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披露称美国曾企图阻止巴基斯坦制造核武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0日 11:11  青年参考
巴基斯坦核武器之父卡迪尔·汗曾因其地下核走私网络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巴基斯坦核武器之父卡迪尔·汗曾因其地下核走私网络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和过去被许多人指责“一直纵容巴基斯坦拥有核能力”不同,美国国家档案馆新近公开的一部分外交电报显示,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确实下过力气,甚至联合了多个西方国家,其目的就是阻止——最起码推迟——巴方获得核武器的进程。

  “黑名单”上的幸运儿

  自从今年5月1日美军特种部队潜入巴基斯坦境内,击毙已经藏匿了10年之久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以来,美巴之间龃龉不断,伊斯兰堡声称要降低和美国合作的层次,华盛顿则在质疑巴方反恐决心的同时,暂停对巴军事援助。

  就在双方的口水战稍微告一段落时,7月底,美国国家档案馆“适时”公开了一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外交电报,主题直指巴基斯坦的核武库。媒体注意到,和过去被许多人指责“一直纵容巴基斯坦拥有核能力”不同,这些电报显示,美国当年确实下过力气,甚至联合了多个西方国家,其目的就是阻止——最起码是推迟——巴方获得核武器的进程。

  《印度斯坦时报》援引解密电报内容称,早在1978年11月,美国在西欧、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的外交官便纷纷警告白宫,巴基斯坦正在四处寻找钚和高浓缩铀,这些物质是研制核武器所必备的裂变材料。而在时任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执政时,他也多次说过巴基斯坦希望在伊斯兰世界“分享”核武器,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华盛顿对于核扩散的担心。解密电报还显示,英国和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立场高度一致。于是,两国一致敦促核供应集团的其他成员,要求它们尽一切努力阻止巴基斯坦获取敏感技术和设备。

  正是由于这种压力,原本和巴基斯坦签署有核燃料回收协定的法国,才取消了和巴方在有关领域的合作。就此,刚通过政变上台不久的巴基斯坦新领导人齐亚·哈克将军极为恼火,声称美国的这一做法势必导致美巴关系恶化。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曾经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试图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如埃及、南非、伊拉克、韩国、利比亚、巴西、伊朗……可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下,最终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既然如此,巴基斯坦最终又如何成为幸运儿呢?除了内因,即该国拥有优秀的科学家与审时度势的决策者外,外因也绝对不容忽视,那就是:国际社会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施加的重重封锁,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出现了暂时的松动。

  里根替伊斯兰堡说话

  1979年初,伊斯兰革命的风暴席卷伊朗,随着巴列维国王仓皇出逃,美国遏制苏联势力南下的支柱轰然倒塌。果不其然,同年圣诞节刚过,涂着红五星标志的坦克就出现在喀布尔街头。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惊呼:俄国人已经打到离霍尔木兹海峡——西方石油运输的咽喉——不到300英里的地方,“我们必须把阿富汗战争看成与莫斯科竞争中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则在给卡特总统的一封信中明确写道:现在,我们有机会让苏联也经历一场“越南战争”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迫切需要和巴基斯坦修复关系。毫无疑问,这个伊斯兰国家的核计划仍被视作长远的隐患,然而作为通往阿富汗的惟一地面运输通道,巴基斯坦的战略价值实在太高,让它保持相当实力才是第一要务。

  1981年,秉性强硬的里根总统上台后,立刻说服国会向巴基斯坦提供为期5年、高达3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军火、技术资料与现金通过阿巴边境,源源不断地流向阿富汗的反苏“圣战者”。

  后来的史实基本按照布热津斯基的剧本发展:入侵阿富汗令苏联内外交困,陷入空前孤立;另一方面,西方和以巴基斯坦、沙特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则为阿富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援。受援者当中包括来自沙特的本·拉登,他也算是美国间接支持的对象。

