一句中文注解。27分钟之后,李纪蕾报告:“可能因以下5种原因造成了主机故障!”
“滴答、滴答”,分针转过20圈后,前4种情况均被排除。只剩下最后一种,大家都屏住了呼吸。
“重启!”李纪蕾咬紧嘴唇,把嗓子提到喉咙喊了一声。只听清脆的一声,主机自检程序修复成功!
那一刻,所有人都高兴得相互击掌,李纪蕾却悄然流下了泪水。回想过去的日日夜夜,专业英语八级的她曾被怀疑“无用武之地”,如今,她终于用坚韧与汗水,在没有硝烟的信息化战场上写下了骄人的青春记忆。
伍玙瑶:“女教头”巧解训练伤
“啪”,一块平整的高原草坪上,伍玙瑶左脚前蹬,右腿后撤,亮出一记漂亮的“竖叉”。在场官兵顿时报以掌声。
这是伍玙瑶驻训期间的一个授课场景。入伍前伍玙瑶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一名空姐,有“形体女皇”的美誉。
驻训之初,全旅30公里全副武装急行军,由于忽视热身和放松,不少官兵出现韧带拉伤、关节损伤等训练伤。看到战友们的痛苦,伍玙瑶十分着急。
她开始摸索高原健身和预防运动伤的方法。白天,她把自己当作“试验品”,反复练习动作要领;晚上,她加班总结学习心得,编写出通俗易懂的《训前热身“十法”》《高原简易健身操》。
一天中,除了往返各训练场指导官兵做好热身和放松运动,伍玙瑶课余时间还要教授高原健身操、培训连队健身骨干。
付出总会得到回报。最让伍玙瑶欣慰的是,全旅训练伤人数呈直线下降,8月份竟减少了84%,训练成绩优秀率却提升了12%。
王路:玩命的“战地女主播”
海拔3225米,夜色如墨。某号阵地,6门火炮昂首挺立,蓄势待发。
“战友们,我正在夜间实弹射击一线阵地。”骤然,一束灯光直照过来,战地电视台主持人王路迈着轻快的步伐,在车架尾部停下了脚步。
只听见一声“预备,放!”火炮尾部喷射出一道道耀眼“火舌”,顿时,阵地尘土四溅,一股热浪朝着王路“砸”了过来。一时间,她紧闭双眼,竟忘记了采访的目的。
讲起去年第一次亲历实弹射击的故事,王路既兴奋,又惭愧。
女兵十八变,如今的王路可谓“豹子胆”,让男兵们都肃然起敬。
9月7日,火箭炮实弹射击阵地。3米长的炮弹刚出膛,王路就冲了出去,跳上车尾用手摸了一下炙热的炮管。“哎哟!”左手刚触及炮管,就听见她一声惊叫,原来手指已被烫得红肿。大家赶紧劝说她下来,孰料王路根本不“领情”,坚守在炮管边,喘着粗气拿起了话筒:“一分钟前,火箭弹从炮膛飞驰而出,现在炮管温度升至100度以上。下面,我们将立即赶往目标区域的弹着点。”
这就是王路,一个“痴迷”的主持人,一个近乎玩命的“钢铁”女兵。
“虽不是炮手,但我是战斗员,岗位要求我必须时时冲在第一线。”王路的工作日记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这一段话。
解放军报报特约记者 龙绍华 特约通讯员 文 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