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称坠机事件可能改变美军特种作战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0日 14:28  中国广播网
资料图:两架美军支努干直升机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的空军基地降落。新华社/法新 资料图:两架美军支努干直升机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的空军基地降落。新华社/法新

  据中国之声《晚高峰观军情》报道:当地时间8月5日晚,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和北约驻阿部队在瓦尔达克省展开清剿塔利班行动。北约一架直升机在这一地区坠毁,造成包括30名美军士兵在内的38人死亡。

  事后,阿富汗塔利班宣称对这一事件负责。美方政府高官员也透露,直升机应该是被击中后坠毁的。由于这次被击落直升机上搭载的多是前往现场增援的海豹突击队特种兵,堪称美军最精锐力量之一。

  那么,这些士兵的牺牲对于美军整体作战实力意味着什么,这对美军今后的作战模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杜文龙。

  直升机具有速度与超越障碍优势 频繁参与作战

  据资料显示,2005年至今,北约共发生了5起较严重的直升机坠机事故,近50名美军士兵丧生。

  杜文龙认为,虽然直升机存在一些性能局限,但是与陆军地面战斗车辆相比具有速度和超越障碍双重优势。

  在北约国家,重型运输直升机的运载能力和飞行距离还没有任何一种直升机能够取代,但由于运载量比较大,机体非常庞大,整个直升机的长度达到15米,应该说是一个庞然大物。

  飞行速度比较慢,很容易被地面的防空武器所锁定。速度一般在每小时200公里左右,远远低于现在各种防空武器的射击速度。

  它一般采取超低空飞行的方式,距地面的距离非常有限,给所有能够对空射击的武器创造很多射击机会。直升机噪声太大,但这种巨大的噪声和轰鸣声,在十几公里之外就能听到,这就是一种自我暴露。

  尽管直升机频繁出现故障,但现在使用的频率一点没有低。主要是现在的陆军作战,包括特种部队所实施的一些作战行动,以机动作为主要形态,要求有速度,地面车辆不具备,直升机有速度上的优势;直升机和战斗车辆相比,它超越障碍的能力也非常强大。所以,频繁使用直升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现在陆军所有的地面战斗车辆相比较,具有速度优势,具有超越障碍的优势。

  “坠机事件”对驻阿美军作战能力影响不大

  在阿富汗境内,美军共部署1万多名来自特种部队的官兵,数量超过了其他战场。美军认为这些特种兵在侦察、渗透和抓获敌方头目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杜文龙认为,这次坠机事件,对于美军在阿富汗总体作战能力不会有太大影响。目前,美在阿富汗的驻军还非常庞大,尽管撤出了一部分,但主力和主要作战部队,还在伊拉克驻扎,并进行各种作战行动。

  但是从特种部队作战来看,影响比较大。因为美军特种作战部队的规模、数量相对比较小,即所谓精英人士。由这些士兵所组成特殊队伍的能力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比如说对士气的影响。美军的这种群死群伤事件,无论是在伊拉克还是在阿富汗作战行动中,都非常少见。塔利班一夜之间拥有了这样的作战能力,不管是巧合,还是意外,对美军特种部队的士气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另外是对美军特种部队的一种作战模式的影响。因为现在从美军对于塔利班主要人员、重要人物的搜剿行动看,基本上由特种部队担任主要角色,而且这个角色今后要转成由阿富汗这种部队来承担。就目前情况而言,美军经过特种训练的精锐部队,在完成这种作战任务的过程中,都有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如果单独交给阿富汗军方去执行这种任务,可能性有多大,成功性有多高,都将引起外界的怀疑和关注。

  美军特种部队作战模式可能发生改变

  美国国防部美军新闻处日前透露称,随着美军从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临近,近六成美军装备已经撤离了伊拉克,剩余部分也将按计划在年底前陆续撤出。

  杜文龙认为,美军特种部队今后的作战模式将会因坠机事故发生改变。

  美军整个作战模式受到影响。现在,驻阿美军注重对塔利班头目或者是基地组织头目的清剿行动,主要模式就是特种部队乘坐直升机进行快速出击。在情报信息网络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如果再沿用这种防护能力不强,自身生存能力有限的大型运输工具去运载海豹队员,或者是其他作战部队的成员,对目标进行袭击,那么成功概率会有所降低。

  塔利班经过这次事件以后,有可能注重发展这种袭击方式。而美军对于整个特种部队的作战模式,会由于这次事件而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另外,美军在撤出,或者是即将撤出阿富汗的过程中,对于阿富汗部队的这种训练,恐怕也要加强,必须要采取一种新方法,来应对境内频繁发生的恐怖活动。(中广网北京8月9日消息 记者纪梦楠)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特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