  这一时期堪称美巴关系最好的时期,巴基斯坦核计划的快速推进就是明证。1985年,美国国会通过单独针对巴基斯坦核计划的《普雷斯勒修正案》,要求政府每年必须向国会提供美对巴经济和军事援助“不得用于发展核武器”的证词。但白宫此后每年的证词都偏袒巴基斯坦,直到1989年10月——此时,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已经打道回府。

  海归科学家立了大功

  和许多人的认知不大一致,巴基斯坦并非主动发展核力量。法新社在相关报道中指出,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巴情报部门惊觉印度已开始研制核武器,这使得原本在常规军力上就不占优势,国家被一分为二,失去56%人口和16%领土的巴基斯坦更感觉如坐针毡。在双方于1971年12月17日停火后不久,阿里·布托就在“木尔坦会议”上做出了启动本国核开发的指示。然而,由于技术原因和上文提及的国际压力,相关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反倒是印度,于1974年5月抢先宣布了本国首次核试验的消息。

  为了在核力量方面奋起直追,巴基斯坦和当年的中国一样,极力征召游学海外的技术精英回国从事核武器事业。1976年,在布托的重点关照下,巴基斯坦“核武之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曾留学德国、比利时,获得冶金博士学位,当时已在荷兰一家浓缩铀加工厂工作达4年之久)踏上了飞返南亚的航班。

  卡迪尔-汗精通多门外语,在回国之前担任这家荷兰工厂的文件和图纸翻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技术资料。这为其回国后从事涉核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成为其后来被荷兰政府通缉的理由:荷兰安全部门指控卡迪尔-汗从工厂里盗取了机密资料,并带走了与该工厂有合同关系的公司的名册。这些指控并非全无道理,卡迪尔-汗也承认自己在工作期间曾和许多合作伙伴有过私下接触,这为其后来从多国获取敏感设备做好了铺垫。

  卡迪尔-汗刚一回国,就被任命为“巴基斯坦工程学研究实验室”的领头人。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工程学实验室,正是根据布托的授意建立的核武器研究机构。加之此时恰逢国际环境好转,巴基斯坦的核武器事业开始突破止步不前的局面。1987年,卡迪尔-汗罕见地披露说,他的国家已经拥有了制造原子弹的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印度。他能够有此底气,是因为在此之前3年,巴基斯坦已能提炼高纯度浓缩铀,这是制造核武器的关键一步。

  美国曾在印巴两面下注

  1998年5月,巴基斯坦的核武器终于初试啼声。美国《全球安全在线》网站文章称,西方观察家对当年的6次实验评价较高,巴官方则宣称当量最大的一次是增强型原子弹所为,4次低当量试验则是通过战术核弹头进行的。令人意外的是,对于印度同年的核试验,外界质疑其不够成熟的声音却一直不断。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说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涉核制裁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放松,那么与之对应,为了防止原本和苏联有准同盟关系的印度在援巴抗苏期间制造麻烦,上世纪80年代,美国同样在改善和印度的关系——也就是两面下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印度的核技术,亦和西方的某些供应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无论如何,当美国以核试验为理由对巴基斯坦重开制裁时,却发现后者的核力量木已成舟,再加上通过国际渠道获得的弹道导弹技术,原本处于军事下风的巴基斯坦巧妙地扳回了在地缘竞争中的劣势。此后不久,“9·11”恐怖袭击再次将这两个同床异梦的国家绑到了一起。当数万北约军队兵发阿富汗,为消灭昔日的“反苏斗士”本·拉登而流血时,伊斯兰堡选择站在了华盛顿身边。不过这次,巴基斯坦的作用较80年代明显下降,因为红色帝国的威胁早已成为历史,美国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也开辟了军事基地。

  目前,美巴关系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但无论任何一方,都很难完全撕破脸面——如果两国彻底交恶,则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无法展开,巴基斯坦也不愿独自面对和美国关系迅速升温的宿敌印度。有评论人士称,美方此刻抛出这批外交档案,似乎是在暗示,白宫将就对巴政策再度展开调整,这对于伊斯兰堡多半不会是太好的消息。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巴基斯坦 核武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