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亚丁湾9月20日消息 (通讯员李德 李根成 刘勇彦) 有这样一群士兵:酷热的夏日里,却要裹着厚厚的棉衣工作;飞旋的风扇下,也要穿上薄薄的衬衫上班。自编队起航以来,他们每天以钻“冰窟”、趟“火炉”的辛勤付出,为战友送上可口的饭菜。
他们,就是海军第九批护航编队“武汉”舰炊事班战士。
位于舰艇中部底层的冷藏库,是存放舰艇远航主副食品的地方。刚吃过早饭,炊事班保管员王英豪就带领朱帅可、杨敏添、詹万维3名战士忙开了,他们要对位于舰艇中部底层的冷藏库进行每天一次的卫生清洁和物品规整。
令记者有些意外的是,入库之前,几名战士都套上了厚厚的舰艇防寒服。王英豪告诉记者,这里温度常年保持在5℃左右,穿一般的工作服进去根本无法御寒,所以即便是在酷热的亚丁湾,也要穿上棉袄才能工作。
“远航食品要保鲜,就得定期为它们做‘有氧运动’”。王英豪介绍说,就像人不运动易生病一样,远航食品如不及时进行移库清理,就很容易腐烂变质。尤其是绿叶菜、黄瓜、西红柿等不易长时间保存的蔬菜类食品,对散热、吸热要求很高,几乎每天都要为它们“搬家”,以保持空气的通透性。
环顾整个冷藏库,记者就像到了一个小型超市,各种主副食品琳琅满目错落有致。王英豪说,由于各种主副食品的保存条件和期限不同,摆放的位置和处理的方式也不尽一样。对一名执行护航任务的炊事人员来说,牢记几十种不同随舰主副食品的品质特点并进行科学保存处理,是一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来到蔬菜冷藏区,几名战士一边对蔬菜进行调换通风,一边将部分腐烂的菜叶清除。朱帅可解释说,蔬菜保鲜既要搞好“整体延寿”,又要防止“疾病传染”,否则就会加速变质速度。小朱告诉记者,由于这项工作要求精细,又要尽量避免浪费,他们经常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
超低温,是肉类保鲜的必备条件。记者来到零下20℃的肉类食品冷冻库,正碰上炊事员王常军和姚秀波、王明德在将午餐所需的鱼、肉出库解冻。只见他们在搬运一块块“冰疙瘩”的间隙,时不时把冻红的双手放到嘴边吹吹暖气。记者发现,王常军的左手居然还生了冻疮。小王告诉记者,由于人体热量的作用,搬运过程中手指和冰块经常粘在一起,扯都扯不开。
如果把冷藏库比作“冰窟”,那厨房则无异于“火海”。由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靠近赤道,舰舷外温度很高,加之厨房靠近锅炉舱,温度一般都在40℃以上。记者来到厨房看到,尽管空间并不狭小,两个大功率风扇也不停地高速运转,但身着短袖工作服的战士们依然汗流浃背。
“由于舰上就餐人数较多,仅每餐的菜肴就需要四口锅同时开炒。”炊事班长伍超文一边擦着汗水,一边挥舞着炒勺介绍说,他们凌晨5点就得起床备菜,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由于工作环境酷热难耐,平均每人每天至少要喝5000毫升的凉开水。
高级烹饪师、四级军士长方拥军,是官兵们公认的“耐热伙夫”。尽管如此,记者发现他的胳膊上还是潮红一片,那是经常遇热流汗长出的痱子。“对我们来说,辛苦倒不算啥,最难的莫过于众口难调。”方拥军说,为保证官兵吃饱吃好吃出健康,炊事班总是变着法子想招数,不仅从食品保鲜角度注重“哪些须先吃,哪些可后用”的科学搭配,而且还针对官兵的体力消耗确保“缺什么补什么”的营养需求。
在厨房呆了大半个小时,且不说里面“桑拿房”般的闷热,单单那股浓重的油烟味就令记者有窒息的感觉。恰在此时,午餐的米饭蒸好了。只见上等兵李希锋一边示意在旁边忙碌的战友陈发彪和陈钧培离开,一边戴着手套小心翼翼打开蒸箱。顷刻间,一团浓浓的热蒸汽扑面而来。小李告诉记者,刚到炊事班时由于没有经验,他曾经被滚烫的蒸汽烫伤过好几次。
战完“严寒”斗“酷暑”,斗罢“酷暑”战“严寒”。临近午餐,看着炊事班的战士们乐呵呵地将种类丰富、鲜美可口的饭菜端上餐桌,记者心底油然而生敬意:正是这群幕后英雄,每天任劳任怨重复平凡的工作,征战在“冰火两重天”的艰苦环境里,才确保护航官兵始终保持旺盛精力,守护着亚丁湾的祥和安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