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旅美学者:全民牢记抗日史但欧美侵华不能不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8日 10:18  环球时报微博

  作者:慕朵生 旅美学者

  或是出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的缘故,最近一个多月里,国内一些电视台接连播出十余部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恍惚之间,中国影视圈似乎回到“全民抗日”的年代。

  古人常说:“略于古而详于近,治史之要也。”因为,时近的重大事件最容易激发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共鸣。作为近代以来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抗日战争不仅极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奠定中华民族自主发展的坚实基础。就此而言,通过拍摄一些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必要的历史教育,激发国人的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无可厚非。

  但是,过犹不及,拍摄太多类似主题的影视作品,有可能使历史教育固化成抗日情结,甚至使国人以“仇日”的心态面对今天的日本,无助于在“牢记历史,面向未来”的原则下发展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刚结束的第七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对日好感度为28.6%,日本公众对华好感度为20.8%。中国公众对日好感度低,固然与日本窃占钓鱼岛、右翼势力美化侵华历史等因素有关,但与中国大量抗日题材影视作品造成的“仇日”心态,也不无关联。

  邻居尚可选择,邻国无法选择。作为最重要的邻国,中日两国民众彼此好感度如此之低,甚至分别出现“仇日”和“反华”的现象,对东亚局势稳定甚至是世界和平发展绝不是什么好事。无疑,要化解中日民间恩怨,日本必须深入反思侵华历史、停止窃占钓鱼岛,但中国也不是无事可做,至少可以适当控制拍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冲动。

  令人不解的是,国内“反东洋”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反西洋”的影视作品却越来越少,更没有人要求西方列强反思侵华历史和向中国人道歉。事实上,由于中国政府和公众一直未深究西方国家侵华责任,英法等国家的民众早已淡忘他们祖先的侵华历史,有些媒体甚至公然声称鸦片战争是一场“自卫战争”,或流露出“帮助中国人开启从原始野蛮迈向现代文明进程的道德优越感”。

  更令人不解的是,国人似乎越来越注重发掘近代以来的“中西友好史”。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西方人成了与中国人共同抗日的盟友甚至是英雄———部分是历史事实,部分出于刻意美化。在上海、天津、武汉、青岛等城市,殖民遗迹不再被视为历史耻辱,相反变成城市的地标和荣耀;有些城市甚至模仿西洋建筑风格,打造西洋情调的景观区和商业区。即使没有殖民遗迹的城市,新建的楼盘和小区也常取洋名。

  一部中国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历史。的确,非学西洋之长不足以救中国之短,但学习日久,浸染日深,很容易迷失自我。今天,不少国人不仅点头yes摇头no,而且想当然地把中西差异问题视为价值优劣问题,凡是欧美的东西,都给打上“先进”和“普世”的标签,崇洋媚外已经变成一种集体潜意识。近段时间,西方备受美欧债务危机、英国窃听丑闻、挪威枪击惨案、伦敦街头骚乱等不光彩事件困扰,但西方的光环在国人心目中并未褪色多少。

  笔者既不是“亲东洋”,也不是“反西洋”,更不是敦促国人纠缠历史,而是意在指出,无论是“仇东洋”还是“亲西洋”,都造成我们思维和视域的局限,妨碍我们对中华文明自性的理解和定位。中西方交往的近代历史应当被世人客观地记住。不“仇东洋”,也不“亲西洋”;不夸大历史,也不忘却国耻,应是中国崛起后应有的大国国民心态。▲(作者是旅美学者)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31)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学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