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
反恐看起来是一种国家行为,但在微观上,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北京、上海等地加强机场安检引起民众极大反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抱怨反恐给普通百姓带来诸多不便,也有人认为反恐就应该像美国那样“铺天盖地”。
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中国反恐既要适度强化,但也不必上升到美国那样全民反恐的态势。
首先需要了解恐怖主义的几个递进的特征。最明显的特征是恐怖分子通过对无辜百姓制造惨案,放大自身主张。其次是他们的人数极少,正因为如此,用其他方式不足以产生影响,恐怖分子才会采取极端血腥的方式引起注意。美国“9·11”恐怖袭击就是个典型案例。这和传统威胁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上人们以行为体人数作为判断其危害的主要方式,但恐怖主义造成的危害与自身人员不成比例。
基于以上两种特性,恐怖分子一方面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寻求轰动效应,必然会想尽办法寻找社会的薄弱环节。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社会的薄弱环节必然越来越多,交通枢纽、民用航空等都非常容易遭受袭击。
在和平时期,恐怖主义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在没有恐怖袭击发生的时候,民众会觉得恐怖袭击很遥远,但一旦发生,对公众心理上的打击及其产生的示范效应都难以估量。如果没有奥斯陆惨案,人们会觉得挪威是一个天堂般的国家,谁也不知道恐怖分子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动什么袭击。
就中国而言,最直接、现实的情况是,东突势力只是极少数的一小撮人围绕自身政治目标而组成,他们不代表任何民族和宗教。但即使是这一小撮人也可能制造出极为轰动的恐怖案件。一旦发生极难弥补,所以反恐应多点防患未然,少点亡羊补牢。
在现阶段,民众的配合尤其重要。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和平、稳定状态,民众习惯于这种安宁的环境,一旦在安全检查等方面稍作收紧,民众的不适应和抵触情绪可以理解。中国社会需要形成一个共识,即一切的社会发展和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坚实的安全基础,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国民应当认识到,国家反恐是对每个公民生命财产负责任的做法,公民有责任进行配合。
在这方面,西方的反恐经验,以及对反恐习以为常的西方民众的做法值得借鉴。但中国的情况与西方不同,一味照搬照抄并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恐怖主义威胁的严重程度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周边很多发展中国家。应该说,中国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安全的环境功不可没。现在中国发展仍应围绕经济建设进行。因此,我们更要确保现有的和平环境不被恐怖主义所破坏。但又要避免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国必须科学地评估自身反恐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恐,既减少给群众生活带来困扰,又能防止恐怖袭击的发生,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有效的反恐之路。▲(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